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2016-03-15欧造杰
欧造杰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论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欧造杰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走过了60多年的时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的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一些基本特征与个性。它总结了广西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本土性的经验,又体现出文学批评方法上的学理性和前沿性特点。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时代性;本土性;学理性;前沿性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走过了60多年的时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几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一些基本特征与个性。广西的文学批评体现了发展与变化的时代特点,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本土性特征。新时期以来,广西的文学批评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各种作家作品研讨会相继召开,文学批评得到了全面的复苏与发展。随着广西文学的快速繁荣和文学桂军的崛起,文学批评家们聚焦全国和广西本土的文学发展,发表了众多的文学批评论著,既总结了广西文学发展的时代特色和本土性的经验,又体现出文学批评方法上的学理性和前沿性特点。
一、时代性
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论总结和批评实践,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内容,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产生,并伴随着我国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学文艺的特点。它受到我国当代文艺体制的制约,反映了我国特别是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具体来说,广西当代学批评的时代性又体现在几个方面。
1.广西当代文学批评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政治对广西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文艺批评家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文艺理论,主动在文艺批评中发挥政治效能与建设精神文明的作用。广西也不例外,受“文艺从属政治”“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提法的影响,“文革”之前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多数还停留在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上。由于我党文艺方针政策上的失误和错误的政治运动,用行政手段解决文艺理论批评问题,人为的将文艺理论争鸣和思想斗争演变为阶级斗争,给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打击,广西不少优秀的批评家丧失了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的权力,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深刻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之后,广大文学批评工作者重新确立了自主和创造意识,对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文学批评与研究空前活跃并表现出创造的蓬勃生机。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家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文学评论。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思想,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从事文艺批评工作,并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广西当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也不例外,林焕平、江建文、王敏之、陈学璞、杨炳忠、陈运拓、杨绍涛等人充分发挥批评的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在他们的文艺评论当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对广西新时期以来的文艺现象进行了广泛地评价和总结,既肯定了一些体现时代进步思想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批判了一些具有消极价值倾向的作品,理清了人们在思想上的一些误区和错误认识。例如,王敏之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他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为基础,还对文艺与时代、文艺批评的目的与任务、文艺批评的性质与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些批评家们的文艺评论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使人们对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认识更准确和全面。
2.广西当代文学批评体现了时代发展与变化的特点。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始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体现出当代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时代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文坛上出现了大量的反映社会主义人物形象的作家如陆地、韦其麟、包玉堂等,批评家们积极对他们展开了评价和肯定,弘扬了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1957年到“文革”中,文艺界受到文艺为政治服务和阶级斗争的影响,“四人帮”掀起了对一系列文艺作品的批判,使文艺批评几乎陷入停顿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文艺理论界出现了不少的文艺随笔,表现出强烈的批评指正和追求文艺独立的思想,随后召开的许多文艺思潮和作家作品研讨会,及时总结了我国和广西文坛和发展变化情况,为文学桂军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1996年接力出版社出版的《评论家接力丛书》深切地关注着广西的现实文艺,并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审视,他们的文学批评显得丰富、生动、深刻而又激荡着时代的精神。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紧扣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对文学创作成果的评价、对文学作品作家研讨、对文学史研究及其文学批评活动的策划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学发展的规划和战略部署的策划上,并改变了批评滞后于创作发展的活动惯性。在创作之前批评与文学共同开始了策划,从而使文学活动和文学发展更具有自觉性和有效性。诸如杨长勋、彭洋、李建平、黄伟林、张燕玲、容本镇、银建军等人都有曾经策划了广西当代一些文学流派的研讨会,“大大地增强了批评的策划意识和前瞻意识,使批评更具现实针对性、战斗性和有效性。”[1]
