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英译
——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
2016-03-15杜晶洁
杜晶洁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英译
——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
杜晶洁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数词在中国古诗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考虑到诗词的文体特征、英汉文化差异以及数词的功能,古诗词中数词的翻译难度加大。中国古诗词中的数词可分为真实具体数词、模糊数词以及特殊数词。数词在诗歌中具有创造意境、展示意象、凸显情感、巧用修辞、增强韵律、叙述事件、抽象化具体和创造艺术效果等功能。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对古诗词中的数词可通过直译法、改译法和省略法进行有效翻译。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数词;英译;许渊冲
数词是所有民族语言文化中共享的计数单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它既可以表示数的准确性,也可以表示模糊性。由于数词的简单性以及内涵的丰富性,诗人在古诗词中经常借助“一”、“三”、“四”、“五”、“九”、“百”、“千”、“万”等数词,表达深刻的内涵,实现语言的凝练以及美学的艺术效果。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赋予了数词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差异给诗词中的数词翻译带来很大困难。中国古诗词中的数词在英译时,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能实现与原诗词在意义、艺术效果等方面的对等?本文拟将古诗词中的数词进行分类,分析其在诗词中的功能,并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以期提出诗词中数词翻译的有效策略。
一、古诗词中数词的分类
数词不仅可以发挥计数的功能,也可以将其基本的计数功能隐藏。计数时,数词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正确理解诗词中的数词是翻译的前提条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 数词在诗词中的运用,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独数词、数词与数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名词以及模糊限制词搭配等[1]。本文以数词在诗词中出现的结构形式为基础,将数词分为三类,即真实具体数词、模糊数词以及特殊数词。
真实具体数词指的是用准确的数词表达现实中客观真实的数量以及时间等。冯延巳《长命女》一词中“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2]。”词中数词“三”确切真实地记叙了夫妻双方在春日宴上陈述愿望的数量,接着通过数词“一”、“二”、“三” 分别叙述三个愿望的具体内容。
模糊数词是表达不确定的数量概念。文学作品的审美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3]。作为特殊文学体裁的诗词更加注重创造朦胧的意境美以及意象。诗人通过模糊的数词,创造了美学价值,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答谢家最小偏怜女》)“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以上三个例子,诗人没有直接向读者传达出具体的人数、年数以及住家数,而是用相邻的数字创造模糊印象,激发读者想象。卢照邻《梅花落》“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王维《送崔五太守》“使君年纪三十余,少年白皙专城居”。从以上例子可看出中国古典诗词中通过“相邻的两个数字”、“几”、“余”表达数词的模糊概念。数词的模糊概念也可以通过表面上客观的数字实现。王维《洛阳女儿行》“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其中数词“七”以及“九”并不是具体材料种数。“七香车”指用多种香料制成的车子;“九华帐”指由多种图案制作成的帐子。
特殊数词主要包括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数词以及修辞功能的数词,具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由数字构成的地点名词、山名、江河湖海名等。“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五帝茂陵以及昭帝平陵,“五”表示陵墓的数量。 第二,数字涉及典故、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等。“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禹溪《蜀先主庙》)三足鼎指蜀、魏、吴三分天下;“五铢钱”指光武帝恢复五铢钱,借这一典故表明刘邦振兴汉室的雄心。第三,数字构成的时间、季节、节日等。例如,杜审言《登襄阳城中》“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三秋”指九月。第四,修辞性数词,在巧用修辞部分具体介绍。
二、古诗词中数词的功能透析
(一)创造意境
北宋寇准的《春陵闻雁》首句“萧萧疏叶下长亭,云澹秋空一雁经”,描绘出秋天稀疏的树叶从长亭落下,云淡的天空中一只雁飞过。通过客观描述的数字“一”不仅描绘出雁的数目,渲染了秋天寂寥的氛围,而且也说明了雁的真实存在,有助于向读者展示画面的真实感,便于读者联想的同时,可以与诗人展示的意境产生共鸣。再如,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它描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花间月下借酒消愁,十分孤独。于是,诗人邀请明月以及影子与自己对饮。诗人通过使用数字“三”,能够使读者更清晰准确地重现当时饮酒的情景即“人”、“月”以及 “影”,理解诗人的孤独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杜甫《绝句》中的第三首)其中,“两个”以及“一行”说明诗人离观察对象距离近,借助数词清晰地呈现了近景图;“千秋”表现时间之久;“万里”表明距离之远。四个数词的一起使用,构成了这首诗的完整意境即从近到远的视线转移,可以使读者跟随诗人从清晰的近景想象逐步再到模糊的远景想象。
