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2016-03-16赵迎龙,瞭望
动态新闻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型航天器AIT中心建成
据中国航天报2016年7月15日报道,近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自主研制的KM8空间环境模拟器正式完成有载调试工作,这标志着该部天津大型航天器AIT中心全面建成。天津AIT中心包括9个功能区,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完成验收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器AIT中心。中心还包含15个试验系统,囊括了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及在太空中经受所有环境条件的试验,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左右建设完成,而目前部分总装、测试工作已经在天津AIT中心开始稳步进行。
我国首台对地观测激光测距仪在轨开机
据中国航天报2016年7月13日报道,近日,资源三号02星对地观测激光测距仪开机对地测量,获取回波数据真实有效。该激光测距仪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自主投入研制,其成功在轨标志着我国在激光应用技术领域又上新台阶。卫星激光测距仪在500 km轨道高度上可以实现1 m的测量精度,还将提高可见光相机立体测绘的高程精度,进而帮助卫星将观测物体的高度测量得更加精确,提高我国对全球三维地形的测量精度。作为我国首台对地测量的激光测距仪,资源三号02星激光测距仪可以积累有效测量数据,为后续星载对地观测激光测距仪的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进入实施阶段
据中国航天报2016年7月13日报道,7月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2016年9月中旬发射,之后开展在轨测试并建立自主运行模式,做好迎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准备。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设计在轨寿命2年,装载空间冷原子钟、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等14项空间应用载荷,同时搭载了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获奖的3个实验项目,计划在太空开展科普实验活动。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美国朱诺号探测器成功进入木星轨道
朱诺号探测器
据腾讯网2016年7月7日报道,NASA宣布朱诺号探测器在飞行4年11个月后成功进入木星轨道,这是自2003年伽利略号结束木星探测任务后,首颗绕木星运行的探测器。朱诺号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耗资11亿美元,将运行在穿越木星南北两极的大椭圆轨道,轨道最低点距离木星云层顶端不到5000 km,预计在轨时间20个月,绕木星飞行37圈,任务期间重点研究木星磁层、两极极光与内部结构,观察木星多变的云层,测量木星的自转对周围时空的拖拽效应,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检验,确定木星水的含量以及是否有岩石核心,揭晓木星形成与太阳系演化等诸多谜团。
轨道-ATK公司完成SLS火箭推进器静态点火试验
火箭助推器点火试验
据中新网2016年6月29日报道,6月28日,轨道-ATK公司再次成功对其全新的五段式固体火箭推进器进行地面静态点火试验,点火持续了2 min。未来火箭推进器将用于NASA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计划于2018执行非载人发射任务。其2个固体火箭助推器由轨道-ATK公司建造,每个助推器可产生约1633 t推力。这是2018年执行任务前的最后一次地面试验,目的是试验其在4.4 ℃的助推器最低温环境下的性能。
NASA决定推进机器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
据美国SpaceNews网站2016年6月23日报道,尽管国会尚未对机器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做出最后决定,NASA已计划推进该项目的进行,在完成关键决策点评审之后,将发布若干议案征询书,包括创建研究团队、细化任务方案、确定成本和进度等。今年早些时候,NASA表示将在2021年底发射航天器,如果不算发射和运行费用,项目成本预计不超过12.5亿美元。NASA在ARM项目中还将继续使用太阳能电力推进的商业卫星平台,目前,NASA已与四家公司签署研究合同,评审之后,将选择其中一家提供ARM任务平台。
蓝色起源公司完成“新谢泼德”火箭第4次试验飞行
据NASA网站2016年6月19日报道,当日,蓝色起源公司完成了“新谢泼德”火箭的第4次飞行与着陆试验。此次试验除了验证火箭发射与着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试验乘员舱在一具降落伞失效情况下飞行着陆状态的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乘员舱的降落伞设有3根伞绳,按照公司的设计要求,降落伞系统应在其中1根伞绳失效的情况下仍可正常打开其余2具降落伞。试验结果表明:乘员舱在滑翔返回地面时,2具降落伞正常开伞,同时乘员舱利用自身的制动发动机推力系统进行减速,以达到载人着陆速度的安全要求。此次试验的成功使得公司的投资者与潜在用户对未来项目持有更大信心。另外,此次飞行还进行了3项探索性试验,分别为微重力环境中的三维临界湿润试验、有效的界面张力诱导对流试验、B类天体物理的灰尘环境的微重力试验。