二、本土性
广西的具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其当代的文学批评深深植根于本土深厚、多元和包容的文化之中,其旨在促进广西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并表现出浓厚的本土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这种本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具有本土的民族性。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重视生命、崇拜智慧和广纳包容等特征。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家当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例如,杨炳忠、黄伟林、杨长勋等人是壮族,唐正柱是苗族,潘琦、银建军是仫佬族等,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文学批评当中,有不少是专门针对本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的内容。例如,杨长勋的《广西作家与民间文学》探讨了广西壮族、侗族、瑶族、仫佬族、京族、彝族等民族的十几位作家,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和学术意义。
另外,一些汉族批评家如王敏之、丘振声、江建文等也十分重视对广西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对建构广西当代多民族文学理论及批评具有重要的作用。王敏之的民族文学批评与研究成就突出,其《民族文学研究集》收录了其对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评论与研究26篇文章。论文集对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有影响的25名民族作家分别作了评论,点明其创作特点,总结出其创作经验,为各民族的文学史留下光彩的一页。王敏之对广西当代著名作家陆地、韦其麟、莎红、蓝鸿恩、蓝怀昌等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如陆地的历史题材小说是“人情力求其真”,韦一凡小说创作是“独坐自制的板凳”等。在评论广西民族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方面,王敏之身体力行,充满信心,他认为目前广西绝大多数民族作家坚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能体现出本民族特色的东西。丘振声的文学评论也十分重视走民族化的道路,他选择评论的对象多是少数民族的作家,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都表现出要振兴民族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创新民族文艺的心声。
2.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具有本土的地域性。
广西地理上具有沿江、沿海、沿边和多山的特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造就了广西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当代文学批评作为广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广西三代批评家当中以广西户籍为主,绝大部分都在广西成长和接受高等教育,如梁超然、杨炳忠、李建平、黄伟林、张燕玲、杨长勋、容本镇、温存超、张柱林等人,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对广西的地域性特征感受深刻。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外省来的批评家如林焕平、黄海澄、王敏之、丘振声等人,也长期生活在广西并对当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在批评的内容上,批评家们多研究桂林文化城和广西地域流派文学。李建平的广西文学和抗战文学研究,黄伟林、刘铁群的桂林文化城研究,张燕玲、容本镇的广西地域流派文学研究等,无不体现了本土性的批评与理论价值。在广西当代本土文学研究中,李建平、黄伟林等人取得了突出的贡献。李建平等人撰写的《广西文学50年》《文学桂军论》,高度总结了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广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界多次召开广西当代文学研讨会,对广西各地域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桂林作家群、桂西北作家群、桂东南作家群、北部湾作家群等,总结了广西文学丰富的地域性特征。徐治平的《广西散文百年》对广西100年来散文发展的历史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重点论著了论述了王力、林焕平、华山、秦似、曾敏之、谢逸、柳嘉、凌渡、徐治平、蓝阳春、潘琦、彭匈、冯艺等人的散文创作,另外还专章介绍了广西新时期以来的汉族、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女性散文家的创作情况。
3.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关注本土的作家作品。
王敏之、丘振声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敏之的《小说品鉴集》收入作者对广西作家所发表的优秀小说26篇的评论文章,既对单篇小说作具体的分析和评论,归纳其艺术特点,又对当代小说创作作了审视和概述,全面探讨了长、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经验和要领等。王敏之还主编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学评论集丛书》(七卷),包括壮族、瑶族、仫佬族、侗族、苗族、毛南族、 回族、 京族、彝族、水族等民族文学评论集等,内容巨大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文学批评意义。其中,王敏之、雷猛发主编的《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上、下),全书收入对壮族作家80人的作品评论文章,共50余万字。包括整体壮族文学研究14篇,小说评论30篇,诗歌评论21篇,散文、报告文学评论20篇等。这部评论集真实全面展示了壮族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
