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企业标准审查效果的几点思考

2016-03-16朱建新商卫东

航天标准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送审稿预审标准化

朱建新 商卫东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湖北孝感,432000)

提高企业标准审查效果的几点思考

朱建新 商卫东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湖北孝感,432000)

文摘:概述本企业标准审查现状,对制约审查效果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审查的程序、人员素质和制度规范等方面探讨提高本企业标准审查质量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

企业标准;标准审查;企业标准化管理。

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行制定、发布的标准。企业标准审查是标准送审稿完成之后、发布实施前,由企业标准化部门组织成立审查组,依据本企业、行业及以上标准和有关法规,对企业标准内容及格式所作出的系统性审查,其目的是利用集体智慧资源,发现与纠正标准送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送审稿审查是企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保证企业标准文本最终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标准是否先进合理、切实可行,不仅影响该企业标准的贯彻实施,还会影响该标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因此,规范审查组织管理、提升审查效果是保证企业标准质量的必要条件。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为中国5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国家大型二类企业。“十二五”期间,公司组织完成了近百项企业标准制修订,并制定了QC/T 846-2011、QC/T 995-2015等多项汽车行业标准,在军用航天及民用产品企业标准审查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通常分为会审和函审两种形式,本文仅对本企业标准常用的会审形式进行探讨。

1 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审查模式对比

为全面准确把握企业标准审查状况,现将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审查组织模式进行简要对比分析,便于直观了解两者在审查组织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为企业标准审查工作改进提供参考借鉴。

1.1 审查程序

行业标准审查程序一般为:提交送审稿→预审→修改→正式审查→修改→审批→发布。本企业标准审查程序一般为:提交送审稿→审查→修改→审批→发布。

对比上述审查程序可知,行业标准审查分为预审(会审形式)和正式审查,而本企业标准只有正式审查。

1.2 审查机构

行业标准审查一般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未成立技术委员会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技术归口单位)组织,由同一技术专业和相关联技术专业的多名专家组成审查组,必须有全体委员四分之三以上同意方能通过。而本企业通常是临时成立标准审查组,且同一专业仅有一名专家参加审查,由企业主管技术的领导审核批准、发布。

2 企业标准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标准制定受重视的程度历来远逊于行业及以上标准,提交会审的企业标准送审稿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能够顺利通过审查的送审稿自然寥寥无几。大多数送审稿审查之后需要大幅修改,少数审查后需要重新编写甚至被彻底否决。即便是已发布实施的企业标准,执行过程中依然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尽管具体原因复杂多样,但送审稿质量不高或者会审把关不严无疑是其主要原因。在实践中发现,制约本企业标准审查质量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送审稿水平不高

立项、编写、征求意见等环节质量不高造成标准编制整体水平偏低,从而制约审查效果。如标准立项之初缺乏顶层设计,未发挥标准体系自上而下的作用,或由基层单位盲目申报、未严格立项审批,导致标准项目针对性不强、必要性不足。

部分标准主编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也未参加过标准编制方面的专项培训,对标准编写方法和流程不清楚,甚至错误地认为标准编制等同于编写技术文件;标准的内容框架、引导语、悬置段、列项、图、表、公式、附录等表述不规范,技术内容表述不准确;标准征求意见时返回的问题不多,也未与使用方就相关标准条款进行协商或达成一致。

标准编制水平不高,导致低层次问题在审查时集中暴露,从而占据了大量审查时间,而一些较深层次问题因审查时间与精力有限未能被及时发现;再加上标准文本各章节、要素之间逻辑严密,审查时提出的少量主要问题常会导致送审稿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使得标准审查把关质量大打折扣。

2.2 审查组织不规范

公司虽然成立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没有结合本企业专业技术分工成立不同的专业技术专家组,无法发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标准审查中的作用;对标准审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选派的审查人员代表性不强,临时变动、甚至只安排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员参会,或者是参加审查的人员不全;审查过程中没有掌控节奏、抓住要点,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审查时间。诸如此类,都可能严重影响标准审查质量。

