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理论建构与话语权建构的双重需要

2016-03-15崔珏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政党话语

崔珏

(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30)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理论建构与话语权建构的双重需要

崔珏

(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30)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建构和传播的难点。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伴随着中国在国际对话中话语权意识增强而进一步凸显。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成应包含事实、概念、理论、价值、逻辑、话语等,多党合作政治实践是基础,理论体系是支撑,基本价值是导向,话语表达是载体。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话语权

语言与理论、政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与此同时,话语也具有政治性功能,知识往往通过一定的话语获得,什么样的描述就会塑造什么样的认知。多党合作的理论建构、政治传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在竞争性政党政治占主流的国际环境下,阐明合作性政党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提升我国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的话语权,需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在多党合作研究领域,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是互为表里、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实践日益丰富而显现成效,但多党合作理论建构能力不足,缺乏独立、系统的理论支撑仍是制约多党合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传播层面,关于多党合作的话语表达方式缺乏一致性、权威性,虽有中央文件、会议和政府白皮书宣称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但学界对多党合作的表述不一,社会认识模糊。目前,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难以承担对中国政党制度及其理论的阐释功能。

政党理论与政党政治源于西方。当今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从创制到价值、功能都有别于西方政党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政治制度,它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国家建设中有重要地位和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尤其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性人士参政议政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与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多党合作实践相比,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归纳、提炼显然滞后。除执政党建设理论有丰硕成果外,全面系统的多党合作理论体系一直处于探讨阶段。在多党合作研究中,不少学者对西方政党政治概念采取拿来主义。西方政治学理论系统、严谨,富于逻辑性。由于学术的共通性,“场外征用”未必不可。但这些理论、概念的形成毕竟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制度语境,用以分析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现象,在提供思路、方法和工具的同时,难免存在局限性,西方政党理论不足以说清中国的政党现象。

与此相关联,从事多党合作研究的学者大都感到,话语问题是多党合作理论建构中的突出难点。我国理论界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研究一直从属统一战线理论,更多地从政策层面展开叙述和解读。研究队伍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统一战线系统的实践工作者,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严格的学术规范。目前,多党合作研究领域呈现话语多重性,既有政策语言、政治语言,也有学术语言。我们观察多党合作研究成果便不难发现,存在高校、干部院校、实际工作者各说各话、表述不一的现象。

以上情况直接带来多党合作领域的研究学术规范不足,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例如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究竟是一个制度还是包含两种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政协是什么关系?

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否能够等同?

中国语境中的领导党、执政党、参政党的内涵是什么?

参政议政是广泛意义上的党外人士政治参与,还是包含参政和议政?

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与人民政协监督活动的专用名词,还是同时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社会监督?

理论建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陈述,它需要通过概念建构逻辑体系,概念上的模糊必然带来理论建构的困难以及传播上的局限。对政治上赋予了崇高地位的基本政治制度,学术界、社会上关注度不够,进而也影响到内化政治价值,塑造政治文化。对当今中国政党制度领域的现象、实践、经验进一步作出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和表述,将众多政策语言、政治语言深化为学术性语言,形成新的话语体系,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构建的需要。

目前,在中外学者讨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过程中,“话语体系”成为一个热词。这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国际对话中话语权意识增强的体现。多党合作话语体系问题也随之进一步凸显。

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成就为中国道路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并不必然带来自信,对于中国道路尤其是政治发展道路,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和挑战一直存在。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不公、权力腐败等突出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发展道路的信心,社会共识不易达成。从国际社会看,政治经济实力雄厚的西方大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以“自由、民主、人权”等文明符号的话语体系塑造国际机制、议程规则,巩固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传播西方价值。“对西方人来说,评价一个国家政局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有民主制度,而民主的标准就是看民众是否有普选权,以及该国是否存在多党制”[1]。美国学者霍华德·威亚尔达明确承认:“在民主、民主的含义以及达成民主的最佳途径等问题上的争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或知识争论。在后冷战时代的对外政策中,很大一部分与民主这个要素有关;确实,有一些学者和政策活跃人士相信,民主应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唯一基础。”[2]西方学者大多用“全能主义”“威权主义”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用“一党制”理解中国政党制度,往往先入为主作出价值判断,甚至带着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对立,看不到政党、政党制度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及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自主道路的合理性。

