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对在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2016-03-15牙远波
牙远波
(河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论中国共产党对在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牙远波
(河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延安时期,由于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急需全面提升,在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也有待加强,中共中央先后选送他们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央党校、专门学校学习,并通过在职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逐步成长为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经验。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干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参加长征和转战到达延安的广西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延安时期到达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共计48人。其中参加长征到达延安的有韦国清等42人;1937年从南方各个游击区或党组织选送到达延安的广西籍少数民族干部有朱鹤云、姜茂生等6人。他们通过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专门学院、在职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逐渐成长为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对延安地区广西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动因
(一)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需要培养大批的领导干部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华北地区,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将要肩负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新军阀,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团结一切进步势力和全国抗日同胞,共同奋斗,其广泛性、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因此,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迅速训练和扩大陕北当地干部队伍,让他们熟悉和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中共中央指挥红军经过东征和西征以后,逐步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财政紧张的状况和物资紧缺的局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观。这都给边区政府开展大规模地培养干部和开展民族工作创造了条件。1938年10月,中日双方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开始进入到相持阶段,解放区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给中国共产党培训干部提供了比较有利外部环境。
抗战爆发后,延安已经成为了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总后方。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也宣告结束。八路军和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立即开赴前线,投身到发动老百姓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战斗队,也是一支生产队和宣传队,他们要让自己的士兵明白为什么抗日,为什么要和国民党共同抗日,同时还要帮助、教育和动员老百姓,指导和组织老百姓积极投身这场全民族的正义战争。虽然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阶级觉悟很高,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是他们参加革命之前都是没有文化或者是没有上过学,多年的征战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因此,原有的各级干部队伍的数量和素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共产党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亟需加强
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出现了多次的“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特别是连续三次“左”倾错误几乎断送了中国共产党的前程,也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仍然影响着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无论是中央红军还是红二、红四方面军,都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英勇牺牲。中央红军人数由8.6万锐减到7000余人,原有8万多人的红四方面军到达静宁、会宁会师时也只剩1.4万人,红二方面军也同样损失巨大。随着红军西征军在甘肃河西走廊全军覆没,陕北红军到抗战初期已锐减到3万余人,而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总数仅有1万人。共产党的干部队伍也因此而大批减员。因此,抗战爆发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和扩大,各个抗日根据地都急需大批的党政军干部去领导各地军民开展抗日斗争。但当时的干部队伍数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和持久战的需求。毛泽东早在抗战前夕就意识到培养干部的紧迫性,他从战略高度强调培养干部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需要广大地培养人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p526]抗战爆发前后,如何培养一批新的干部队伍,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急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夺取抗战的胜利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到达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他们都参加过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征战左右江地区。不乏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师的艰苦征途。还参加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的还参加了西征与东征巩固陕北根据地的战斗。其中冼恒汉和卢少武两人担任了师级干部;韦国清、韦杰等10余人担任了团级以上干部;其余有20多人担任营连级干部。他们中只有冼恒汉、谢扶民、吴西是师范毕业生,读高中的只有黄松坚、廖联原,其余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过小学或私塾,包括韦国清、覃健、黄新友、覃国翰、任国章等。另外还有卢少武、韦杰、欧致富、阮平等人因为家里贫穷无法上学没有文化。虽然他们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和实战经验非常丰富,阶级觉悟很高,但他们绝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和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左右江地区,加上连年的军阀混战,地理位置偏避,不少人参加革命之前都是没有文化或者是没上过学的农家子弟,多年的征战使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
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提高广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这成为当时的一项最迫切的政治任务。广西的少数民族干部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得到中共中央的关心和培养并迅速成长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举措
到达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虽然很少,但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因此,中共中央主要将他们培养为中、高级军事指挥干部和党政干部,通过各种较高层次干部学校的培训和任职锻炼相结合,迅速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36人通过进入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党校、专门学院三种类型的学校的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他们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
(一)通过抗大、党校、专门学院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干部
