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价值无限的策略
2016-03-15张杰
张杰
【摘要】数学教学就应当是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要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学数学的无穷乐趣。教学中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运用各种方法让数学课价值无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 价值无限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45-02
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教学中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让课堂价值无限。
一、激发兴趣,学会学习
1.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设计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引导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丰富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3.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4.参与学习活动,调动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还有的学生说……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二、小组合作,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学会共同生活。
如学习《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共同生活乐趣。
三、 解决问题,促学生发展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
1.鼓励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讲解。
四、使数学适应学生
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并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使数学适应学生。
总之,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数学去适应学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使得数学课价值无限。
参考文献:
[1] 林丽玉.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促进能力的发展[J]. 教师,2014(12) .
[2] 朱莉.让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小学教学参考, 2014(15) .
[3] 吴红川.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