黄伟林是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广西新时期文学的批评家,他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重视从整体上对广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进行研究。他的文学批评著作《桂海论列》《转型的解读》无不记录了广西当代文坛的细微变化与发展情况。其重要的文学评论有《论新桂军的形成、特征和创作实绩》《论广西三剑客》《边缘的崛起——跨世纪的文坛新桂军》《艰难的突围——论广西长篇小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从花山到榕湖——1996至2004年广西文学巡礼》等。这些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为总结广西文学创作的特征、成就与经验,促进文学桂军的崛起和在全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江建文、陈学璞、杨炳忠、容本镇、张燕玲等人对广西当代文学进行了较多的评论,温存超、张柱林的“东西研究”等,都聚焦广西本土的作家作品,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4.广西当代文学批评促进了本土文学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西连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研讨活动。如1985年在南宁举办了通俗文学研讨会,及时分析和总结了全国和广西的通俗文学热的现状,正确引导广西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接着展开了两次影响较大的创作思潮讨论即1985的“百越境界”和“88新反思”讨论,它们对当时的广西文艺创作模式形成较大的影响,推动了艺术家文艺观念的变革;1988年广西文联会议室联合召开“振兴广西文学大讨论”,体现了广西文学的自觉和独立,标志着广西文学批评的自觉。新时期以来,广西的文学批评家们著书立说,对广西当代的文学作品展开了及时有效的总结和评论,既肯定了广西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有力地促进了文艺的健康发展。
广西的媒体如《南方文坛》《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等为文学批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南方文坛》,在主编张燕玲的大力改革之下,刊物始终关注、推介广西文学,同时策划邀请一批著名批评家来广西召开研讨会,在刊物上专题研讨他们的作品,使其影响力走向全国。例如对于涌现于广西本土的“新生代”作家东西、鬼了、李冯,1997年《南方文坛》精心策划了“广西三剑客”研讨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文学桂军的崛起。《南方文坛》全力扶持广西作家,并重点推介最能代表广西文学创作水平的作家。它还策划召开了一系列的广西文学研讨会,有力地扩大了广西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影响。
三、学理性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立足于对广西本土文学作家与创作现状的批评与研究,同时也面向学科的前沿,努力建构具有开创性和学理性的学科,在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产生了广泛性的影响。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学理性主要体现在批评的方法与角度上,在文学批评方法上,广西的文学评论家们也表现出高度的学理性和自觉性,吸收了一些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批评方法,展现了独特的批评风格与魅力。
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对批评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家们十分重视文艺批评方法的运用,他们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最佳的文艺批评方法,对文艺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一批青年评论家以富于进取的批判精神和勇气,贯穿着有机整体意识与宏观视觉,强化审美体验与主体介入,尝试建立特有的批评模式,给论坛带来了文体的解放。他们的文学批评实践给广西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构成新时期广西文学批评生机焕发的态势。
随着我国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和西方文艺思潮与文艺批评方法的引入,广西的文学批评家们除了使用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研究文学外,还从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文体学等多种角度去评论文学,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结构主义、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统计方法来探讨文学的新现象。王敏之、李建平、黄伟林、容本镇、张燕玲、杨长勋、温存超等人都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多方面对广西文学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王敏之善于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出发,侧重于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在强调作品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同时,也重视遵循艺术的规律和艺术感觉上的深刻与发现,并体现出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小说品鉴级》中,王敏之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结合作品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对作品做出总体评价。他重视作品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分析,而很少单纯对作品展开纯粹的艺术和文本分析。
广西的文学评论家们积极解读广西文学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容本镇、张燕玲以作家批评起步,他们关注民族作家作品,分别对张承志和玛拉沁夫两位著名的当代作家进行专论,发表一系列的评论文章,体现出了独有的批评风格与特征。容本镇的“张承志小说论”系列批评,对张承志进行了系统和整体的研究,对张承志小说的创作历程、思想内涵、宗教色彩、民族特色、艺术特征、人物个性、创作风格等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评论。张燕玲的《大草原——玛拉沁夫论》是国内第一部玛拉沁夫专论,论著的内容分六章,记叙和评论了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文学创作经历、创作特色以及大草原文学形成过程,并分别对其小说、散文、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论述和评价。杨长勋、温存超的传记批评则侧重于对艺术家和作家的整体把握,通过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来分析文艺作品,让读者能全面理解他们的文艺创作脉络和发展变化情况。如杨长勋对潘立远、余秋雨、陈逸飞三位艺术家进行了系统的评传,在全国具有领先性;温存超对凡一平、黄佩华传记批评具有真实性、资料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的价值,展现了广西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成就。
四、前沿性
新时期之前,广西的文学批评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学发展的滞后,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广西的文学批评始终关注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前沿和广西文学创作的动态,在文艺批评的内容和方法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1.广西当代文艺批评在方法和成果上具有先进性。
