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学院视阈下共育高职生“匠心”的创新实践

2016-03-15成秀萍

关键词:匠心工匠校企

成秀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江苏 苏州 215104)



企业学院视阈下共育高职生“匠心”的创新实践

成秀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校企协同共育“匠心”已飙升为高职教育的一大热点。作为行业企业一线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之一,企业学院搭建起校企深度融合的一大平台,或专业共设、或人才共育、或实训共担、或党团共建、或文化共融、或优势共享,合力铸就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客户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对产品或服务追求完美的行为表现,把手上的事做实做细做到极致。新生入学是培育“匠心”的黄金期,课堂是培育“匠心”的关键点,实习实训是培育“匠心”的主阵地,企业文化是培育“匠心”的催化剂。

企业学院;工匠精神;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路径

0 引言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自此“工匠”精神引发热议,成为“2016年十大新词之一”,而校企协同、共育“匠心”也迅速飙升为高职教育的一大热点。

1 工匠与工匠精神

在我们传统思维中,工匠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器具制作的人,如木匠、石匠、铁匠、铜匠、篾匠、漆匠、花匠、乐师、画匠等各类手工匠人,俗称“手艺人”。“巧”是工匠的代名词,工匠即心灵手巧之人[2]。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享受产品在自己双手中升华而带来的快乐。

所谓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服务理念,就是工匠们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精致和卓越的创新意识、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等。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一种“客户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一种对产品或服务追求完美的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体现了对职业的极度热爱和敬业进取,体现了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价值追求。究其本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优秀品质的追求。其内涵包括:1)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不惜花费时间精力,追求完美和极致。反复改进产品,孜孜以求,把99%的质量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产品每个零件的质量,不投机取巧,不蒙混过关,不达标准绝不交货。3)耐心,专注,坚持。在产品的内外观设计、使用材料、生产流程上,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打造本行业最卓越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抗衡的优质产品[3]。

2 “工业4.0”呼唤中国的工匠精神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指出“工业4.0”将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倡导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美国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革命[4]。这标志着以“互联网+传统工业”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式拉开帷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5月8日,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并明确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2015年“两会”期间,“我国如何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一直是热门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尖锐地指出,现阶段中国最缺的就是“工匠”精神。他结合中联重科的创新实践反复强调,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匠心”;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5]。

有跟踪研究显示,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独占鳌头;德国有837家,占比第二;荷兰有222家,名列第三;法国有196家,位列第四。就整体而言,日本的工匠们非常专注于干好一件事。例如:日本的“一阑”拉面,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老板几代人,只做拉面,非常注重不同顾客群不同的口味。进店后,每位食客都会收到A4纸大小的一张单子,上面有10多个选项供食客选择。比如:调料方面就有辣椒酱、番茄酱、甜面酱等,汤料再细分成6种,尽可能地贴近前来排队消费的每一位食客的口味。

日本的马桶盖,一直深受中国游客的青睐。通电后,马桶盖是恒温的,冬天坐在上面会感觉暖乎乎的。触碰“男性”按钮或“女性”按钮,一股细细的弧形水流精准地清洗相应的部位,带着温度,给人温馨、贴心、暖心,用户们被这份“用心”折服。这种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正是“匠心”之所在。

瑞士手表,无论是外饰还是内观都非常精美。由于追求卓越,所以整个工艺耗时非常长,耗材成本高,相应的价格也会更高。德国的产品也卖到了中国。除了宝马、奥迪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件之外,“欧倍德”大卖场销售的每颗钉子都非常精致,用剩下的钉子还可以申请退货,而我们在装饰城购买的同样型号的钉子,一盒中总有不少次品。

现在中国制造也是全球闻名,义乌的商品卖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但多以价廉而取胜。中国也有不少百年名企,但大多为药店、饮食业,制造业鲜有百年名企,更遑论200年以上名企。其实,中国诸子百家中,墨家就是工匠,广授学徒,提倡动手能力的培养,倡导工匠精神。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也噤声了。儒家对后代子孙的教育理念是“子孙何可一日不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子孙两条正路曰耕曰读”。然而,工匠依然在民间。回望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其实不乏知名工匠,药圣李时珍、神医华佗、纺织机发明者黄道婆等。仅以苏州为例,“匠心”之作就不胜枚举。例如:“织中之圣”苏州缂丝、苏派砖雕、苏州园林、苏绣、苏州雕刻、苏州明式家具、苏州宋锦等。在2014年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就是由苏州的宋锦制作的。宋锦,顾名思义,因苏州织锦产于宋代而得名。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苏州生产的丝绸艺术品“合礼”,作为国礼赠予与会的20国集团元首夫人们。