1.选送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学习的少数民族干部有18人;第1期抗大于1936年6月开学,韦国清、欧致富、黄惠良、覃士冕、黄雨山、李志明6人入选;第2期抗大于1937年1月20日开学,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韦杰、冼恒汉、覃健、黄新友、覃国翰、任国章、阮平、黄超8人进入了这期学习;第3期抗大于1937年8月开学,主要招收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因此,没有广西的少数民族学员进入该班学习;第4期抗大于1938年4月16日开学,广西的少数民族学员有朱鹤云、黄国楠、廖联原3人。来自新四军的军部特务团团长姜茂生是最后一名进入抗大的广西少数民族学员。
通过在抗大的学习,这些广西少数民族干部提高了理论水平,分清了是非问题,端正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提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结束以后,他们中有的留在八路军总部,有的被迅速派往115师、120师、129师和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有11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分别是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冼恒汉、覃健,少将朱鹤云、欧致富、姜茂生、黄新友、覃士冕、覃国翰;省部级领导干部则有李志明、阮平、任国章、黄超、廖联原、黄雨山。
2.选送到中央党校培养学习的共18 人。他们是韦祖珍、卢少武、吴西、陆秀轩、黄松坚、黄明政、覃应机、谢扶民、周志、唐子培、黄道充、覃延年和参加过抗大学习的黄惠良、覃国翰、李志明、阮平、任国章、黄雨山。其中的韦祖珍、卢少武、吴西3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陆秀轩、黄松坚、黄明政、覃应机、谢扶民5人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周志、唐子培、黄道充、覃延年4人成为地厅级领导干部。
3.进入专门学院学习的学员有:黄荣、麻福芳等6人。其中黄荣和麻福芳早在中央苏区时期1931年10月,就进入红军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并在长征途中为保卫中共中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卢永革、黄征、覃波、覃恩忠4人主要在部队从事卫生医疗工作,通过在卫校、医科大学学习和跟班实习的途径,成为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其中黄荣、卢永革、黄征、覃恩忠4人成为省部级干部或享受省军级待遇,麻福芳、覃波2人为地厅领导干部。
在到达延安的广西籍少数民族干部中,李治平、黄凯、黄永安、黄明金、谭庆荣、磨力、农富嘉、王士霄、莫新明等12人,目前笔者还没有完全掌握他们的具体培养信息。他们中有7人成长为地厅级干部,2人成为县团级干部。
(二)通过在职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干部
抗战时期延安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还是办学经费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为此,中共中央先于1939年3月发布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计划》,又在1942年2月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深刻领会在职干部教育的目的、方针、内容和学习方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运动中。韦国清、李志明、黄荣和覃士冕等人是壮族干部在职学习的优秀代表。韦国清参加东兰农民自卫军之前,只读过4年小学。他17岁参加百色起义,18岁担任连长,19岁被选送到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随后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月重新回红军学校学习,并兼任军事教员和一科党总支书记。长征途中,他任叶剑英指挥的第一纵队特科营营长。在中央红军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关键性战役——突破乌江的战役中,他接受了上级规定的36小时搭建浮桥的艰巨的任务并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中央红军军委纵队、红一军团、红五军团顺利渡过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创造了条件,显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战爆发后,24岁的韦国清担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大一分校副校长(一分校校长为林彪)。韦国清能够在24岁时成为红军高级军事指挥员和抗大校长,就是在战斗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的结果。
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志明与韦国清同龄。他19岁进入红军学校学习,20岁进入红军教员训练班和红军第一步兵学校即红军彭杨步兵学校担任政治教员,23岁任抗日红军大学步兵营政治委员兼教员,1939年11月被调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1943年春被选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并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成为了抗大40将星中善于打政治仗的明星。
同样只有小学文化的黄荣,1931年7月到江西中共中央苏区以后,被选送到红军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他克服文化水平低等诸多困难,最终熟练地掌握了中英文收发报技术,并在反“围剿”战争、长征和西安事变中屡立奇功,受到党中央的嘉奖。
被抗大校长林彪称为“7个月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鬼头”的覃士冕,是全军有名的拼命读书郎。1930年,16岁的覃士冕进入东兰劳动小学学习,不到一年就匆忙随红七军北上江西中央苏区,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多次受重伤,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走完了长征路。1936年6月,经过他的多次要求,被批准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成为林彪115师的一名组织干事,并最终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从上述干部学习和成长的经历看,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延安的广西籍的少数民族干部中,有30人被选送到抗大和中央党校学习,6人进入各种专业类型的学校学习。他们中的14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15人成为省军级领导干部,14人成为地厅级领导干部。其中冼恒汉、韦祖珍、卢少武、吴西、李志明、谢扶民、任国章7人还当选为“七大”代表。
三、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努力培养和造就党的一大批中高级干部队伍的同时,也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培养包括广西、内蒙古等省的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和完善,也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民族干部的经验。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日和之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
(一)中共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
红军到达陕北前后,民族危机空前,“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战争正式爆发。随着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敌后战场和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和壮大,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动员全民族各阶级和各阶层起来参加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民族战争。而原有的干部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复杂的战争环境也对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革命战争形势变化和建设陕甘宁边区的需要,中共中央把培养干部视为此时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同时,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是共产党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党干部的重要来源,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在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创建、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长征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已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民族地区,不断地有大量的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群众加入红军队伍。到达延安以后,又不断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加入红军队伍。为了号召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起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真正地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必须大力培养各民族的干部,通过这些干部架起党与各民族团结抗战的桥梁。因此,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抗日战争的需要也是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