(二)展示意象
在我国古诗传统中,情景相契的美学意境往往有赖于意象的生成与组合。意象是由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情意”结合的产物,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与诗境的基本单位[3]。因此,诗歌中的意象是事物的客观实在与诗人的主观思想的融合。杜甫在《古柏行》一诗中通过“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两千尺”塑造了树围四十、高两千尺的古柏意象形象。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说:“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漏也。”而王观国认为“四十围”、“两千尺”只是说明古柏的大且高。范温赞成王观国的观点,此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因此,在解读诗词时,读者不能仅用数字符号理解意象,而是需要理解具体意象的内涵意义,并且借助它领悟意象的言外之意。
(三) 凸显情感
唐代诗人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的首句“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千里”描述出山的顶峰有一间茅屋,距离山脚有三千里的距离。数词“一”以及“三千里”不仅说明隐居者远离世俗尘嚣,而且更加强烈地说明了诗人不怕路途遥远以及拜访山中隐居者的强烈愿望。另外,唐宋贬谪诗中常常大量使用时空数量词,将个体遭遇置于广阔遥远的空间和悠久漫长的时间中,以突出生命的落差和贬谪的凄苦[4]。人的生存以及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且时空具有发展变化的特点。反过来,时空的客观存在以及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活动的变化。贬谪诗人常借助时空的存在以及变化来表现内心的悲伤以及痛苦,反映自己的存在状态。例如,“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唐代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一个“十一年”显示出时间的长久;一个“四千里”表明了空间距离的遥远。诗人长期谪贬于远离家乡的地方,内心不仅孤单寂寞,而且还承担着谪贬所带来的痛苦。唐代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以及《酬乐天见寄》两首诗中分别使用了“二十年”,“三千里”以及“四十年”,“三千里”。这些表时空的数量词作为人之生命流程和生存状态的一种符号,既表现了贬谪诗人生命磨难的长度和深度,也展示了他们心灵煎熬的痛苦程度[3]。
(四)巧用修辞
数词在中国古诗词中主要有三种修辞功能。 第一, 夸张。诗人在古诗词中常用 “百”、“千”、“万”等数词形容数量大、程度深。通过数词的夸张修辞,诗人不仅达到主观情感的最大化,而且有助于增强语言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以及深刻印象。例如,诗仙李白《秋浦歌》中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因愁而生,诗人用“三千丈”白发更形象地展示出内心忧愁之深。再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首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此句中的“十千”以及“万钱”是数词的虚指用法,它们给读者传达出金樽里盛着昂贵的清酒,玉盘中盛放着名贵的菜肴,进而展现出欢乐丰盛的宴会场景。第二,对比。数词有大小之分,因此诗人常借助数词进行对比。王维在《桃源行》的“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一句中,用“一”和“千”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从模糊到清晰,不仅反映出诗人远观和近看的差别之大,而且透露出诗人出乎意料的喜悦心情。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代杜牧《遣怀》)一个表示时间之长的“十年”与一个表示时间之短的“一觉”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的醒悟以及感慨之深,抒发了诗人的悔恨之情。第三,借代。它指的是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相关事物的修辞手法,能激发人们的联想。诗圣杜甫《丽人行》中“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其中“八珍”代指珍贵的菜肴。唐代诗人李颀《古意》一诗中“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七尺”原本指古代成年男子的身高,在此处代指身躯,也可理解为性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借代有“四海”、“九重”以及“九州”。
(五)增强韵律
唐代诗人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笳》中“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数词“一”“十”“八”为诗歌增添了简单轻快的节奏感,使读者朗朗上口。李颀在另一首诗《听安万善吹薜荔歌》中“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一句中,重复使用数词“一”,为诗歌增强了音乐的韵律感。李煜《长相思》中的“一重山,两重山”不仅句式对仗,而且也显示出逐渐增强的韵律感。田园诗人王维《洛阳女儿行》中的“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一句中重复使用数词“九”,不仅可以发挥强调作用,而且产生韵律节奏,具有音乐感。同样,“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句诗中也具有数字重复带来的韵律美感。
(六)叙述事件