2.3 审查程序不合理

企业存在重视标准审查、忽视审查程序的现象,缺少严密程序制约主体的活动,致使审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缺少预审环节。标准从编制到审批发布,流程设计不科学,通常是标准编制完成后直接上会审查,过程中缺少基本、必要的把关。审查时常发现送审稿水平不高;资料缺项或不合格,如标准立项的原始审查材料缺失,难以了解标准立项把关情况;编制说明书中收集的国内外先进标准、科技成果、实践经验等相关资料不全;标准没有广泛征求意见,甚至连本专业人员都未达成共识;“意见汇总表”记录和整理不规范、不完整,修改不到位,或是有争议的问题没有进一步落实。上述标准编制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将会直接转嫁到标准审查当中。

二是复核不严格。相关人员对审查、修改后的标准文本未认真“复核”,使得“复核”流于形式,未起到把关作用,导致审查意见未完全纳入标准文本。

2.4 审查要素不确定

由于缺乏对GB/T 1.1等基础标准的深刻理解,标准审查时,审查组成员没有按照标准编写的结构和层次编排、标准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资料性要素)进行审查,也缺少对技术标准的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检验性和安全环保性等要素把关。通常根据个人工作经验,甚至延续标准编制人员的思路进行完善,而忽略其它更为重要的内容,经常会出现标准怎么写、审查就怎么审的状况。

3 提高企业标准审查质量的措施

只有认清现有审查方式存在的缺陷,深刻剖析问题之所在,才能通过管理创新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基于目前大多数企业审查存在的主要缺陷有相似性,经对审查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认为应从审查程序、审查人员和审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

3.1 改进标准审查程序

在现有审查流程的基础上增加预审环节,严格复核环节,具体方式如下。

3.1.1 增加预审

a)资料合规性预审。应提前数日将与送审稿相关的资料提交企业标准化部门审查,重点检查资料的齐全性、规范性。如:标准立项审批书填写及审批情况;编制说明填写的规范性及真实性;标准征求意见稿发放的单位是否具有足够的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标准意见汇总”是否作了认真处理、取舍是否合适,重大分歧意见处理是否适当,理由是否充分等。上述内容不符合要求时,不予上会审查。

b)送审稿质量预审。应提前数日将送审稿提交审查组各成员审阅。其一,便于审查组成员预先消化标准,了解审查对象的背景及相关技术情况,对标准内容系统深入思考,提前查阅掌握相关信息;其二,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完善,消除文中技术、管理、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的前后内容不协调、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减少低层次问题在正式审查时出现的数量。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在2010年曾对300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制质量进行统计,其中编写规范性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多,出现此类问题的标准数量占统计数量的75.08%[1]。这个数据足以说明,通过预审减少标准文本中的低层次质量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3.1.2 严格复核

复核是最容易被疏忽的环节。复核分为两步:一是送审稿在报批之前,应发往审查组成员对修改状况进行审阅;二是送审稿报批签署时,审查组组长应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确认、把关,确保送审稿已按审查会上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最后在标准审查报批书封面的“复核”栏签名。

3.2 重视标准审查人员的选定

3.2.1 选定审查人员专业应考虑专业面和人员数量

标准审查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多角度、多要求的工作,标准审查组的构成直接关系到企业标准的审查质量。因此,选定审查人员及成立审查组时应充分考虑送审稿涉及的专业范围,合理安排技术负责人、管理人员、标准化专业人员、一线操作人员,以及检验、安全、质量、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人员参加审查。

