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顺油坊的最后芬芳

2016-03-15那兴海

中国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油坊榨油长顺

那兴海

在现代化的茶油加工企业不断涌现的同时,福建乡村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榨油坊,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就有着一座远近闻名的传统榨油坊——长顺油坊。从每年农历小雪节气开始,榨油坊开工榨油,村民们把自己采摘的茶果送到这里加工,前后持续约两个月,到春节前结束。虽然现代化的茶油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出油率和油的品质,但仍然有很多村民对传统小作坊榨出的油情有独钟。传统榨油坊榨出的油杂质少,色泽清澈透亮,味道清新,并含有稻花香气,远不是工厂流水线上集约生产的油料所能相比。

茶油,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它由油茶树的茶籽加工制成,色佳味香,营养丰富,属天然绿色食品,国内外营养专家均把茶油与橄榄油相媲美,誉为“东方橄榄油”。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我国即开始种植油茶。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大部分地区都适宜油茶的生长,是我国油茶中心产区之一。油茶在福建的栽植历史悠久,解放前茶油就是福建山区民间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之一。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油的保健功效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高品质食用油。

据溪源村支书池德团介绍:该村明朝前叫上四都孝宁乡孝顺里,清朝后,改为现在的村名。地处三溪乡南部,离乡政府所在地约3.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7平方公里。村民在此定居已有四五百年了,现有人口1933人,有533户家庭,包括七个自然村,姓氏以张、池、郑为主。村里原有林地七千亩,农田一千多亩,集体茶籽林三百多亩,由于近年茶油市场前景看好,一些林地、农田改种茶籽树,现有茶籽林三千多亩。

目前村里有两个油坊,一个是传统的,另一个是现代的,但现代的榨油厂榨出的油不如传统的香醇。

溪源村这座传统榨油坊建于清末,由张氏家族三个家庭合建,在当时是有影响的手工作坊,为各家带来了一定的收入,维持着几家的生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小小的榨油坊经历了从个体、家族经营到集体组织生产、分配的转变,为当地的油茶籽加工生产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据长顺油坊牵头人张宗明师傅说:榨油坊创始人是他的祖辈张梓恭。张梓恭年轻时在外地的一个榨油坊打工,油坊的老板看他踏实能干,就跟他说,你的技术学得不错了,还是回家自己办一个榨油坊吧!后来,他就回到村里与家族的亲戚一起创办了这个榨油坊,取名为长顺油坊。初创时,茶籽从外地收购,加工后销售茶油。他的成功还带动了村里邻里们兴办油坊,兴盛时村里曾有过四家榨油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只剩下了长顺油坊,不过也被集体征用,成为村里的集体财产。1985年,在张师傅等人的争取下,油坊又回到原有的股东手上。原来的榨油坊一直是用水车作为动力驱动的,1988年水坝被冲毁后,才换成机械驱动碾茶籽了。

长顺油坊的师傅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一位年龄大的师傅(现年77岁)两年前退休后,现有剩下四个师傅,最大的67岁,最小的52岁,还雇了一个工人。他们中从事榨油时间最长的有三十多年,最短的也有六年多。

每年农历霜降后开始采果(茶籽),小雪节气开榨,主要工作是来料加工。每年开榨前两个月农户开始预约,开榨后要连续榨63天左右,在春节前结束,因为农家要赶在春节前把新的茶油上市销售。油坊日榨茶籽2800~3000斤,日出油700斤左右。因此,榨油期间需加班加点,每天工作15~16小时。由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单调辛苦,收入也不多,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项辛苦的工作了。

榨油坊的收益主要是来料加工的费用,无论加工多少,起步价为30元,而后按加工的茶籽饼数量收费,每个茶籽饼3元。加工后的茶籽饼渣归榨油坊所有,每个可卖6元左右,一个加工季下来,毛利润七万多元,扣除机械维护保养和雇工的成本后,四人平分,每人可得一万多元,平均每天两百元左右,还不如在外打零工的收入,所以,除了榨油以外,油坊的师傅平时还通过养猪、种菜等农务来增加一些收入。

据张师傅介绍,传统的榨油坊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主要是他们的榨油技术有独到之处。现代的加工方式除了加工能力强外,在出油率和油的品质上,是与手工榨油没法比的。长顺油坊是百年老店,祖传的榨油方法结合现代方法进行改进,从烘烤、碾籽、过筛、桶蒸到做饼、压榨等,由于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加工,因此榨出的油杂质少,百斤油只有百分之一的杂质,色泽清澈,质地透亮,气味芬芳,味道香醇,存放时间长,一两年不变质,当然这还要本地产的茶籽。这样的茶油在市场上销路好,每斤可卖70元左右。而同样条件下,机器榨的油有百分之五的杂质,而且味道不够清新,存放时间短,易变质,销售的价钱也低一些。因为同样的茶籽榨出的油比别人的好,产生的效益高,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提前预定,把茶籽送到这里加工,甚至百里之外的永泰县农户也有把茶籽拿到这里来加工的。

