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 提能力

2016-03-15张良汉

湖北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讲授

●张良汉

巧设问 提能力

●张良汉

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可以培养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传承历史文化,还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推论事物的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的历史课教学中,笔者深感历史课堂上的巧妙提问可以加深这种学习效果,现以《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一课的讲授,谈谈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培养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在讲授“西安事变”时笔者提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共的影响;二是两位将军的爱国之心。这就把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西安事变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说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深得人心的。另外一点,即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影响,就需要教师联系一二·九运动才能使学生得出结论来,由此使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个貌似独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了。

二、在历史与现实相联处提问,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能力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在放一二·九运动运动的录像前,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广大青年学生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讲有何意义?学生看后,讨论很热烈,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今天的青年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把祖国建设好的雄心壮志。

三、在总结概括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客观辩证的能力

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在讲授西安事变时,笔者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西安事变后,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和共产党都不主张杀蒋介石,但二者的出发点一样吗?为什么?

有许多学生都认识到了蒋宋的私人关系,也知道共产党的出发点是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激烈讨论,大家逐渐认识到: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主张不杀蒋介石,是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的,中共不主张杀蒋介石却是体现了为抗日着想、为民族着想的宽大胸襟,也体现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同时,中共的这一决定也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

但当笔者接着提出: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点,该如何评价蒋介石?大家的观点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来讲,虽然蒋介石是被迫答应的,但他这个承诺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抗日、对人民、对祖国都是有利的。

由此可见,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巧妙设置课堂提问,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思维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巧妙提问,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开动脑筋,这对于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单位:襄阳市诸葛亮中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讲授
浅谈高职英语精读讲授中的文化导入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罗登贤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聂荣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践行与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