诗人可以通过数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将事件的重点凸显出来。例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何满子》一诗中,每句都包含数词,“三千里”点明了地点;“二十年点明了时间”;“一声”描述歌声,这三个数词为哭泣的“双泪”铺垫了原因。这四个数词将整个事件叙述地简单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七)抽象化具体
李商隐《无题》其二中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是抽象的情感,原则上是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但诗人把相思想象成灰,使抽象的情感转变为具体的事物。诗人通过数量词,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地感受到这种抽象化的相思情感,并且可以在脑海中进行衡量——一寸灰等同于一寸相思。诗中展现了女子对爱情幻想的破灭以及彻底绝望的内心世界,内心有多少相思就有多少灰。再如,叶清臣《贺圣朝》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三分”的春色中忧愁占“二分”,风雨占“一分”。诗人通过数字对春色打分,进行比例分解,使读者容易理解诗人眼中的春色以及诗人想要突出表达的内容。另外,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及唐代徐凝《忆扬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都运用了相同的手法。
(八)创造艺术效果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与“一日”都是数词的虚指用法,它们共同构建出空间距离之远与时间间隔之短的对比。通过对比的修辞,诗人为读者营造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体会到小船速度飞快的感觉。
三、古诗词中数词的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保留原文的表达法,重现原诗词中的数词以及意象,准确地传达原诗词的内容。数词发挥实指功能时,客观真实地呈现时间以及数量,通常采用直译法。在直译情况下,汉语的“百”、“千”、“万”、“十万”、“百万”分别对应英语的“hundred”, “thousand”, “ ten thousand” , “hundred thousand”, “million”。白居易《琵琶行》中“十三学得琵琶成”,“十三”是具体真实的年龄,因此许渊冲先生将其直译为(以下简称为“许译”)“At thirteen I learned on the pipa how to play[5]。”“深宫二十年”中的“二十年”是客观的时间段,因此许也采取直译“A lady of the palace these twenty years”。许将“二十三丝动紫皇”译为“His twenty-three strings move emperors high and low”。箜篌有二十三根弦,因此,将“二十三丝”直译为“twenty-three strings”,可以重现意象。下列例子都是直译数词的实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十年”译为 “ten years”。“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四十三年”译为“three and forty years”。数词发挥概括作用时,也采取直译。例如,“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三山”指三座仙山即蓬莱、 方丈、 瀛洲,因此将其译为“three isles divine”。“多少六朝兴废事”中“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数字“六”是概括朝代的客观数量,因此将其译为“Six Dynasties”。古诗词中更多的例子有:六宫(six palaces)、五岳 (Five Peaks)、 三国(Three Kingdoms)、十二门(Twelve Gates)。
另一种情况,通过数词的虚指到达某种修辞效果,为了重现原诗词中的修辞效果,译者也采用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数词都可以实现修辞效果,所以在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译。例如,李白《将进酒》中“会须一饮三百杯”译为“And drink three hundred cupfuls of wine in high glee ”。“三百杯” 是数词夸张修辞的体现。通过直译,译者生动地呈现出诗词的原汁原味。“壮岁旌旗佣万夫”中的“万”是通过数词的虚指功能到达到夸张,强调数量之多,可将其直译为“ten thousand knights”重现原词。“沉舟侧畔千翻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千”、“万”都是夸张,可将其直译为 “A thousand sails pass by the side of sunken ship; Ten thousand flowers bloom ahead of injured tree”。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相邻数词“七八”以及“两三”是数词的虚指用法,指数量极少。词中通过“七八个”描绘出星星被乌云遮挡住了,显得稀稀落落;“两三点”描述出山前天气逐渐变化,开始下起了小雨。许将其译为“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许通过直译,将原词中的意境真实地展现出来,更加贴切地传达原词。
(二)改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数词都具有实指与虚指功能,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差异,数词有不同的使用频率。因此,为了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同时为了更好地传达原诗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改译策略。译者有时为了更加凸显原诗词中的某种修辞,也会采取改译策略。改译具体分为扩大数词与缩写数词。
