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化工学生实习研究
2016-03-15袁新松
袁新松
(合肥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化工学生实习研究
袁新松
(合肥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提高化工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的学科建设内涵要求。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化工类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育人体制及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两方面,系统阐述了通过做好学生实习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化工;实习;产学研;实训基地
“知行合一”学说由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阳明提出,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推崇。我校近年来坚持“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特色办学之路,以行知精神为引领,并以陶行知的实践教育理论为指导。生产实习是高校工科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接触实际,了解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工艺及设备特点,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我校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我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下面结合我院化工类学生自身特点,就如何通过做好实习工作,提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育人体制
1.1主动求变,提高“产学研”结合水平
目前,地方性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水平不高,以重大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促进特色产业的崛起、重点产业集群的壮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为重点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体尚不多,主要是散兵作战和“点对点”的方式为主,开发、生产、咨询、顾问等浅层次的协作比例较大,产学研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发挥群体优势和产生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成果。另外,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 10%,而地方性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则相对更低[1]。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资产为纽带,以长期性、紧密性、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组织化程度,努力提升产学研结合的水平。进一步深化校内科研体制的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制定健全的管理政策,发挥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尽快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科研实力。
1.2工艺学内容上要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以化学工艺学为例,由于目前高校普遍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改革,较为通行的做法是课堂教授典型工艺加选学章节。如无机化工工艺中典型工艺主要有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有机化工工艺中典型工艺为石油化学工业;选学内容主要有纯碱工业、高分子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橡胶工业及农药工业。对于典型工艺,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对于选学工艺,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及产学研条件与侧重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目前我们的主要困难是实习企业联系不易。出于安全和技术保密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都不太愿意大学生前来进行生产实习。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时,要么只是安排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参观实习,实习学生走马观花,能够获得的感性认识往往也十分有限;要么只是接收学生补充劳动力,有的企业仍认为学校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及所掌握的技能未能符合本企业岗位的要求,只能安排他们干一些根本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学生实习的激情受到很大压抑。
1.3建立“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双赢为前提,培养人数和培养成本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企业为利益所驱动,能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双方合作关系也变得十分牢固。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具体教学培养工作中来,不断调整专业定位和培养目的,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最后达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2]。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收到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证明,这种方法适合化工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安徽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参与项目的学生覆盖面大,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订单为依据,学校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企业在订单中将提出包括培养目标、评估方法等在内的一系列培养要求;学校在接单后,依据企业“订单”的要求来组织实施教学,涉及到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制定和实施等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多年来,我院一直在尝试对化工类学生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尤其是毕业前的企业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与诸如远东化工、华天药业、先锋药业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结合我省高校化工类专业的特点和我省经济发展现状,我院目前采用的“订单式” 培养模式,无论是接单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与该培养的模式要求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我省化工类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民营企业使用员工数量比不上国有企业那样多。另一方面,我校作为新建(2007年改制)本科大学,合作企业很多还是改制前为专科生提供一线顶岗实习的企业,很难保证本科生实习的质量。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政校企师生”的工作要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综合职业训练的环境和场所,使学生切身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并在体验中学习,参与中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思维方法和职业素养的基本保障[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解决目前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缺少生产实践,以及传统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化工企业只许学生参观而不许学生动手操作,导致毕业生进入生产单位以后动手能力差、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4]。目前我校化工实训基地一期以乙酸乙酯这个产品作为载体,围绕其生产和提纯安装了一整套装置。在实训工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实操,有助于学生迅速地将课堂上所学的“三传一反”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同时,对各设备的结构、作用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所学设备的使用能力。
我院在基地一期的运行模式、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但对照高素质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要求,校内基地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二期建设,丰富和加深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其次,建立并完善“校中厂”体制机制。“校中厂”是应用型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5]。结合我校专业建设特点,学校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校企合作制度文件,建立“校中厂”互惠共赢机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示范专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地方性院校专业建设,实现行业企业与高校互惠互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之,提高化工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内涵要求。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育人体制及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4-7.
[2]章剑林,江锦祥.高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37-40.
[3]屈善孝,黄 勇.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16,62-63.
[4]姚路路,魏凤玉,崔鹏,等. 校内化工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65-167.
[5]钟凤芝,高波,周丹薇,等.“校中厂”“厂中校”体制机制探索[J].职教研究,2013,1,14-15.
[收稿日期]2016-01-18
[作者简介]袁新松(1983-),男,江西余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无机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3-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