3.2.2 审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功底

标准审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标准建立在管理、科学技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代表企业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最高综合成果,参与审查的人员一定要有充分的代表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技术负责人应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动向并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充分考虑本企业现有条件,对送审稿的正确性、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检验性以及安全环保性等方面严格把关。标准化专业人员应掌握综合标准化、模块化等理论与方法,还应关注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先进标准,以及安全、环保、卫生等强制性标准的采集与应用情况,同时要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及相关标准对文本格式、概念表述、学术用语、语句表达、逻辑层次、图表所示等方面进行把关。操作人员应具有审查该标准可操作性的能力。检验、质量、安全、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人员应具有对送审稿是否符合本专业的相关法规及要求进行把关的能力。

3.2.3 审查人员必须具备标准化知识

标准有特定的制定程序和内容要求。从程序上讲,GB/T 16733-1997《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将标准制定分为7个阶段,并规定了其详细要求。就内容而言,企业标准的实质是企业对某一领域的“约束”。不具备足够的标准化知识,就无法从系统的角度对某个阶段进行审查,也难以对“约束”的必要性、可能性、区域性、时间性进行审查[2]。因此,企业应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业务技术又懂标准化的审查队伍。企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应组织一些培训及技术交流会,有条件时积极引导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及审查,不断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及业务素质,条件具备时可成立企业标准化委员会、组建技术专家组,或者邀请外聘专家参与标准项目审查。这样,通过各种途径打造出一支高效、高水平的审查队伍。

3.2.4 审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

标准审查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才会下功夫深入思考。如果对标准文本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不加思考,即便审查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令人钦佩的“火眼金睛”,也难以发现送审稿中隐含的错误。送审稿中有没有错误?哪里有错误?只有通过审查人员努力查找才能发现。审查时不仅要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还应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最大限度地帮助提高送审稿的编制质量。

3.3 制定企业标准审查制度

任何审查活动都是由审查主体、审查客体、审查标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等5个要素构成。其中,审查标准是其它要素的联系纽带。应结合本企业的产品、技术及管理特点,制定企业标准的审查标准(制度或规范)。科学地确定标准的审查原则、职责、流程、内容、资料等要求,实现标准审查全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标准审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障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处理的有效性。

4 企业标准审查改进及取得的效果

我公司已制定了《企业标准审查要求》,将文中阐述的原则及具体要求纳入该标准之中,对审查要求、审查流程、审查内容、审查结论和资料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了明确及规范,实施后企业标准质量提升效果明显。

一是,新增预审环节促进标准编制环节提高质量。预审由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主要对送审资料、标准文本、主编人员等进行把关,预审不合格不予上会审查。迫使标准在立项、主编人选、研讨策划、意见征集等相关方面更为科学合理;使提交的送审稿格式及内容中一般性质量问题大幅减少。

二是,有效提高了标准审查工作质量。低层次问题减少、审查人员素质有保障,标准审查时将主要精力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尽可能将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制造要求等技术成果纳入技术标准,提高了企业标准技术含量。

三是,标准文本最终质量得到保障。通过审查方式的改进、优化,使得因审查把关不严导致的可操作性、有效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修订、废止标准数量大为降低。

企业标准文本质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标准审查作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标准审查环节务必引起企业足够重视,加之企业标准审查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虽然产生了企业成本,但是,高质量企业标准的后续实施,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每个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应结合各自实际,深入研究如何在现有资源保证能力基础上,加强审查理论、审查方法、审查程序、审查机制以及审查原则等管理方式的研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有效、能够发挥系统效应的标准审查规范,充分发挥标准审查的功能,最大幅度提高企业标准制定质量。

[1]殷立欣.标准形式审查方法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3(11).

[2]郎志正.提升标准质量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5(1).

朱建新(1971年—),男,工程师,现从事型号标准化管理工作。

商卫东(1968年—),男,工程师,标准化处长,主要研究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管理。

猜你喜欢

送审稿预审标准化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中国侦查预审制度之合理建构
标准化简述
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送审稿)
近代中国刑事预审制度考论
第一批5G标准项目有望年内发布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试论预审阶段收集证据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