构建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扭转不利于中国的舆论导向,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它需要硬实力支撑,也需要长期经验积累和学术滋养,需要贡献具有本土特征和全球意义的概念、理论、思想。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输出观念、理论的现状与中国当前的发展不相匹配,与中国对世界的经济贡献不相匹配,而且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平台单一,在国际对话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经历了革命和建设辉煌又曲折的历程,又有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探索和转型,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有成功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我们研究本国的实践,大量引进的是西方话语和理论,缺乏自己原创的富于影响力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社会科学发展摆脱对西方学术依赖实现自主性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与一些西方国家所强调的主导国际舆论和国际议程设置的强势话语权不同,我国目前所提出的话语权,“主要指中国对国际国内事务表达自己立场观点、利益诉求和主张的权利和能力”[3]。这种能力和影响力需要通过概念、逻辑、价值观去影响他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通过事实描述,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知、认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同时也是总结和分享中国发展的经验,彰显和平发展、文明多样性理念。从政党制度的角度讲,就是阐释清楚与“政党竞争——政治分享”不同的“政党合作——政治分享”的理论和逻辑,传播具有全球意义的价值和精神。

总之,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不仅有助于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完善,全面、透彻地阐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国也是十分重要的。

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具有政治性与学理性特质,其内部构成包含事实、概念、理论、逻辑、价值、话语等,涵盖现实、理论、价值和传播等多个层面。

(一)政治实践是基础

话语体系首先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立足中国政治实践解释多党合作的历史由来、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我国多党合作源于民主革命时期追求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革命实践,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有学者归纳“中国的政党制度,一方面源于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对政治协商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源于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和执政对民主监督的内在要求”[4]。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多党合作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制度、效能,是建构话语体系需要梳理、总结的内容。

目前学界和社会上对于“共产党领导”的认识比较明确,对“多党派合作”的了解则存在模糊,更不用说国际社会很难理解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政治领导关系、自觉互相监督的关系在现实政治中如何展开、如何运作。构建新的话语体系,首先应当实事求是地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多党合作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呈现出来。尤其要重视近30年多党合作的实践发展,把合作性政党制度吸纳政治资源、整合社会的作用叙述清楚,把制度蕴含的协商民主、广泛参与的特点凸显出来,也将制度设计与实际效能之间的差距分析出来,全面呈现多党合作政治实践。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同样要面向中国问题,面向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

(二)理论体系是支撑

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话语权构建需要理论和学术滋养。严谨的理论体系、逻辑思维,才能增强表达能力和影响力。

关于理论体系,有学者提出应包含三方面:一是逻辑体系,即基础理论,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二是应用体系,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三是运行体系,即运行机制[5]。就具有特殊性的多党合作理论体系而言,要解决中国政党政治问题的理论表述,更重要地是从历史发展纵深与现实客观需要之间,讲清制度发展的逻辑性。对政党制度中的基本关系,即政党与政党、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多党合作中如何规范应有清晰的阐述,呈现政党政治的普遍性与具体制度的特殊性。