如今,机器加工茶籽油的厂家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手工榨油坊的生存也越来越艰难了。虽然每年来他们这加工的农户很多,但是,由于传统的榨油坊加工能力有限,而榨茶油季节性很强,春节前都必须完成,所以传统榨油坊每年都忙不过来,很多农户只能选择机器加工了。传统加工的收入本就不高,而人力成本又不断提高,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眼看着客户流失。但即使油坊面临着许多困难,师傅们在长期与当地农户的打交道中,仍然建立了浓厚的感情,许多农户关心着他们,经常有人会问,明年还榨不榨了?有的师傅因故没来油坊,农户会问他是不是病了等等,这是只有在乡间才能体味到的乡情。不仅农户需要传统的榨油坊,张师傅们对祖业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使他们舍不得放弃,就这样一直坚守着。

传统的榨油方式看似简单,但要多出油、出好油,还是很有学问的。在他们榨油的一招一式中,饱含着师傅们多年的历练和经验,这才是出好油的关键。

据张宗明师傅介绍,虽然采摘和晒干不是榨油坊的事情,但这个过程也很重要。首先要把采摘下来的油茶籽晒干,等壳和果肉分离后,才能送到榨油坊来。

传统榨油的过程分六个步骤:

第一、烘烤。张师傅说,这是榨油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烘烤得太干,水分就没了,油就无法分离出来;烘烤得不够干,茶籽不仅不易碾碎,做出的茶饼在榨油时,渣质就会溢出来,影响油的品质,有的会使成油的杂质多达百分之二十。长顺油坊烘烤的方法是祖传的——焖干,通过翻烤,而能否使茶籽达到适宜碾压的要求,这就全凭师傅的经验了。

第二、碾磨。过去用水车时,是用石臼舂茶籽,由于受力不均,舂过的茶籽出油率不高。现在碾盘是整个油坊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与碾盘相连的是一个很大的转轮,用电机带动碾盘的运行,碾盘也是传统的石磨形,师傅将油茶籽倒入槽中,在碾盘上放置一定重量的石块,在石块的压力下,滚动的轮子把槽中的油茶籽碾成粉末。磨出的茶籽均匀了,也能提高出油率。

第三、过筛。把磨好的茶籽经过仔细筛选,去掉茶籽壳,把能出油的部分分离出来待蒸。

第四、桶蒸。把过筛后的茶籽,放到木桶中干蒸,这个过程对火候的要求高,只有恰到好处,蒸汽把茶籽蒸透了,才能把油分离出来,蒸不透,出油就会受影响,也得凭师傅的经验。

第五、做饼。用制式的饼箍,放上稻草秸秆(秸秆在这里有着特别的作用,一是起到出油的导管作用;二是增加茶油的香气,尔后添充,制成的茶饼,中间要隆起,周围厚薄要匀称,这样在压榨时,才能受力均匀,提高出油率和保证油品的质量。张师傅说,他们的饼箍也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第六、压榨。榨油的模子,又称“坊模”。现在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用木头做的,由一根整木凿成油床。这根超过百年树龄的樟木,它是整个榨油坊的“主机”,在树中心凿出“油床”,可以装17块茶籽饼。压榨也是采用最传统的挤压方式,榨油时,师傅们用铁砣摆动,把长短、厚薄不均的木楔子打入装好茶籽饼的油床缝里进行挤压,通过不断地加木楔子,把油挤压出来,由于木头有弹性,可以提高出油率;另一种是机械的模子,是近几年做的,可以装25块茶籽饼,利用齿轮转动的方式挤压出油,效率高,但出油率不如传统的。两种不同模子的榨油方式,都是五十分钟榨完一次。这个榨油的过程,百年来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被新的机器替代是迟早的事,此外,还有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的问题。溪源村党支部书记池德团说:平时留在村里的人口有一百多人,主要是老人、妇女。小孩子都出去上学或上幼儿园了;大多数人青壮年也出去办厂、经商、打工,村民在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办了八、九十家陶瓷、箱包配件厂,每年回来过年,村里小车有两百多部,资产最多的高达几个亿。在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工作的应该也有两百多人。

现在张家的年轻一辈里,没有一个想子承父业的,后继无人的问题已摆在这个传统榨油坊的面前。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农耕文明留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已渐行渐远,炎黄子孙从古至今,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口口相传,自力更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那渐渐逝去的传统手工艺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维系并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文明与进步,无不渗透着祖先的智慧和心血。关注并传承古老的传统工艺,留住这些千百年来社会发展进程的符号,可以告诉我们的后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哪里是我们的根,使人们穿梭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城市中时,还能感受到文化与温暖。

猜你喜欢

油坊榨油长顺
驴磨油坊
老油坊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
土榨油是否越“土”越健康
在梦里多好啊
广西龙胜:手工榨油坊茶油飘香
大豆的加工及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