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师成长孵化器
2016-03-15赵晓英
●赵晓英
打造教师成长孵化器
●赵晓英
打造一个能够带领更多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是笔者长久以来的梦想。2014年5月,“赵晓英工作室”正式成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成为本工作室的职责和使命。
“微课”是打造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共同体的有效抓手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脱离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工作室致力于打造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共同体,“微课”正是展现和提升名师工作室综合实力的窗口。
“微课”以其短小、简捷、便于驾驭和共享的特点,成为课程教学创新中最受青睐的抓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微课”的目的是推动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集体创作“微课”,我们尝试在信息化背景下,将名师团队的培训网络化,从而用更开阔的视野开发优质、动态的名师培训网络课程,以解决名师工作室学习、研讨的时间、空间受限问题。
在设计、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借力,共同提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选点设计,青年教师帮助中老年教师解决制作技术方面的难题,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则为大家制作、上传、推荐作品提供一条龙服务。工作室成员们通过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在愉快的合作中逐步形成了和谐的研究氛围及团队凝聚力。
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老师们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团队建设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大家还将作品上传到工作室博客中共享,多名成员的微课作品在国家、省、市级竞赛中获奖。2015年6月,在荆门市首届“微课”制作比赛中,丁红林、舒婷老师获得一等奖;李桂珍、刘岚、刘琼艳、陈丽老师获得二等奖。
“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凝心聚力成果显著
一年来,我们致力于“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着力提高课堂效率,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疑进”教学理念源自宋代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提出的“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等关于学生学习、成长与进步的重要观点,强调学生要大胆产生疑问,善于提出问题,强调学生在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引下获得进步。我们取其关键词“疑”“进”,由此产生了“疑进”教学构想。
工作室将“‘疑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在研究初期,经过讨论,我们将目标进行分解,确定了前期研究的重点任务,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归纳提问的方法。我们提出了三个“三步曲”,即“三段提问法”“激问三步曲”“导向三步曲”。问题就像一个风口,因疑而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疑而问,让教师明确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号准了学生学习的脉搏,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疑进”教学以“疑”为切入口,以“进”为终极目标,经过尝试,我们形成了“疑、理、解、知、结”这一“疑进”教学基本流程,建立了不同学段、学科的“疑进”教学常规。经过不断构想、实践、反思、重建,我们确立了三条“疑进”教学策略:师退生进,留足空间;少教多学,方法支持;抓大放小,抱团成长。
“疑进”教学理念其实是本土文化、传统经典教育思想与当代课堂教学改革潮流三者交相融合的产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从学生中来,答案由学生自己寻找。教学很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也更具主动性。
目前,“疑进”教学已成为象山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口,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6月,全国跨地区友好学校发展联盟第11次研讨会在广东东莞阳光七小召开,工作室核心成员苏克菊老师介绍了“疑进”课堂教学改革举措及办学特色。陈丽、陈家军老师展示了两节“疑进”教学课例,受到参会代表好评。骨干教师丁红林、李桂珍、郭文静等3名教师的“疑进”教学研究成果收录入《小课题大学问》一书,向教育界同仁分享。
逐渐成熟的教师培养发展机制
一是读书。一名优秀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应由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三大板块组成。充实教师知识结构的途径很多,唯独读书一环绝对不能绕开,这是教师实现内生性成长的重要环节。工作室不仅开展“读书沙龙”“课例研讨”“象山讲坛”“课题研究”等常规活动,每月15日两个多小时的“话题研讨”成为我们专业发展上的一大期盼。我们在书吧静心悦读,在学术报告厅激烈争论,在操场上畅聊教育人生,在象山讲坛上侃侃而谈……
二是传帮带。不少青年教师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面临着“玩不转课堂,管不住学生”的窘境。对此,我们的举措是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充分挖潜,立足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象山小学依托“青蓝工程”不仅使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岗位,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还使其中的一部分佼佼者脱颖而出,成为教学新秀乃至学科骨干力量。工作室依托“青蓝工程”,立足学科建设与班级管理这两条主线,在工作室成员中也建立师徒对子、学习伙伴,将管理重心下移,大家在愉快的合作中逐步形成研究氛围及团队凝聚力。
三是鼓励研究。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校本研究团队的组建等方面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轻装上阵,干自己想干的事,干自己能干的事。在科研培训、科研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学校提供智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在研究过程方面,学校规范管理、科学调控,保证有序运行。研究取得成果,学校根据相关条例予以奖励。
工作室运行近一年,在互相勉励和督促的氛围中,读书、写作、研讨日渐成了每个成员的习惯,成为助力他们成长的催化剂。2015年8月,在东宝区教育教学质量表彰会上,丁红林、苏克菊老师被评为教学质量先进个人,她们所在的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先进学科教研组,象山小学被评为东宝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先进单位。
(作者单位: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