在“工业4.0”的全球视阈下,中国企业需要强化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我们“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让每一位高职生坚守信念,在校内学会专注,在企业学会专一,在岗位懂得专心,心中总易位而思地想顾客之所想,发乎内心地在乎企业、在乎社会。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3 企业学院

“高职教育之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核心在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6]企业学院有效搭建起政行企校师生协同育人的一大平台,旨在以相同或相通的职业岗位(群)为契合点,或专业共设、或人才共育、或实训共担、或党团共建、或文化共融、或优势共享,合力共谋校企双方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的“双赢”,而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则是学生。实质上,企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创新举措,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3.1 全程性

基于企业学院,深度合作企业更深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学业、就业和创业之始终。从大学第一天的第一课、每个新生班配备企业的班主任、每个专业都有企业的带头人和企业的导师团队、每一位新生开学伊始就配有校企双导师,到大一集中“识岗”、大二进企业的“习岗”、大三企业导师手把手带的“顶岗”实践等,企业学院帮助每一位高职生提前走近企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融入企业,帮助每一位专业教师率先下企业实践、跟岗轮岗锻炼。

3.2 全员性

基于企业学院,深度合作企业的业务经理和主管、岗位能力技术和骨干、企业劳模和标兵等,从大学第一天的专业教育开始,携手各专业(群)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商师生企三方培养协议,共建未来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共同指导专业社团和大赛,把全员全方位协同育人落细落微在班级和专业层面。企业的带头人和导师团队,或主讲课程,或开设讲座,或参加主题班会,或跟团学骨干座谈指导,润物无声之间把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带进校园、融于日常,合力育人。

3.3 交融性

基于企业学院,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产业文化就走进校园、企业文化走进教室、职业文化走进课堂、岗位规范走进教材,总之,让企业的文化、理念和愿景等春风化雨般地融入课堂、化于平时。“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社会风尚,也都随之渗入学生的心田。企业一线的案例、岗位的素材、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说明书、售后的跟单、信用证和报关的凭证等,都属校企导师授课的内容。专业导师赴企业一线挂职,企业业务骨干来兼任企业学院副院长,校企互聘互兼互挂,同生共融、相生相伴,合作共赢。

3.4 全面性

基于企业学院,深度合作企业更全面地融入专业(群)育人实践,合作招生与就业、合作共建课程与教材、合作共推实训和实习、合作开发项目和社会服务、合作开展党建,不但企业能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所需要的人才红利,而且专业群与行业企业的契合度和服务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在“三岗”实践中,学生赴企业、去门店、拜师傅,企业导师团队来学校、进班级、下宿舍,也全面系统地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和专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4 企业学院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养

以上四个方面的特性赋予了企业学院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师生企合力共育“匠心”成为可能。

4.1 新生入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黄金期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在最高超洗练的中国艺术里,全都缺少促成理性主义野性的诱因。在家产官僚制体制的制约下,支配阶层的竞技完全只限于受俸者和士人猎取功名利禄的竞争,其他所有的追求都被窒息了。”[7]

大学,是一生之中的黄金期。校园里也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什么都不干,大学校园‘熏’4年,出来都不一样。”[8]而这“熏”陶人并铸就其“匠心”的,正是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因此,新生迈入大学之初,乃是借力企业学院和军训对新生进行熏陶的黄金期。

企业学院开门迎新生、开放办专业(群),旨在号准企业脉搏、合力定制专业和一线蓝领。入学伊始,新生班就开始接受与合作企业的“冠名式”合作培养,地方名企的先进文化和“工匠”精神,提前介入到大一。开学第一天,前来迎接新生的,是校企双导师、校企双带头人;专业教育的第一堂课,是冠名企业的高管团队,内容也不囿于书本,而是行业企业的前沿动态、未来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等;大学第一天深入宿舍看望新生并带来“助学包”的,是校企双班主任。

