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困难与对策
2016-03-15李俊宏
李俊宏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经历,综述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实施状况,并分析了造成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种在国内推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班研讨;国内实际;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80-02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国家启动了211、985等计划,旨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加强本科基础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班级规模偏大,师生比较低,尤其是一些公共课程。过大的课堂规模势必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动机弱化等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实际国情,要完全实现小班教学,在短期内不可行,但可以采用“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小班研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消极接受,从而弥补大班授课的缺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班教学、小班研讨”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笔者早年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曾长期作为助教亲身参与到小班研讨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这种模式确实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笔者尝试将这种模式引进到电子科技大学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时,却发现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就值得进行反思和总结。本文将从中外国情、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详细论述“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现阶段在我国推进的利弊和困难,最后提出了结合国内实际的推广思路。
二、国外“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体验
在笔者曾经担任助教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学院,其本科生的课程绝大部分都采用了“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授课环节同样以大班的形式进行,但在课程进行到一定进度时,通常会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类似国内课程设计(Project),Project在最终成绩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学生按不同人数分组,可能2~3人,也可能6~7人。学院提供一个被称为Common Room专门的大房间,内设多个小型会议桌、计算机,甚至微波炉洗碗槽等生活设施,便于学生在内进行小班研讨,完成课程的Project。学生在任何时间均可通过其学生卡进入到该房间,而学院则要求助教(Tutor)必须在指定时间到Common Room和本科生互动,解答本科生们在课程中的疑问,并对其Project给出建议。Project的形式也会随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但都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一门介绍量子计算技术的本科生高年级课程,会要求学生3人为一组,查阅专业期刊论文,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综述性量子计算论文,要求明确指出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的进展情况,特别要求学生指出目前各种技术的弊端和问题。为了完成这个Project,学生查阅阅读论文,在一起讨论分析各种技术的严重问题和弊端,使他们的知识面大幅扩展,甚至超过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另一门关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课程中,要求学生2人一组完成两个Projects,第一个Project要求学生设计并优化一个CMOS缓冲器电路,用电脑进行前仿真,还要绘制版图并完成后仿真,最后还要提交设计仿真报告。另一个Project则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高速伪随机数发生器,完成其仿真,并制作PPT进行答辩。在CMOS射频电子学的课程中,学生被要求完成一个混频器的噪声模型分析等等。商科学院甚至会要求学生们对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建立经济学模型,并对政府的下一步经济政策提出建议。通过这些Projects,使学生能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马上应用到实际,同时在小班的讨论中,也将无法在课堂上消化的内容真正理解。每次辅导,各组的学生都会很积极地邀请助教加入他们的讨论,并对他们的方案给出建议,学生的讨论,甚至对助教都有新的启发。同时,这种研讨模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所以,这种“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一种非常高效和先进的教学模式。
三、国内“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的问题
笔者尝试将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引进到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根据国外的Project选题经验,Project应为开放式答案,涵盖教材广泛,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扩展知识面,强调团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制定了一个Project:自选一个两级点的模拟电路,通过电路分析中的知识提取拉普拉斯模型,通过改变其电路参数观察其冲击响应,将参数变化反应在零极点中,根据电路的实际相应观察零极点的变化并寻找其变化规律,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设计报告。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这种额外的Project任务热情不高甚至抵触,认为这增大了他们的工作量。在有助教参与的小班探讨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自习,几乎没人在讨论,与助教的互动大多在也是在咨询作业上的问题,小班研讨课变成了答疑课。只有极少部分优等学生在真正查阅资料,进行Project工作。而在最后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中,发现抄袭现象极为严重,全班只有几种答案,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在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推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其结果和文献报道了现象比较类似。
四、引进“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存在问题的深入讨论
为什么国外先进的“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在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除了国内长期应试教育导致中国学生较为内向、不愿意开口等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有真正弄清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
第一,就教学活动而言,教育者只能扮演天时地利的角色,而人和,则要求学生自身的配合。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偏向于精英教育,而大众教育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来完成。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即使在国外接受职业教育,也能很轻松的在当地就业,实现稳定的收入。而在国外选择高等教育的学生,则是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真正把学习当成兴趣,有些人甚至是不计报酬,不计投入,只为自己热爱的这份事业。然而由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高等教育在我国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不少学生是为了文凭而不是能力而学习。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明显增大了学生的工作量,所以和往届学生相比,学生们会认为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拿到这门课程的学分,自然会不情愿。
第二,欧美本科课程设置和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本科课程压力远比我国小。笔者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经历同文献中提供的相关数据吻合。在我国,单是大学英语就要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的课程压力较重,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一门课程的讨论。
第三,欧美学生的版权意识比较强烈,不太愿意像中国学生那样,把自己的工作“分享”给其他同学,加之国外对抄袭作弊现象的处理较为严格,一旦发现雷同,则整门课程直接不予通过。所以国外的课程Project学生参与度高,而在中国,由于国内风气的影响,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参与度低。
第四,国外给予研究生助教的酬金较为丰厚,所以助教积极性较高,同时助教参与环节一般安排在晚上,不占用助教白天的科研时间。而在国内,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每门课程的助教酬金只有500元人民币,难以调动助教的积极性。
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探索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大众教育,基于上一节的讨论,要全面采用“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困难,但可以考虑在部分优等生中推行这种新模式。可由学生自愿参与教师给出课程设计题目,但非强制性。这样显然会导致学生的部分参与,势必会造成同一门课程考核标准的不一。由于大部分优等生都具有深造的意愿,所以可以将课程设计与其更长远的目标结合起来,例如,如果完成了课程设计,在未来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环节中可获得加分,或者在未来申请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可获得GPA加权。同时,严格采用国外Project评价方式,一旦发现学生抄袭,则无法取得未来的加分。而课程本身的考核仍然采用平时作业,期末期中考试的传统评价方式,将Project排除在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有深造意愿的学生真正投入到项目中来,而不是简单地应付了事,同时又保证了课程考核体系的公平,所以笔者认为,这是目前国内推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六、结论
“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如何将其应用到国内的高等教育中,则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笔者在国外担任助教的经历,分析了在国内推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蒋士会.试论高校大班课堂教学的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29.
[2]刘开宇.高等数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探究与实验——以湖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
[3]李宏敏.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