在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正是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关怀和培养下逐步成长起来,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核心力量。
(二)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其成长的重要环节
中共央到达陕北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抗战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意识到共产党的干部不仅要懂得打仗,还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具备长远的政治和战略眼光,有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因此要求把党员干部的一切工作都提升到为中华民族、为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高度来认识。而要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就必须让他们经历教育——实践——再教育的循环过程。
延安时期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数量的大小、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决定着共产党能否兴旺发达,并将革命事业推向胜利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和军官去组织和训练部队,依靠优秀的指挥员去打胜仗,依靠他们去联系和组织群众,依靠他们去贯彻执行共产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能否采取正确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去完成共产党的各项任务。
因此,一名优秀干部也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才成熟起来。在延安的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历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被选送进入抗大和中央党校学习的30名学员的大部分在瑞金时已进入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卫生学校或其它的干部训练班学习,这是他们在后来的反“围剿”战争和长征途中屡立奇功的精神和动力源泉。
韦国清经历过红军学校学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瑞金红军大学的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使他在突破乌江之战中立了奇功。黄惠良、覃国翰、覃士冕等人,也先后在瑞金的红军学校、抗日红军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正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成长为党和军队的中、高级领导干部。
(三)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和用人制度
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政党,如果没有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这就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和核心,他们能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听党的指挥,跟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等等优秀的品质。广西少数民族红军官兵近7000人,他们北上中央苏区、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延安的只有48人。但中国共产党正是需要这样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优秀干部,基于他们中绝大部分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培养。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差异、理论水平的高低、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特长,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需求实行分层次培养。具有军事作战和指挥才华的韦国清、韦杰、冼恒汉、覃健等人很早就被选送到瑞金红军学校、红军大学、红军抗日大学深造。他们经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成长为党的高级军事将领;而善于思辨,口才能力较强的李志明被当作政治思想工作人员重点培养,23岁时成为抗日红军大学步兵营的政治教官,并最终成为抗大40名将领中善于打政治仗的将星;拥有无线电通信技术专长的黄荣、麻富芳被留在电台部门工作,创造条件给他们继续培养通信工程技术人才;在部队医院或卫生部门工作的卢永革、黄征、覃波、覃恩忠4人通过在职和到医科大学进修,继续从事卫生医疗工作。
总之,上级党组织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做到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极大调动了广西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中共中央的关怀和培养下,他们全部都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这些成功的干部培养实践不仅仅扩大共产党的中高级军事将领和党政干部队伍,而且还为共产党培养其他民族干部积累了经验。最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储备了一大批的民族干部队伍。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3]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百色起义史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广西区党委组织部、党史办等合编.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内部出版),1995.
[5]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6]黄成授.广西壮族革命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
[7]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广西农民运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8]百色起义人物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罗传清]
On the CCP’s Cultivation of Leadership among Guangxi Ethnic Minorities in Yan’an
YA Yuan bo
(School of Marxism, Hechi University, 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1935-1948),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s cultivation of leadership among Guangxi ethnic minorities in Yan'an was mainly focused on training medium and high ranking military commanders and officials. By being sent to and trained in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University, or the Central Party School, or special academies, or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in-service training and practice, prospective leaders from Guangxi, with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improved, gradually grew into medium and high ranking officials both in the party and in the army. In the meantime, rich experience was gained on the part of the CCP regarding the cultivation of leadership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Yan’an Period; CCP; cultivation of leadership among Guangxi ethnic minor
D263
A
1672-9021(2016)04-0100-06
牙远波(1965-),男(壮族),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地方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1XDJ002)。
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