扩大数词指的是译文中的数词大于原诗词中的数词。许将“天台四万八千丈”译为“Mount Heaven’s Terrace, five hundred thousand feet high”。译文中的“five hundred thousand feet” 显然大于原诗中的“四万八千丈”,但是这两个数词都要夸张地凸显山的高耸,因此译文中数词的扩大,更加凸显了山之高,不影响原诗的艺术效果。再如“九万里风鹏正举”译为“The roc soars up to ninety thousand miles and nine”。“ninety thousand miles and nine”虽大于原诗中的九万里,但是两个数词的作用都是实现夸张修辞,因此可以到达功能上的等同。
缩小数词指的是译文中的数词小于原诗词中的数词。“故国三千里”中的“三千里”用数词夸张修辞表达离家乡的距离之远。许将数词缩小,译为“She has lived here a thousand miles from her home”。译者表面上没有忠实原词,但事实上,“a thousand” 与“三千里”具有同等的夸张功能。因此,译者传达出了原词的功能意义。同样,“安得广厦千万间”中的“千万”译为 “ten thousand ”,也可达到原诗的艺术效果。许将“西出都门百余里”译为 “And thirty miles from Western Gate they stopped again”,其中“百余里” 是数词的虚指,在诗中指车队行走的距离之短,译者将其缩小至“thirty miles”,更加清晰地表现出距离短。同理,“一树春风千万枝”译为“A tree of million branches sways in breeze of spring”,“million”具有“千万”的艺术效果,生动地描述了春风吹拂着枝叶繁茂的柳树。再如,“八千里路云和月”译为“Like cloud-veiled moon the Thousand -mile land disappear”。
由于中西方数词使用频率的不同,译者为了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通常采用改译策略。 汉语侧重使用“十”、“百”、“千”、“万”表达夸张,而英语更侧重使用“thousand”, “million”。例如,“万条垂下绿丝绦”译为“Thousands of branches droop like fringes made of jade”,“万” 改译成“千”。“万里悲秋常作客”译为“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其中“万里”改译为“ a thousand miles”。同理,“当年万里封侯”译为“Alone I went a thousand miles long, long ago。”“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译为“After all, we are heroes millions strong”,其中,“万”改译为“millions”。另外,汉语中形容数量之大的固定结构“千…万”通常译为意义等同的英语固定结构“thousands of ”或者直接译为“thousand”。例如,“千乘万骑西南行”译为“Thousands of chariots and horsemen southwestward rolled”。“千岩万转路不定”译为“The footpath meanders’ mid a thousand crags in the vale”。
(三)省略法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是翻译过程中数词省略的原因之一。汉语中表示“一”的概念可以通过英语不定冠词“a”或“an”表达,大于或等于“二”的概念可以通过英语可数名词的复数实现。例如,“一曲新词酒一杯”译为“I compose a new song and drank a cup of wine”[6]。 “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千帆”是数词的夸张修辞,用来表示船多,许将其译为“many sails”。许原本可直接通过名词的复数形式表现船之多,但他增添了表示数量之多的形容词“many”,更加强调了数量之多。表示距离之远的“十里”、“千里”、“万里”可译成名词的复数形式 “miles” 或者“miles and miles”。英语中某些固定结构如名词+介词+名词,也可表达数量之多。例如,“白云千载空悠悠”译为“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虽没直译“千”,但它的意义已在“year to year” 中体现。另外,英语中的形容词也能取代诗词中的数词。例如,“万里阳关道路”中的“万里”目的是向读者传递路途遥远之意。许将其译为“Long long the road to southern”,重复使用表示长距离的形容词“long”,强调了距离之远。“long”一词虽突破了原诗中“万里”的夸张修辞,但也可以表现出距离之远,具有别样的的艺术效果即通过“long”更加激发读者的想象——到底多长的距离。许将诗词中的千里、万里分别译为形容词far, far away,boundless, faraway。同样,英语的动词或者某些句型也可表达出数词的虚指意义。
英语中的数量词不能修饰抽象名词,在翻译时,需要将汉语中的数量词省略,添加不定冠词。例如,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译为“From now on, where I gaze all day long with a vacant stare, a new grief will grow there”。“愁”是抽象名词,汉语中用“一段”来修饰,在翻译时,与“愁”对应的“grief ”前需加不定冠词。
汉语中, 由数词构成的固定表达方式,通常将数词省略进行意译。例如,一旦归为臣虏译为 “A captive now, I’m worn away”。 许将“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译为“Forgetting I am under hospitable roof. In my dream I seek for pleasures vain.”“一旦”可表示忽然有一天,事情已经发生;“一晌”表示一天之内的一段时间。译者通过省译,实现了意义的对等。
数词表示模糊抽象的意义时,数词要进行意译。例如,许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为“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一江”中的“一”是数词的模糊用法,修饰名词“江”,表示整条江,而不是用来表示计数。在词中,词人想表达自己忧愁重重,就像那东流不尽的春水。因此,“一江”译为“over-brimming river”,可以表现出春水满溢的场景。译文虽省略数词,但不失原词的艺术效果。诗词中有些数词修饰动词,而英语中的数词不修饰动词,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语法功能将其译为状语从句或状语短语。例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译为“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 however many, fade。”再如,“一别两渺茫”译为 “They knew nothing of each other after they parted”。
