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谈
2016-03-15张晔
张晔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从教师素养、课堂教学以及网络德育出发,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信息素养 德育 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38-02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信息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的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教师是课堂德育能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内因
为了切实有效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自觉的寓德育于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德育素养,在教学内容上用心挖掘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在德育因素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做到这点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注重加强知识的更新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各种信息化电子设备的普及应用,作为教师应当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从多种渠道积累相关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为课堂教学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
2.制定严谨有效的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在开学初每个教师都要写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其中除了要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之外,还应有具体的德育目标,做到有计划的实施德育渗透。而且更要深入到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均要有具体体现。对德育目标不应定的太高,太高了容易空洞化形式化。尤其要注意所讲的事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是非观,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备课时善于抓住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明确应达到的德育目标,敏锐的抓住教学内容中与德育相关的闪光点,恰到好处地穿插于知识教学中,使知识的讲授与德育的培养二者浑然一体。除此之外,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二、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遵守机房规则、爱护设备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应该在新生刚入校时让学生了解机房管理制度,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在机房规则中要求学生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干净,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随手把垃圾塞进电脑桌下,这几乎成了他们潜意识的一种习惯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对这种劣习的辩论中明白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本构造的时候,要特别强调正确的开关机步骤,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注重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专门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2.教师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作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课堂是老师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互动交流的场所,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承者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影响。因为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言行举止或教学组织环节都应把握好分寸,绝对不说粗俗的脏话,不侮辱学生人格,更不能打骂学生。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此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和师长,老师应该用爱心引导学生明白事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用个人的品行影响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3.加强学生网络道德,严禁侵权行为,提倡作品原创性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信息但不可照抄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比如,在学习使用Word制作电子报时,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照已经有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启发,但切记不要照搬照抄,这是侵犯别人的知识版权。有的同学就干脆将其别人的作品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4.以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作为个人如果要在事业上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何况,与人协作的意识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对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可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比如网页的制作,就有必要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每个人都分工明确完成自己的部分再组合起来。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既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多种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和欣赏他人的成果,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获取成功的喜悦。
5.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首先,当一个人具有爱国思想时,他才会迸发出好好学习的信念以报答祖国,在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比如,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以及仿生机器人的应用,使学生明白我国高端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并产生危机感,明确自己担负的历史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再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中文字处理软件,指出它是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习惯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李彦宏、马云等国内IT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利用互联网广阔的时空性培养学生的德育
1.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我们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的传递以多种方式传播,微信、微博、QQ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架起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桥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和推荐一些健康和有价值的中学生网站和论坛,如:中学生论坛网、中学生联盟网等。让学生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这种交流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倾听学生心声培养师生情感。只要合理使用,其实网络对于中学生也不完全是“陷阱”。
2.做好学生上网心理辅导,提高他们认知能力和免疫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有时是个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免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量反面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危害性,使他们明白当前应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即使要上网也必须带有一定的指向和目标,比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参与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论坛等,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做到不诈骗、不造谣、不转发不健康的贴子等。在上课时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比如当前朋友聚会时每人手里拿个手机,各看各的互不搭话,长期以往人就会“去社会化”而进入虚拟化的世界,容易造成个性孤僻且漠视现实中的法律法规。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方式,网上交友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并非一片净土,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网友所设的陷阱里。所以要教育学生牢记不要在网上公开发布个人隐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广泛多样,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从课堂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遵循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采取多种形式有机地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