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创业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2016-03-15郑晓玲

关键词:中国梦创新创业内涵

郑晓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中国梦”“创业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郑晓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 福建 福州350000)

摘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帮助青年实现“创业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力。面对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制约,可以从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根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构,坚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意识,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视野四个角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0 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他表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在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青年创业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青年,创业,当这两个充满活力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必定能够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创造出无数美好的东西。但是,当前青年创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创业还不能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支柱。主要原因是高校在教育层面目前尚无法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指导与培训。为了实现从规模扩展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建设,高校理应将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这一课题提上议程。

1 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根基

长期以来,大学生创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措施促进青年创业,各地也纷纷建立了青年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项目来扶持青年创业。高校开展创业指导工作也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现实创业成功率低,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有一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重集体、轻个人,这种文化深植于社会心理,迁延至教育界,就形成了重灌输轻启发,缺乏鼓励个人创业冒尖的创业文化底蕴。

大学生创业梦难以走向现实,关键原因是社会认同度不高。许多人视大学生创业为“瞎折腾”;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也停留在政府政策剖析、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往往忽视了内在的文化支撑和主体自觉的养成。大学生创业群体往往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工作时间长,团队稳定性差,导致对自我发展的忽视。究其原因,既有创业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不足,也有创业内涵建设的文化基石缺失的问题。随着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不断扩大,其整体的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根基和来源,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觉地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创新创业,而“中国梦”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文化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从而夯实创业根基。中国梦充分发扬了人民至上原则,充分考虑了自我发展的基本需要,为大学生“创业梦”文化种下了主体性文化的种子。创新创业是主动行为,主要克服诸多现实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大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唤醒,才可以勃发出激昂的斗志和能量,“中国梦”从本质上体现出了对个性独立的包容,对不同观点、思想的宽容,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的最大释放。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是创新创业的能量之源、事业之基。

2 破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困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创业项目的落地,因此,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坚持教学为先,还需要提供创业服务平台的支持。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支持能力相对单薄,主要原因是:第一,缺乏资源扶持。在以赛代训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旧停留在高等教育的层面上,尚未被社会认可,使得服务平台缺乏资金支持和经验指导。第二,产学研联动效率低下。就创新创业的原生动力而言,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产品,但由于缺乏联动以及激励机制的设计,无法对接学生创业的需求,失去了转化的机会。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第二课堂的地位;存在学工部、团委等多头管理的现象,往往是以活动为导向的阶段性活动,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化、零散化,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缺乏教育实效的评估和学科建设,资源整合困难,缺乏长效机制和目标体系。为了激发教学和科研对学科建设、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的带动反馈作用,激活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和转化,理应落实中国梦的经济结构特性,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市场化水平,建设强盛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知识新技术被定位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市场需求成了经济指挥棒,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梦”理应顺应市场需求,背靠科技优势,接轨社会资源,和“中国梦”横向接轨。

在充分探讨酝酿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组织环境及实践平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首先,应统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导机构,有效解决实践平台重叠和缺位同时并存的现象,从政策层面坚持统筹安排及顶层规划,统一调动创业教育资源,合力构建良好的组织环境;其次,主动联系企业科技项目,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以市场需求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通过承担项目这一方式,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攻克难关的能力,同时有效拉动企业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做到和社会资源的主动对接。

3 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构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实施了以学分制为特点的教学改革,并强调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纳入到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范围。学分制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活力,但总体上说必修课的权重仍然较大,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依据,学生为了获得最大“效益”,难免出现功利心态,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价,去选择“性价比”高的科目。此外,创新创业课程起步较晚,课程内容尚未形成规范体系,大部分创业课仍然从属于就业指导课这一大范畴之内,其地位与国家重视创业,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不相匹配。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素质相对单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如何管理团队、如何有执行力、如何开拓市场需求,这样的指导往往很欠缺。国家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不断深入,必然要求高校教学展开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执行的系统而深刻的变革,不触及教育教学的核心层面就不可能取得实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梦”也充分考虑到了世情与国情的统一,强调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改革的问题,面向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推进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应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顺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潮流,充分发挥学分制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成长的导向作用,赋予教学计划更大的弹性空间;可采取创新创业更加适应的“小班研讨”等教学形式,创新运用企业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建设优秀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发展志向,敢于创业、学会创业、赢得创业。

4 坚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意识

高校发展和建设受到很多历史性的客观因素的制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校,对于其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衡量,不单要比规模、比硬件,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课堂教育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而一所高校因其教育理念、学风建设、发展历史、社会评价等综合而成的特色文化,才是影响学生的文化养成和价值塑造的重要因素。

从我党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可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无数看似绝望的关键时刻,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肯定和拥护,才让腐朽颓败的旧中国重新焕发生机,走上复兴的道路。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没有一条发展道路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梦”坚持中国特色和道路自信,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民族和时代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引领中国脱颖而出,引领时代的潮流。

从高校建设的视野来看,也应当坚持教育的特色意识,本地区本校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在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拳头项目,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社会辐射作用,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就创新创业而言,应立足地缘优势,弘扬地区乃至学校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声望,明确创新创业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利用高校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需求拉动产能,力争能够辐射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科技进步。

5 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视野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尤其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无法再实现重大突破,或因疏于探索,或因害怕尝试失败,甚至出现“等、靠、要”的思维,固守现状,发展模式僵化。目前各高校广泛开展的各类创业计划大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根基浅薄,浪费人力物力,其功利色彩已经远远大于活动本身的意义。

高校发展模式千人一面也削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这种教育现状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求同存异,增强活力是破解创新创业教育难题的一个法宝。正如“中国梦”表述的那样,中国梦的实现不能离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理应放眼国际,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各个国家携手合作、共同繁荣。中国梦是全体人民之梦,是“黏合剂”“凝聚剂”,而创业梦也应当把广大有志青年团结在一起,共执开放的思维,以实干兴邦的创业魄力,把“创业梦”深植于“中国梦”的土壤之中。

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尚浅,想要实现其教育教学的突破,立足国际视野,裨益良多。以美国为例,创业型就业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政策成功的核心要素。美国创业革命的成果受益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创业教育,多渠道的创业教育资金支持、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上成就斐然的创业计划大赛,尤其是大量投放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通识课程,使大学创业教育成为美国创业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把大学生创业这一职业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统一起来,理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提升非认知能力,增强自主创业的感知和体验,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新时代对创业的需求和认可。

6 结束语

大学是创业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教育理应为创新创业提供肥沃的土壤,大学里拥有前沿技术以及掌握丰富知识的高知学者和青年学生,具备开创创新事业的潜质。创新创业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有力推手,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从长远规划的高度、以勇于革新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建星.“互联网+”农村大众创业是一个时代命题[J].人民论坛,2015(15):69-70.

[2] 李源潮.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创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李源潮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的讲话(摘要)[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6):12-13.

[3] 王朝.“中国梦”融入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7):32-34.

[4] 王奇.创业凭什么——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期[J].人力资源,2015(4):32-36.

[5] 刘锡秋.“四个全面”引领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J].中国就业,2015(7):48-49.

[6] 郑远才.坚持学习助力中国梦[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7):34.

[7] 陈韬.创新创业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对话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J].上海教育,2015(18):76.

[责任编辑:李强]

收稿日期:2016-03-13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1429)

通讯作者:郑晓玲(1984-),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talpmouse@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76(2016)02-0166-03

猜你喜欢

中国梦创新创业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