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改善办法

2016-03-15魏文馨陈炎周健健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期

魏文馨+陈炎+周健健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无法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给出准确翻译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反思原因,从学生自身、外界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遏制和减轻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这类研究对于探索出中国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今后就业方面新道路,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正能量来说都意义重大。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 英语翻译专业学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48-02

一、引言

目前,相当一部分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弱,这种现象在英语教学界被称作“中国文化失语症”。所幸,全球化大势所趋,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并反思“中国文化失语”这个现象,前辈们硕果累累的研究成果就是见证。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引起了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作者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从丛教授。此后,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研究成果陆续见诸报端,将这个概念的研究对象从笼统的“外语教学界”具体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再到“英语专业学生”,层层递进,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但是大多以“外语教学”角度研究和提出解决方案。但是笔者意识到,英语翻译专业学生患“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除了英语翻译教学方面有所不足,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们自己才是该问题的主体,同时也是改善现状的关键。所以,笔者对多名来自全国各个学校的英语翻译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改善办法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总结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一共有三大表现,分别为:对中国文化的积累不足;中文表达能力退步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佳。所以,笔者认为改善和减轻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也应该对症下药,分析这三种表现,从学生自身、外界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改善办法。

1. 面对中国文化积累不足问题的改善办法

现在的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多是都是看着奥特曼,吃着肯德基,住着小洋房长大的,生活中的中国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因此笔者认为,加强中国文化积累要从三方面入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和社会教育为辅,三管齐下方能“药到病除”。

(1)学生自身

学生自身,也就是家庭教育方面,一定要从小就接触。这就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其次,家长就可以培养孩子诵读中华经典的习惯,家长可尽力向孩子解读经典,或是仅要求孩子背诵即可。以后随着学校学习内容的加深,就会对儿时背诵过的很多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最后,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如家中的藏书,家居设计,父母阅读习惯等等。

(2)学校教育方面

孩子在拥有完全独立的能力进入社会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教育是促进中国文化积累的主体。目前学校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大部分还是靠语文课堂的渗透,有些学校还设置了第二课堂,引导孩子学习一门中华文化技能,如中国武术、书法、古筝等来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2010年6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推动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很多小学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但笔者建议不仅是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应该积极加入这个行列。而且学校不仅要组织这样的诵读活动,还要在诵读形式、诵读内容以及诵读评价机制完善上多下功夫,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

(3)社会教育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们接触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在完全独立以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跟风。所以媒体也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如今媒体在这方面也日渐重视,先后推出《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等一系列群众反响热烈的好节目。因此借用社会媒体之手,为中华文化传承添砖加瓦无疑是明智之选,期待媒体能够有更多的好节目。

2.针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中文表达能力退步问题的改善办法

奥苏贝尔在1963年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先行学习影响后续学习。积极影响叫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语际负迁移会使汉语影响英语的影响,反过来,后来不断学习和强化的英语也会因为不断地重复和使用而对从小接触和表达的汉语造成负面影响。

(1)学生自身

保证每月读一本你感兴趣的国学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多看有质量有深度的影视节目,特别是那些能够引发思考,反映现状的节目;争取一切可以在公众面前用中文表达想法的机会,多思考多表达。

(2)外界教育

对于外界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校了。笔者认为:从小学到中学的学校,应多举行类似于即兴演讲的比赛,鼓励学生即兴发挥,用母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学应适当降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要求,把《大学语文》课程成绩作为衡量毕业与否的重要标准;外国语学院更应该定期举办中英文即兴演讲比赛,不仅要求参赛选手用英文表达,更要求中文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社会环境

在社会中这样的大环境中,笔者呼吁社会在升学考试,领导升迁、晋职、评职称等各类晋级考试中,以中文考试成绩为硬性标准而不要以英语成绩论英雄。

3.针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佳的问题的改善办法

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存在,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学生自身,外界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提出改善建议。

(1)学生自身endprint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一方面认为英语是第二外语,没有天然的语言环境,就得花大力气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上;另一方面认为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对自己以后的求职没有任何直接的帮助而放弃学习。事实上,对如今的英语翻译专业学生来说,日常的交际文化早就不是障碍,真正影响他们提高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储备状况。所以,笔者认为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应该:平时要有意识的积累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整理成个人数据库;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从实践中寻找动力,找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外界环境

学校方面在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培养时,一方面因为逐年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增多,而对教师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的培训不足,导致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很多老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语际间的负迁移,而忽视正迁移作用。笔者认为学校方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控制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人数,精心培养;合理精简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开设针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相关课程;培养师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改变老师们的意识上,重视语际间正迁移作用,找到文化的共性,促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学;大数据时代,应鼓励院校间资源共享,相互合作,联合培养英语翻译专业学生。

(3)社会环境

伴随着中国GDP增长的并不只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显著。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不明确使得学生们自己有较强的功利性趋向,想学口译的学生多,愿意从事中华经典文学翻译的学生却很少。这也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感不强的现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5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希望社会相关部门能够对此引起重视,确立确切有针对性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各方力量设立中华经典文库翻译专人才培养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和奖学金,鼓励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日益增多的英语翻译专业学生提供更大的实习平台,发掘更宽广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也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权力的转移》中预言:“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力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信息控制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英语凭借其强大文化语言优势奠定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屈一指的地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孙晓萌指出:“从古至今,翻译在世界文明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着如何使用归化策略构建中国自身文化身份,增强中国话语权、国家文化传播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任。”因此,遏制和减轻中国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对于提高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正能量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2] 张雁.加强外语文化教学的另一面——浅析“中国文化失语症”[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77-80.

[3] 魏哲哲. 翻译,怎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5-03-19(017).

[4] 何平,夏茜.软实力、虚实力与中国的外交传统[J].历史教学,2015(04):3-9.

[5] 李函笑.大学生英语口语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1-53.

[6] 王莲.关于英汉语口语流利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1-85.

[7] 王静.浅析小学教育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J].创新教育,2013(04):51.

[8] 雷铁涛,宋建设.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丢失的历史轨迹[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273-274.

[9] 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以上海市 S 小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1-72.

[10] 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N].光明日报,2006-10-20(006).

[11] 张骥等.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53.

[12] 程曼丽.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J].国际新闻界,2003(04):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