“国际空间站”上3D打印机制造首个工具
据美国Space News网站2016年6月14日报道,近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增材制造设备”(AMF)3D打印机打印出了一个扳手,宇航员可用其对轨道实验室进行维护。AMF由美国太空制造公司开发,之前送上太空的那台3D打印机也由该公司开发。AMF可用于特定工作,如同太空中的机械工厂,NASA认为该技术可减少太空飞行的开销,使深空探测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NASA与Space X寻求共同合作登陆火星
据腾讯网2016年6月16日报道,NASA试图与Space X公司在“红龙”计划上进行合作,双方已进行了初步交谈,不过,距离任务开始已不足24个月,NASA不太可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准备好相应载荷。今年4月,NASA和Space X公司共同宣布修订了一份太空行动协议,协议规定NASA将在众多领域为Space X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而Space X公司将为NASA提供“龙”飞船任务的进入、下降、着陆等阶段的数据,用以帮助NASA今后研究火星项目。NASA目的是为了获得“龙”飞船的一种名为超音速反推进的技术,能使飞船携带的载荷远超以往的数量。如果NASA能在“红龙”项目中实现大质量载荷着陆火星,其主要对原地资源利用(ISRU)技术感兴趣,包括试验从火星表面或大气层抽取水、氧气或其他资源的技术。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进入“可扩展活动舱”检查
BEAM展开效果图
据腾讯网2016年6月7日报道,5月28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可扩展活动舱”(BEAM)成功展开至完全尺寸,6月6日,航天员顺利进入BEAM,并且在采集气体样本后利用其自带的传感器将数据下行传输。这意味着BEAM在“国际空间站”2年数据收集试验正式开始。未来2年内,航天员将定期进入舱内进行例行检查,收集安装在舱内的各探测器数据,试验BEAM在实际太空环境中抗漏气、抗太阳辐射、抗微陨石以及应对极端温度变化的能力。BEAM由毕格罗航天公司研制,其承压结构由类似于聚芳酯纤维的材料制成,表皮则为一种柔软、可膨胀的材料,BEAM用于试验未来太空设施的关键技术,确定在全结构载荷和载人的情况下,可充气式太空舱的可居住性和贮存性能。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研制探索火星的载人飞船
俄美计划于2020年在月球轨道建立空间站
据腾讯网2016年6月29日报道,俄罗斯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将和NASA联合设计绕月空间站。双方就空间站外形以及对组件要求等方面已展开讨论,建造及运行计划将在2017年上半年展示给合作国家。据悉,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投入运行,探索外太空的项目包括火星、小行星、近月空间和月球本身。月球开发是俄罗斯载人航天的战略目标,俄计划2030年实现载人登陆月球,之后将建立月球基地,基地的设计工作由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和中央精密机械研究中心负责。
俄罗斯计划2035-2040年发射6次超重型火箭用于探月任务
据塔新社2016年6月1日报道,近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表示,俄罗斯计划于2035-2040年发射6次超重型火箭用于探月任务。据悉,2035年左右完成能向低地球轨道运送80 t以上有效载荷的超重型运载火箭,2040年前完成能将约20 t的联邦号载人飞船送入月球轨道,以及6次超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集团相信,随着探月载人飞行项目发射次数的增加,2035年后将会出现对超重型火箭的需求,而且未来发射民用与军用卫星也需要此类火箭,俄罗斯将联合其他国家共同生产。
俄罗斯计划2025年起每年开展1~2次载人探月任务
据塔新社2016年5月28日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表示,俄罗斯计划从2025年起每年开展1~2次载人飞船探月任务。俄新东方港航天发射场将在2021年开展新型载人飞船的试验工作,并在2023年进行无人和载人2种模式的发射。有报道称,联邦号载人飞船需要4次发射才能完成飞行试验,包括至少2次载人模式试验,其中一次为绕月低空飞行。目前,能源火箭航天公司正在建造新一代飞船,以取代当前使用的“联盟”飞船。
全球小卫星市场在未来10年达到220亿美元
1260型HPLC仪,包括四元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线脱气装置、自动进样器、Openl AB色谱工作站(美国安捷伦公司);CP225D型电子天平、BSA224S-CW型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