要重视核心概念的提炼和基本理论的阐述。核心概念包括领导党、执政党、参政党、无党派、政治领导、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政党监督等。结合中国政党政治实践,对代表多党合作制度特征的合作理论、协商理论、监督理论应有系统阐发。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模式,共产党领导是关键,多党合作的作用与价值如何理解。协商是多党合作民主性的体现,源于中国政治实践。政治协商发展至今,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由过去因政治上的差异性而追求目标上的共识性,发展为基于政治上的一致性应对利益上的多元性,由调节政治关系向调节利益关系转变,实现社会治理的方向发展,顶层设计方面已有协商体系,但理论研究仍需要深化。政党之间的互相监督是多党合作基本方针的核心内容,政党监督不同于竞争性政党制度中的执政党与在野党、反对党之间的关系,既接受领导又开展监督、既合作又监督,在理论上、逻辑上如何阐述清楚。这些具体理论是构成多党合作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多党合作理论既要有历史视野、经验阐述,也要体现发展性。作为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统一战线,在革命时期表现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建设时期则是以最广泛的联盟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富强文明统一的国家,在社会发展变化中体现了适应性和生命力。从多党合作制度框架看,多党合作系统构成有着制度的规定性。作为发展中的现代政治制度,又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质。目前这种开放性表现为组织对新社会阶层的吸纳能力、向各社会群体开放政治过程等。多党合作中的执政党不断扩大其社会基础,参政党适度调整其主体界别,无党派人士则以更加灵活的形式为包容、吸纳新的社会力量提供了空间,增强了政党制度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性。这意味着一些没有参加中共和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人士,不通过组织新的政党也可以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途径。在协商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多党合作制度为社会各阶层参与政治过程提供了更多渠道。多党合作实践蕴含的理论问题值得总结和提炼。

(三)基本价值是导向

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标识。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应该是制度彰显的内容。人类社会有普遍遵从的共同价值,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价值偏好方面有显著差异。我们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会看到:崇尚自由、个体本位、财产私有、主权在民、多数决定、法律至上、权力制衡,等等。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则突出表现为:追求平等、社会公正、财产社会所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人为本、集体主义、共同富裕。这些基本价值都会反映在政治制度中,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追求也集中体现为政治稳定、政治民主、政治效能、政治制度化。

话语体系建构要旗帜鲜明地彰显多党合作作为政治制度所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国际对话中回应质疑,增进理解。规范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几个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均明确指出:衡量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这样的判断标准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发展经济、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的基本目标,是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价值评判。围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建立起来的政党制度,以合作、团结、协商、参与为特色,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多党合作的实际运作中,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都以国家建设为中心,强调尊重具体利益,实现整体利益。这样的价值追求在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中应当受到尊重和重视。

对于民主这个普遍认同又存在歧义的概念,构建话语体系中应当阐述我们如何理解民主,多党合作制度如何体现民主,为理论体系建构和对外沟通对话提供前提和语境。

(四)话语表达是载体

话语具有工具性,是传播、交流的工具。话语还具有功能性,话语权塑造社会关系,影响他人的认知和观念,在国际交流中承担着树立形象、传播声音、维护权益的功能。以至有人认为,理解思想和世界的关键在于理解语言。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要达成这样的话语效果,首先要在理论界形成共识,以严谨的逻辑、论证方式、话语方式构建理论体系,弥合目前研究队伍中多重表述的现象,推动多党合作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传播,提高多党合作被认识、理解的程度。

在对外交流中,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中国话语、中国政治实践,也不能脱离全球化、共同发展的时代背景,需要融通中西。讲清中国的政治制度要用中国话语、中国概念,离开对中国话语的认识,世界无法认识中国。多党合作中不乏传统智慧和表述,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可以善加利用。立足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突破西方理论框架的局限提出问题、概念,建构理论和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要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能够回应各种挑战和质疑。能够实现沟通对话、产生世界影响力的本土话语要有适应性更强的表达方式、言说范式,注重事实陈述,减少泛泛空谈;掌握话语规则,传播原创概念;加强理论研究与政治宣传的互动,重视理论成果、学术话语在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话语体系是一个建构、传播、理解、认可的过程,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应重视拓宽话语平台,增加传播渠道,增强话语表达的感召力、公信力,推动多党合作赢得尊重、认同,获得长足发展。

[1][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2.

[2][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M].榕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

[3]孙玉华,刘宏.话语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话语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117.

[4]林尚立,肖存良.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90.

[5]游洛屏.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2.

[6]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责任编辑:杨绪强

10.3969/j.issn.1009-0339.2016.06.008

D665

A

1009-0339(2016)06-0046-05

2016-10-25

崔珏,女,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主党派、政党制度及政治发展问题。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政党话语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