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FID应用的图书馆排架定位法研究分析

2016-03-16韩吉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

韩吉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图书馆,呼和浩特 010022)



基于RFID应用的图书馆排架定位法研究分析

韩吉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图书馆,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目前RFID环境下图书馆常用的两种排架定位方式,并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基于RFID这两种排架定位方式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RFID;图书馆;排架;定位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多,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也逐渐广为人知。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的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RFID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图书馆技术,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它使图书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数字化。

1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目前较多图书馆在管理应用中使用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扫描器构成,其工作原理是扫描器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射频信号从标签里获得相关信息,并传输到计算机转换为可以识别的内容。

由于RFID是非接触式的,所以它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中体现出重要性和方便性。RFID技术摒弃了原来条形码一条一条扫描的局限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批量扫描图书信息,该技术在图书馆进书、上架、下架、整架及安全性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解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使其工作重心从繁重的图书管理上转移到为读者服务上,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2 RFID环境下图书馆排架定位方式

使用RFID技术,首先需要在整个图书馆中进行图书的排架定位。排架就是在图书馆中合理安排图书的存放位置,这是一项较为繁杂的工程,需要从过去连续几年的年购买量、借阅量细致全面地考虑,一个好的排架可以避免将来造成更多人力、物力的浪费。定位是RFID技术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把图书在书架上的存放位置信息写入数据库中相关的字段中,方便将来图书的查询检索,简言之,就是确定图书位置。

图书馆在使用RFID技术后,图书的上架、下架、整架等工作流程及读者查询检索图书的方式,都会与所采用的图书排架定位方式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排架定位方法,才能使读者高效、便捷地寻书,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目前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最常用的两种图书排架定位方式是:“绑定”式图书定位和“分类排架法”式图书定位。

方式一:“绑定”式图书定位

这种图书定位是以书架的一层为一个图书的定位单元,并给它一个RFID标签,称为层架标,将该位置信息写入RFID层架标或数据库中与该层架标相关的字段中,然后将书架上这一层中放置的图书标签与这一格的层架标进行关联,即把书架每一格中的图书与这个格绑定起来了。

方式二:“分类排架法”式图书定位

分类排架法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一种排列方法,这种方法还是以书架的每一层为一个定位单元,每一层都有确定的一本书放在这一层的首位,相邻两层的首位图书确定了,其他图书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这种排架定位的思路是:将书架的位置信息写入RFID层架标中,再将每一层中首位图书的RFID标签与该层的层架标相关联,而其他图书在书架中的排列位置,是利用图书的分类排架号的有序性,由系统根据分类排架号自动计算出来并存放在数据库中。

3 采集数据分析

这两种排架定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在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时,问题是:哪种更好呢?笔者通过数据来分析。笔者所在高校为师范类高校,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笔者发现,学生借阅文学类图书较多,所以在RFID技术刚开始应用于图书馆管理时做了实验,采集了本馆文学借阅室的借书、还书、上架数据,来进行分析。

笔者采集的是两种方式各实施一个月(30天)的数据,以下分别用方式一和方式二代替。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配对样本是对两个完全相同的样本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所获得的两组数据,配对样本的检验是先求出每对观测值的差,再对差值求平均值,通过检验配对变量均值之间的差异大小,来确定两个总体的均值的差异是否显著。

首先检测借阅数据,得到检测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分析过程:

(1)样本分析如表1所示。

因为均值之差(Mean)=134.63-129.90=4.73,且方式一的标准偏差大,所以方式一组的平均数略大于方式二组的平均数。

(2)原假设及其检验。

H0:两个子总体的均值相同。

H1:两个子总体的均值不同。

验证:如表2,因为Sig. of T=Sig.(2-tailed)=0.728,又因为0.728>>α值0.05,所以接受H0,拒绝H1。

结论: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均值是相同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排架定位法使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对于读者来说两种方式的使用效果是一样的。

笔者根据对读者借阅的观察发现,他们借阅图书时常用两种模式:一是随机式。由于该馆实施的是开架式阅览室,读者可自由进入书库直接从书架上选取图书,读者会随机借阅感兴趣的图书。二是目标式:这种方式的读者是带有明确的借阅目标来图书馆借阅,他们直接通过检索系统查到图书的具体位置后直接借书。因为RFID技术是通过全面扫描来确定并给出所需图书所在的具体位置,检索系统可以定位每一本图书在书库中的具体位置。对图书排列不了解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定位三维图像的方式直观地看到图书在书库中的具体存放位置,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借阅的图书。

因此,无论是采用“绑定”式图书定位还是“分类排架法”式图书定位,对读者要求都不高,不需要了解图书馆排架的原则就可以借阅,使用效果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接下来笔者检测还书上架数据,得到检测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

表3 还书上架数据基本统计量表

表4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

分析过程:

(1)样本分析如表3所示。

因为均值之差(Mean)=91.23-160.50=-69.27,且方式二的标准偏差大,所以方式一组的平均数小于方式二组的平均数。

(2)原假设及其检验。

H0:两个子总体的均值相同。

H1:两个子总体的均值不同。

验证:如表4,因为Sig.of T=Sig.(2-tailed)=0.000,又因为0.000<α 值0.05,所以拒绝H0,接受H1。

结论: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均值是不同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排架定位法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采用不同的方式,还书上架的效果不一样。

还书上架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需要把读者归还的图书按图书借出之前定位的位置重新上架。采用“绑定”式定位还书上架时,需要查询每一本上架的图书的定位,然后按照位置进行上架,这种方式比较繁复,即使工作人员已找到该书的存放位置,但还需要通过定位仪器进行查询,如果该书没有定位,还需进行定位操作后上架。工作人员反映该方式操作繁复,上书数量大时容易出错。

在没有采用RFID技术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根据分类排架法原则进行工作的,而采用“分类排架法”式定位时,工作人员还可以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上架,按照每本图书分类号序列,找到该图书所需要放置的位置,如果有错误,只需找到该层的第一本图书重新定位即可。使用该定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性操作,也符合图书馆原有的藏书规则。这种方式还能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图书相对集中,也方便读者对图书进行对比查阅。这种方式集中了分类排架和RFID技术的优点,工作人员普遍反映这种定位方式效果较好,工作量减轻,还继承了原有的工作方法,使用起来较为顺手。

综上所述,“分类排架法”定位方式更适合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也更利于图书馆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管理系统。

当然,两种图书排架定位方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笔者的使用经验,“绑定”式定位更适合于闭架式借阅和专题式借阅,例如,艺术类J的图书大小不一,且活页、图册、乐谱等形式繁多,使用“绑定”式定位可以更好地管理该类图书。“分类排架法”式定位适合于开架式借阅,但是分类排架法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图书分类法,一旦在排架定位时发生差错,会大大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4 结 语

RFID环境下采用哪种图书排架定位方式,应该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来定,当然,也可以将两种定位方式结合起来,不同的阅览室采用不同的定位方式。随着RFID技术不断完善和更新,相信图书馆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排架定位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董良贤.RFID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6).

[2]林晓玲,杨明华.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排架定位方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2(3).

[3]尹海洁,刘耳.社会统计软件SPSS 15.0 for Windows简明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图分类号]G258.6;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2-0191-0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49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