据航天新闻网站2016年7月7日报道,欧洲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小卫星市场预测》报告显示,航天领域未来10年预计发射超过3600颗小卫星,市场额度达到220亿美元,与过去10年相比显著增长。据悉,未来10年对地观测卫星的增长幅度最大,预计超过2100颗卫星。其中,PlanetLabs、Spire Global、BlackSky、Satellogic 四家公司计划发射超过1400颗。通信卫星预计有6个星座,数量接近800颗,其中的大部分属于OneWeb公司。发射服务收入预计达到53亿美元,比过去10年增长76%,目前在研的小型运载火箭将增加更多的专用服务。《小卫星市场预测》报告展示了未来10年驱动/阻碍小卫星增长的多种因素,并基于定性、定量分析以及专用数据库等进行预测。
“火星一号”研究人员试验火星作物
据腾讯网2016年6月28日报道,近日,“火星一号”研究人员宣布解决了定居者食物的问题,他们用火星土壤进行模拟栽培了不同类型的作物。研究人员曾在2013年和2015年进行了试验,并且使用NASA提供的月球土壤作为对照,发现黑麦、萝卜、豌豆都是合适的作物,今年科学家增加了西红柿和土豆作为组合作物,发现西红柿等蔬菜在模拟火星土壤中生长较好,未来火星殖民者可能自足自给,以降低地球的货物补给频次。
英国拟建造首个航天发射场
据澳大利亚每日航天网站2016年5月24日报道,英国航天局拟在西南部小镇纽基建造其首个航天发射场。纽基镇临海的地理位置是火箭发射的理想之处,英国政府在其《现代化运输法案》中表示将使英国处于现代交通改革中的前列,这其中包括建造首个航天发射场。该发射场将主要开展亚轨道飞机操作、太空试验和卫星部署等项目。
日本军事通信卫星在运往发射场途中受损
据航天新闻网站2016年6月20日综合报道,日本X频段军事通信卫星DSN-1在从日本运往位于南美的法属圭亚那发射场的途中受损,无法按计划发射,导致与其搭载同一枚火箭发射的印度GSAT-18通信卫星发射延期。日本国防部2013年同意为DSN双星计划投资,并成立名为DSN公司的合资企业,负责该计划的管理,包括卫星订购、发射和15年的运行。第二颗卫星DSN-2计划2017年采用H-2A火箭发射。
日本和意大利将为SLS火箭首飞提供立方体卫星
据NASA网站2016年5月27日报道,NASA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将于2018年首飞,不仅将“猎户座”飞船送往月球轨道,也将搭载13颗立方体卫星,进行低地轨道外的科学试验。年初,NASA公布了10颗立方体卫星,近期又公布了剩下的3颗,包括意大利的“阿尔戈月球”卫星、日本的“地月平衡点6U”卫星和“纳型半硬撞击器验证的月球探测技术”卫星。每颗卫星质量不超过14 kg,“阿尔戈月球”卫星将验证临时低温推进段接近极端环境时运行的能力,试验卫星和地球之间光学通信能力;“地月平衡点6U”卫星将通过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成像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地球周围的辐射环境。“纳型半硬撞击器验证的月球探测技术”卫星将为低成本和超小型飞船登陆月球表面进行技术验证,该技术有望对未来月球表面低成本研究任务提供新的可能性。
韩国SI成像服务公司销售0.5 m分辨率卫星图像
据美国SpaceNews网站2016年7月6日报道,韩国SI成像服务公司(SIIS)宣布,开始销售韩国多用途-3A(Kompsat-3A)光学卫星的0.5 m分辨率图像。据悉,卫星运行高度为528 km,成像幅宽约为12 km,提供2.2 m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和5.5 m分辨率的红外图像,韩国宇航研究所(KARI)已订购卫星的0.55 m分辨率黑白图片。不过,关于Kompsat-3A卫星的0.5 m分辨率是重采样技术还是性能提升的问题,SIIS没有直接回应。目前,美国数字全球公司已销售0.3 m分辨率的商业图像,其计划在2016年下半年发射的世界观测-4卫星将能提供0.25 m分辨率图像。
乌克兰建议美国参与研发生产火箭发动机
俄罗斯RD-180发动机
据俄塔新社2016年5月30日报道,据乌克兰航天局(SSAU)表示,乌克兰已建议美国参与研发生产火箭发动机,以取代美方为其航天工业购买的俄罗斯RD-180火箭发动机。乌克兰危机导致美俄关系急剧恶化后,美国围绕购买俄罗斯RD-180火箭发动机的话题展开讨论,5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17年财年国防部的预算草案,草案支持购买18台俄罗斯RD-180火箭发动机的修正案,国防部指出,拒绝使用RD-180发动机将剥夺美国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可能性,并计划到2019年时由美国公司研制出其自己的发射系统。乌克兰与NASA已举行会谈,以深化双方未来合作、推进双方在太空领域的联合项目。SSAU负责人在评论此次会谈结果时表示,乌克兰已提议与美国联合设计生产目前需从俄罗斯购买的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美乌双方将在年底就设备研发、试验时间安排及资金问题进行讨论。
伊朗航天局宣布未来卫星计划
据Space Watch网站2016年5月13日报道,近日,伊朗航天局(ISA)局长穆赫辛·巴赫拉米宣布,伊朗将在今年发射2颗卫星,另外,还有3颗卫星正在制造中。2颗卫星分别是迈斯巴-2(Mesbah-2)和纳维德(Nahid),Mesbah-2为一颗低轨道转储型通信卫星,由伊朗自行设计,预计寿命3年。Nahid由德黑兰的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和伊朗航天局共同研制,质量约55 kg,工作在Ku频段。所有卫星可能由伊朗的“信使”火箭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