诗词中数词表达带有浓厚文化特色的地点、时间、节日、典故等,往往需要省略数词,进行意译。例如,“三吴都会”译为 “And capital of ancient Kingdom Wu”。“三吴”原本指吴兴、吴郡、会稽,但在此词中它泛指江浙一带,因此, 在译文中将数词省略,不仅没有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而且更好地体现了原词中的泛指概念。若将其直译为 “three wu”,目标语读者将不理解其含义。再如,“三巴”译为“the western land”。
由于中西方计时差异,中国古代的年月是按阴历计算。因此,许在翻译时采用了直接说明季节和序数词计算的两种方法。例如,许将“二月春风似剪刀”译为“ The wind of early spring is sharp as scissor blade ”。“雨横风狂三月暮”中的“三月”译为“the third month”。再如,“有三秋桂子”,其中“三秋”并不指 “three autumns”, 而是指农历九月,因此,许译为“Late autumn fragrant with osmanthus flowers”。
如果诗词中数词的指代意义在上下文中可以体现,可将数词省略。例如,许将“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译为“The northern hills so green, The southern hills so green, They greet your ship which sails the river between”。其中,“between”一词加强了空间感,表明船在两岸青山的中间即在“The northern hills”与“The southern hills”的中间,因此“两岸”之意蕴含在其中。
四、结语
数词在中国古诗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古诗词中的数词翻译是诗词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中国古诗词中的数词进行了分类,探析了其在诗词中的功能,并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归纳出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翻译的三种策略即直译法、改译法以及省略法。
参考文献:
[1]邹锦红, 刘祥清. 李白诗歌中的数词及其翻译的影响因素——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5).
[2]肖文飒. 唐诗宋词元曲图解详析 [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4.
[3]田小勇. 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 [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4]潘炳信, 李正栓. 翻译研究 [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12.
[5]尚永亮. 唐宋诗分类选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3.
[6]许渊冲.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汉英对照)[M]. 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2.
责任编辑:熊亚
On the Translation of Numeral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A Case Study o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DU Jing-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Numerals in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numeral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quite difficult in consideration of many factors including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poetr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function of numerals. Numeral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real numerals, vague numerals and special numerals and they hold the functions of cre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presenting images, emphasizing emotions, employing rhetorical devices, strengthening rhymes, narrating events, changing abstraction into concrete and creating artistic effects. Based o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literal translation, adaption, and omission can be applied effectively to the numerals transl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numerals; translation; Xu Yuanchong
收稿日期:2016-02-20
作者简介:杜晶洁(199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