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2016-03-16苏国建刘祖强喻洋董邦军上饶市广丰区华山医院骨科江西上饶334600
苏国建 刘祖强 喻洋 董邦军 上饶市广丰区华山医院骨科 (江西 上饶 3346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苏国建 刘祖强 喻洋 董邦军 上饶市广丰区华山医院骨科 (江西 上饶 334600)
目的:观察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并评定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4h、1周和1月,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良率为92.1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临床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当前对其的治疗主要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1]。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具有显著的效果,且几乎适应所有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了其他微创治疗技术适应症不足的问题[2]。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作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的研究对象,详细内容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均选自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8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腰椎CT或MRI确诊,伴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麻木感,且经过至少3个月系统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38例入选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为(46.25±5.37)岁,病程~95个月,平均病程(38.52±6.39)个月,其中L3~4节段患者12例,L4~5节段患者18例,L5~S1节段患者8例。排除骨性腰椎管狭窄或椎间隙极度狭窄患者,排除腰椎肿瘤畸形及腰椎不稳伴II°以上滑脱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排除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排除伴有认知障碍或不配合治疗患者。
1.2 方法
选择国产HAWK椎间孔镜手术系统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治疗。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在C型臂X射线机正侧位透视下定位目标椎间盘,做好皮肤进针点的标记,明确穿刺方向。对于穿刺点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和手术间盘进行调整,如L5~S1选择进针点与棘突的旁开距离控制在12~14cm,L4~5选择进针点与棘突的旁开距离控制在10~12cm;L3~4选择进针点与棘突的旁开距离控制在8~10cm。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穿刺点应当向外侧适当调整。
采用1%利多卡因沿穿刺途径逐层浸润麻醉至关节突部位,在X射线透视下,选择18G穿刺针穿刺,直至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前下缘,选择22G穿刺针折弯,将其通过18G穿刺针,置入间盘中后1/3处,以9:1的比例注入碘海醇和亚甲蓝注射液,观察造影剂的分布情况。随后拔出22G穿刺针,置入导丝,切口0.8cm后,使用三级扩张套管扩张,放置7.5mm斜面工作套管,并利用X射线确认工作套管的开口位置。如果在扩张期间出现关节突阻挡,则需要利用环钻磨除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将椎间孔扩大。连接好椎间孔镜,利用3000mL生理盐水冲洗,并使用不同大小型号的髓核钳摘除突入椎管内的髓核组织,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使剩余椎间盘髓核皱缩成形,双击射频止血修整劈裂的纤维环。手术完成后退出椎间孔镜,缝合切口,并在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完成后3d,医护人员依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和肌力训练。
注:①为与治疗前比较,P<0.05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并评定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功能障碍指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治疗效果采用MscNab标准评价,采用双盲评定法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本研究的数据均输入到SPSS20.0软件中处理,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治疗后24h、1周和1月,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依据Ms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为优患者28(73.69%)例,治疗效果为良患者7(18.42%)例,治疗效果为可患者3(7.89%)例,治疗优良率为92.11%。1例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经过抗生素治疗后恢复;2例患者出现术肢痛觉过敏,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恢复。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一般认为是炎性介质刺激和自身免疫反应导致[3]。临床上认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除了需要确保治疗效果的优良,还应当减少患者手术的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即利用微创手术治疗[4]。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术成为应用比较普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其可以经腰椎侧后方穿刺入路,不会对患者椎旁肌、韧带结构造成破坏,保证脊柱的完整性[5]。本次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治疗后24h、1周和1月,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良率为92.11%,表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此外,医生需要控制好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最好预防工作,即彻底清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并嘱托患者在术后不可过早的身体扭转和搬重物,通过佩戴腰围保护装置,减少椎间隙的压力,促使患者恢复[6]。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1] 高浩然, 韩康, 卞娜, 等.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15(11):2134-2137.
[2] 潘磊.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3(28):3151-3152.
[3] 王鸿晨, 叶猛, 张伟学.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3(5):385-387.
[4] 史凡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3(8):621-625.
[5] 章庆峻, 施政. 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18(19):56-58.
[6] 韩康, 高浩然, 卞娜,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与单纯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13(6):868-871.
1006-6586(2016)10-0078-02
R681.5+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