广西的文学批评表现出解放思想、超越自我的姿态,批评家们在文学批评方法上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发展,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吸收了新的文学批评思潮与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文学界和批评界就开始进行理论反思,1985年广西文学界发起了“百越境界”的讨论,1988年又掀起了广西文坛“88新反思”,发表了以系列反思与批评的文章,对广西文学的传统思维定势、作家人格、文学生态等进行批判。1989年又兴起了“振兴广西文学大讨论”等。这些文艺论证与批评活动使广西的文艺创作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困境,提出广西文学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广西文艺的向前繁荣与发展。
广西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性还体现在文学批评成果上的先进性。新时期以来,随着广西文学批评成果的不断涌现,批评家们策划并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以彰显他们的文学批评与理论的成就。1996年接力出版社出版了“评论家接力丛书”,包括了杨长勋、李建平、黄伟林、张燕玲、彭洋等五位批评家的文艺评论集,总体展现了广西青年批评家文学批评的力量。2005年张燕玲主编“南方论丛”系列评论丛书,收入黄伟林的《文学三维》等8种。这些文学批评论著从各自的批评方法对特定的作品内容进行分析与解读,在全国文学批评界发出了广西的声音。
张利群在撰写大量文学评论文章的同时,还致力于建构现代文学批评学,他著有《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多维文化视阈中的批评转型》等著作。其中,《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2]是一部构建现代批评学的重要著作,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批评与理论功底。全书详细论述了批评的性质、起源、标准、功用,批评的主体、批评创作、批评思维、批评方法、批评风格、批评氛围、批评共呜、批评意图、批评品位、批评距离、批评接受、批评心态、批评机制、批评转型等问题。论著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学,建立真正属于跨世纪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
2.广西文学评论刊物体现出批评的前沿性。
广西的文学评论刊物既宣传了广西本土的文学创作的成就,又站在学科领域的高度,体现出文学批评的前沿性。作为“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南方重镇”,《南方文坛》具有前沿批评的理念和鲜明的特色,在全国的文学批评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刊从1996年第6期改版后,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地方性”办刊视野,坚持“立足广西,走向全国”的办刊路线,不断调整编辑理念,以高品位、大视野的学术形象和前沿批评形象迅速在中国文坛崛起,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此后,《南方文坛》一直关注文艺新活力,致力于充满活力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设置具有前沿性的话题批评。“本期焦点”“本期特稿”“品牌论坛”“个人锋芒”“现象解读”等栏目,体现了刊物的“问题意识”和批评精神。这些栏目的文章后来大多被结集出版,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新成果。这些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栏目的设置和操作,体现了《南方文坛》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使其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学评论刊物的特色。
从1998年起,《南方文坛》开设了“今日批评家”栏目,推介了一大批青年评论家。通过不同个性的评论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评论家对他的再批评,使批评家不仅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通过再批评形成批评家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和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今日批评家”栏目对青年评论家进行扶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已成名的评论家如黄伟林、杨庆祥、金理、黄平、张柱林、王迅等人,当年都得益于《南方文坛》的大力推介。《南方文坛》坚持理论见解的独创性、学术性和前沿性,不仅文章转载率一直居于全国同类期刊的前列,而且连续被评为“广西十佳社科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等,有力地提升了广西文学批评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
总之,广西当代的文学批评作为全国文学批评的组成部分,既和全国的文学批评同步发展,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些个性与特征,是时代性、本土性、学理性和前沿性的有机融合。这既和全国文学批评的生态环境有关,同时又受到广西地域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更和广西当代批评家群体的自觉和辛勤工作分不开。
[1]张利群.论广西文学理论批评桂军的崛起及评价机制建设[J].贺州学院学报,2010(11).19-25.
[2]张利群.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韦志巧]
On Basic Features of Guangxi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riticism
OU Zao ji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China)
Guangxi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riticism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60 years and several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it shows different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It summarizes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localnes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uangxi literature, and also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 school of literary criticism methods and cutting-edge features.
Guangxi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era character; localness; rational science; frontier
I207
A
1672-9021(2016)04-0013-06
欧造杰(1977-),男(壮族),广西环江人,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西当代文学批评家群体与文学批评发展研究”(15FZW005)。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