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2016-03-15常德胜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常德胜

【摘要】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融合,以体育参与作为变量,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体育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扩展社会关系网络,强化大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大学生对不同文化接纳、行为适应与身份认同。不同的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会对社会融合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参与 大学生 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24-02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此时期的社会融合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生活质量,还将影响到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与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从学生身份转向其他的社会身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目前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体育活动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参与对移民社会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考察体育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融合影响的内部过程和作用机制,本研究以体育参与作为变量,以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论证体育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融合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层抽取浙江科技学院2013级、2014级学生各15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修订社会距离量表,测试大学生的社会距离感。

2.实验法

将被调查对象分为参加俱乐部活动、以个人锻炼为主、不参加体育锻炼三组进行体育干预。参加俱乐部的学生每周集体活动2次,每次1个小时。以个人锻炼为主学生每周锻炼3次,项目自由选择。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主要以学习掌握康复知识。

3.访谈法

分别对三个组别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掌握学生锻炼后发生的变化。

4.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社会融合的内涵界定与现状

什么是社会融合?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有的学者从反社会排斥的角度将社会融合定义为确保具有社会排斥风险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以使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享受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福利。[1]有的学者从群体关系的角度将社会融合定义为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2]

虽然学者们在社会融合的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大家一致认为社会融合是在同一个社会场域中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融入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心理、文化、社会交往等多个层面融入其所居住的城市生活。由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共同汇聚在学校这个范围之内,与社会上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存在很大不同。为此本研究综合已有研究,将其社会融合定义为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个体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中平等和谐共同生活的过程,主要包含内化意识融合和外显行为融合两个纬度。内化意识融合包括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和人际信任四个方面。外显行为融合主要指的是实践活动的参与,根据活动场所分为三大类:课堂、社团和其他。 [3]

目前测量社会融合的工具很多,但是还没有针对大学生社会融合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借助社会距离这一概念,来表述大学生的社会融合现状。社会距离主要是用于描述社会中个人之间情感亲密度、关系紧密度的概念,包含向往程度、排斥预期和整体感觉三个层面。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融合状态,本研究对鲍格达斯量表(Bogardus Social Distance Scale)进行了修订。调查结果显示:95%的人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65%的人对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有排斥,主要表现在语言、服饰、行为习惯上,不愿意与这类同学结交为朋友;68.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融入到学校这个整体。61.2%的人认为在学校内生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关系少,感情孤独;48.9%的人与老师沟通不好,53.6%的人与同学关系不好,42.6%的人认为学校的环境设施较差,与想象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存在很大反差。大一同学和大二同学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学生向往程度好于大二学生,但在排斥预期、整体感觉上低于大二学生。调查研究对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大二学生与大一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大二学生的体育活动或者社团活动远远多于大一学生。体育参与活动对大学生的社会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2.体育参与能加速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包含着社会凝聚、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等维度,分为紧密粘连型社会资本、跨越型社会资本、松散联系型社会资本三类。体育参与不仅是身体的活动,而且通过体育参与可以生成个人和集体的社会资本。即可以增强个体社会参与的能力,降低社会排斥;又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集体的信任水平,从而使不同群体之间可以共生共融。

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和体育俱乐部文化会产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体育俱乐部具有转化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潜能。[4]通过调查发现,大二学生的紧密粘连型资本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松散联系型社会资本。在不同锻炼组织方式上,参与俱乐部活动同学的紧密粘连型社会资本高于以个人锻炼为主、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后两种组织活动的同学多以松散联系型社会资本为主。从生源地来看,城市生源学生的紧密粘连型社会资本高于农村生源。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锻炼组织形式下形成的社会资本情况

3.体育参与能扩展大学生间的社会关系网络endprint

大学生活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体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个体拥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多少决定了他获得社会资本的能力。如何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每个新进入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体育活动恰恰为同学们搭建了这个互动平台。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认识、了解产生情感,成为趣味相投的朋友,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由于没有任何利害冲突,人际关系非常和谐与融洽。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彼此间交换了所掌握的信息,宣泄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已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个体社会网络构建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扩大个体社会网络规模。“直接参与体育的人与不参与和间接参与的人相比,个人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交往的范围相对较大;交往的次数越多,亲密度越大;直接参与体育的人们,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比不参与或间接参与的人都要高,参与程度影响着社会网络,参与的次数越多,交往的机会就越多,范围也就越大,因此社会网络也会随之增大,从而,获得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也越大,直接参与体育的人且是团体性的参与,对社会网络有影响,网络成员的亲密度是最高的,情感支持与其他个体体育参与相比是最高的”。[5]

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体育活动无论是个体形式,还是与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在参与体育活动上都需要在相应的环境中进行,都需要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有83.6%调查对象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结识了新朋友。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越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越长,参与过程中接触的个体会越多,结识和熟悉的个体就越多,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就越大。研究发现: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以个人锻炼为主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的学生相比较而言,三种活动形式的学生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很大差异。俱乐部活动的同学由于同学间的互动频繁,认识陌生的同学机会更多,通过交往纳入个体的社会网络之中,社会交往范围的也不断扩大,扩大个体的社会网络规模。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认识的陌生同学人数远远少于其他两类活动的同学。群体性体育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彼此间的凝聚力。随着个人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个体社会交往范围的也扩大,朋友圈子、社交圈子也随之扩大,通过这些圈子个体社会融合的水平也会提高。

4.体育参与能增强大学生间的社会理解与信任

理解与信任是融入社会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只有相互理解与信任,才能维护个体社会关系。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无论语言上、衣着上,还是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求同存异、增进理解与信任是解决大学生社会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获取理解与信任的途径很多,但体育活动以其互动特性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中,大学生间通过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从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认识,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人际信任感,有效促进社会融合。

在调查中发现,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不参加或者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理解与信任。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大学生的理解与信任高于个人锻炼为主的大学生,个人锻炼为主大学生的理解与信任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显著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在体育开放式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重要场景;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竞争精神、团结合作意识;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可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学会理解、尊重与服从。有助于大学生内化正确的价值观,调节情感与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5.体育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对不同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

大学生社会融合深层冲突主要表现在身份认同、自身和他人的认同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历的大学生汇集在大学校园里,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增强对校园生活环境的适应、对社会角色的适应、对各种社会活动的言行规范的适应。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学生的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拓宽了,人际交往能力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不断提高,便于接纳不同文化,认同不同的身份。

调查发现,在遇到压力和运动创伤等一系列问题时,参加俱乐部活动同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要比个人锻炼为主、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更好;在人际适应、人际亲和能力方面,参加俱乐部活动同学要优于比个人锻炼为主、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在接纳不同文化、行为与身份认同上,参加俱乐部活动同学要优于比个人锻炼为主、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体育参与对大学生社会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扩展社会关系网络。强化大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大学生对不同文化接纳、行为适应与身份认同。不同的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会对社会融合产生不同的影响。

2.建议

鉴于目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社会生活之中,脱离于现实社会。建议在促进大学生社会融合工作中,积极采用集体体育锻炼方式,为同学们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促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扩展社会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32-34.

[2] 刘 媛 媛.构建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融合研究框架[J].职教论坛,2014(22):36-41.

[3] 悦中山,李树茁,费尔德曼.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构建与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1):1-11.

[4]蒋兴宏.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 (8):71-75.

2014年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FX2014059)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