恰是校企团队的这一份别样的“我在乎你”,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以温暖,他们日后也会更加地关爱自己的学院和老师,关心自己的行业企业。正是这“匠心”,伴随着大学生涯的起航,从源头上点亮每一位新生的人生,激发其上进心。

4.2 课堂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点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之中,内化于每一位校企导师一言一行和一招一式之间,课堂教学则是关键所在。以“同程国际学院”为例,这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做实做细与地标名企“同程旅游”深度融合而于2014年合作共建的企业学院。借助于这一平台,2015级新生“冠名式”培养已一年有余,2014级共建“店长班”和“日韩线”,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该企业骤增的实体门店的内生需求。

为精准对接“准店长”岗位规范、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同程旅游”旗舰店店长、主管和计调、出境游领队、导游等,先后33人次来学校授课,聚焦实体店业务的三大核心模块,让学生去同程总部、实体门店、跟团带团等“顶岗”实践16次,实地感知“店长”和“门店主管”等岗位规范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亲身领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细致极致、敬业乐业”之工匠精神,不遗余力地替旅(游)客着想,认真对待每一个咨询电话和每一位来访客户,于细微之处强化“匠心”意识。

4.3 实习实训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实践育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也是学用结合、共育“匠心”的主阵地。在德国,学制一般比较宽泛,学生可以在6年里完成高职学习。平时,德国学生每周有3天在企业实习,2天在学校学习。这样,在企业实训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很快成为学校课堂学习的案例,通过学校的研讨,再反馈到企业实训中,能收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之效。学生的岗位技能日趋精当,最关键的是练就了学生“做中学”的本领和日臻完善、精益求精的定力。

共建企业学院的一大重点工作就是放大和增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优势,共推共担实习和实训,所学所练的岗位技术能尽可能贴近于未来职业岗位群。学生提前至大一认知和认同企业文化,并在不经意之间渐渐把自己当成职场人,跟着企业导师摸爬滚打,强身、健心、精技,建立自信,从而能在实习与实践中快捷地进入角色,进而能成长为就业与创业市场上的“硬通货”。

4.4 企业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催化剂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也一直都是共建企业学院之初心。把名企的先进文化引入校园、植入专业,着力培育和凝练特有的专业(群)文化,让学生浸润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到企业和企业导师的严谨、规矩、合作、敬业之功力,养成守时、求真、专注之“匠心”。

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一套播放了《大国工匠》,把8位能工巧匠从幕后推到了前台,催生了全社会对工匠技能的推崇和对当代工匠精神失落的反思。同样是2015年,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版了《匠人》。该作品集跨越时空,追溯自古希腊到现代的历史,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以及音乐家、建筑师、作家等不同职业,讨论制造者与使用者、工匠与艺术家、表达与技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企业文化作为催化剂被引入和融于校园文化,旨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育文化人,旨在经过校企导师3年的精雕细琢共育“匠心”,让每一位学生能尽己所能,把手头的事情做细做实做到极致,人人有望成为“工匠”;让每一位学生能竭尽全力,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练就一技之长,人人有望成“器”成才;最终能热爱生活、热爱岗位,心中有企业、有客户,有责任、有担当,每一天都能心情愉悦地学习和生活。

5 结语

今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校企共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基于企业学院等合作平台,合力共育一线蓝领,为地方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高职教育的天职。从新生入学到就业创业,一以贯之的是不断线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的培育和“匠心”的培养,始终能想客户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3]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OB/OL].(2016-02-30)[2016-09-30].http://baike.baidu.com/view/5121248.htm?fromTaglist.

[4] “中国制造2025”对标“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EB/OL].(2015-06-01)[2016-09-30].http://auto.huanqiu.com/technologyfrontier/2015-06/6563183.html.

[5] 詹纯新.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EB/OL].(2015-03-10)[2016-09-30].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310/c394301-26668113.html.

[6] 唐祥金,等.企业学院视阈下关工委助力育人的创新实践[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2):25-30.

[7] [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M].康东,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2.

[8] 刘启民,袁满芳,刘维涛.公选课里的“大学之道”[N].人民日报,2016-08-16(19).

[责任编辑:孙义清]

2016-08-18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YB169)

成秀萍(1966-),女,江苏泰兴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E-mail: happycxp@126.com

G71

A

1671-6876(2016)04-0336-04

猜你喜欢

匠心工匠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