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军旅诗词走进《铁军》

2016-03-15徐洪章

铁军 2016年3期
关键词:军旅铁军家国

徐洪章

《铁军》作为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的对外发声“代言人”或者叫“平台”,近年来刊发了不少优秀诗作,深受读者喜爱。研究新四军的历史,诗词不可或缺。从罗霄山到江淮大地,军旅诗章在炮火硝烟中咏唱淬火:“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赣南游击词》);军旅诗章伴着新四军“东进,东进”的步伐成长:“黎明静悄悄,星星在闪耀,百里夜行军,天明要宿营……”(歌词《粟司令前线归来》)。读着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听着咏唱“粟司令从前线归来”的歌,能不肃然起敬、热血奔涌?这些年,我们对军旅诗词的研究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铁军诗韵》。但是,军旅诗词借助《铁军》同广大读者交朋友还显得不够。让已成为进军号角、催征战鼓的军旅诗词走进《铁军》,我有这样三点考虑:

一是军旅诗词里有军人的魂魄。何谓“魂”?就是指人的精气神。军魂,我理解就是军人的理想信念、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它是流淌和融化于军人血液中的精神力量。简言之,军魂就是军人的精神风貌、状态气质、品格意志。“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唐·高适《燕歌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读着这些诗句,军人的精气神跃然纸上,热血涌涨、心潮难平。

二是军旅诗词里有责任担当。战史如灯,殷鉴不远。在浩繁的军旅诗词卷帙中,各种“样子”的军队演绎着战火硝烟、输赢盛衰的历史,给人启迪,益人智慧。“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唐·薛道衡《出塞》),一支闻风而动、依令而行,气贯长虹、所向披靡的正义之师形象跃然纸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从军行》《出塞》)。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军旅诗章,千百年来不仅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而且滋养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卫国戍边的将士。“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洛伊路漫漫”(宋·陈与义《牡丹》),“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宋·陆游《关山月》),“几处败垣围枯井,向来一一是人家”(宋·戴复古《淮村兵后》),“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宋·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这些咏叹国破家亡的诗章,字里行间闪动着各种“样子”的军人影像:有的冲锋陷阵、血洒疆场,有的贪生怕死、追欢逐乐。不同思想境界的人,虽然读了这些诗词感受各不相同,但都会眼热心跳。这些悲壮的军旅诗词既是昨天历史的写照,又是今天军人的影像和借鉴。

三是军旅诗词中有家国情怀。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向来极其看重“家国”二字。在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诗文辞赋的形式传承和延续。《诗经》中的战争诗,字里行间闪耀着征戍军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薄伐猃狁,以奏肤公”、“共武之服,以定王国”,表达了西周大将尹吉甫率军远征戡乱、御敌的必胜信念。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所表达的民族意志就是舍生忘死、敢战善战,还我山河、精忠报国。展开古诗词的浩瀚长卷,满目都是家与国的魂牵梦绕。让军旅诗词走进《铁军》,目的是让读者多受一些古诗文的熏陶和浸润,让绵长的家国情怀永远赓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承恒远。军旅诗词进《铁军》,便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随着《铁军》进校园,军旅诗词将越来越成为滋养和培育广大师生家国情怀的精神食粮,激发他们参军报国的热忱;军旅诗词借《铁军》搭建平台,将有利于《铁军》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陶冶情操、风范社会,也会使《铁军》更加多姿多彩、地广天阔。

(作者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 徐君华)

猜你喜欢

军旅铁军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
本期主题:军旅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捧读《铁军》《大江南北》
怕什么
谁咬得更厉害
SKAP秋冬军酷系列新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