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研究
——基于大学生心理、思想特征的调查

2016-06-30张小平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张小平

(福建警察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福建 福州 350007)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研究

——基于大学生心理、思想特征的调查

张小平

(福建警察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90后大学生具有心理相对成熟独立、道德认知与行为矛盾、价值观念多元、网络依赖严重等方面的特点。对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90后大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上课呆板和生动性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个人授课风格、了解学生特点和引导学生思考等方面缓解和转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增加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积极体验,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特点;思想特点;针对性

0 引言

以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起点,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对90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们身上烙下了时代印记,由此形成独特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针对其特点,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教学成效。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内四所不同类型在校90后本专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期探寻其基本特征,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视角,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次调查以整群抽样的办法,由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放调查问卷,现场答卷回收,共获得有效样本425份,在95%的置信区间内,调查误差小于5%。

1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特点

1.1 90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

1) 在物质层面,社会财富增长迅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给90后大学生提供了与70后、80后大学生较为不同的生活环境。父母愿意花更多的费用在子女身上,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其他才艺的机会。但因为社会竞争的激烈,父母能陪伴子女的时间减少,电视、电子游戏产品陪伴他们的时间增多。

2) 在精神层面,人们的价值追求与道德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通过社会主体追逐利润的行为来实现的。市场经济机制运行之初,人们的目光聚焦于物质财富的获取,以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作为主要目标,衡量人们成功与否往往以物质财富的多少为标准。过分注重物质追求导致人们对待传统的崇尚精神修养、重视道德践履、重义轻利等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过分物质化,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危机”成为当前全社会的问题。

互联网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各类的聊天工具、影像娱乐、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平台充斥于网络空间,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各类APP应用开发,中国互联网开始从PC端迁移到移动终端设备。部分院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应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了95%。[1]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其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监管难度大,那些虚假、极端和煽情的信息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

1.2 90后大学生的基本特征

1) 道德认知与行为矛盾。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度总体较高。在人生价值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主要应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理想的实现来体现(见表1)。

表1 人生价值体现方式的调查统计

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认知问题上,有90.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的和手段都必须合法。这些数据都表明90后大学生对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体现等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度比较高。

但调查数据也显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时也会发生背离和矛盾。比如,在大学生的作业或考试抄袭的问题上,只有19.0%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采取抄袭的办法来获得高分或确保及格,有28%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在考试中有过抄袭行为,有72.5%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在作业上有过抄袭行为。

2) 网络依赖严重。90后大学生的网龄较长,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其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网络(见表2)。

表2 获取知识渠道的调查统计

手机互联网应用一方面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从调查数据看,每天花2小时以上时间在互联网的学生占比达74.3%,其中4小时以上的占29.3%。许多大学生无法克制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甚至在上课期间也机不离手。课堂上手机泛滥使用的现象,已成为当前大学课堂上令授课老师头痛的问题。

3) 价值观念多元。以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所体现的价值观为例,在恋爱问题上,对方的性格、人品和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考虑得比较多的因素,分别占比67.3%、66.3%和60.2%,而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等功利因素考虑得比较少,占比均未超过10%。但对恋爱过程中的婚前性行为,大学生的回答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见表3)。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比45.9%,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任的占比49%,两者比例大致相当。这些观念表明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表3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统计

4) 心理相对健康。通过调查发现,有91.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他们认为自己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习方面。面对心理压力,他们主要通过向同学、朋友倾诉来减压。

在人际交往方面,多数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良好,碰到问题时能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处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人际关系持正向评价的比例为81.4%,而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差的比例只有2.1%(见表4)。

表4 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状态的调查统计

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53.1%的大学生会选择以主动沟通的方式来消除矛盾,39.8%的大学生认为这些矛盾不会影响大学生之间的感情,事后自然又会和好。这说明90后大学生已经能以比较成熟独立的方式去处理日常人际关系问题。

2 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等。我们通过心理投射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画像测验: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象成一个人,给这个人赋以一些能代表其特点的外貌。测验结果发现,多数大学生将思想政治课描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穿着古板服装、戴着老式黑框塑料眼镜的老头,可见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调查发现,有30.2%的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持全面抵触态度,只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有用处,不置可否(含不好判断和也许将来有用处)的比例高达56.5%,还有15.6%的大学生表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用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做与课堂无关行为的原因,多数大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无聊,其次是对老师授课质量不满意(含认为老师讲课水平差和偶尔觉得老师讲得没有意思),再次则认为内容早在高中都已经学过(见表5)。

表5 思想政治课上课不专心原因调查统计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90后大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比例最高,其次则是上课呆板和生动性不够(见表6)。

表6 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问题调查统计

我们与学生座谈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爱国主义等内容在初中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在中学历史课也学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许多内容在高中政治课学过,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太抽象、难懂。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通过手机可以看新闻及权威人士的深度解读来获知,再花时间上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必要。有一些大学生则表示,大学应该重点学习专业课,把初高中所学内容重新学习一遍没有必要。部分大学生表示中学为了考试背政治理论的痛苦,在上大学后再重温一遍的感觉很糟。这些原因导致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较大的抵触情绪。

90后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和偏见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纠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知,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效果。

3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积极心理学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开始得到发展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分支。他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劳拉·金(Laura A. King)等为代表,以塞利格曼等人在2000年发表的论著《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学科形成标志。积极心理学反对只研究病态心理,主要致力于研究人的幸福和如何获得幸福。中国学者在21世纪初开始向国内介绍积极心理学,推动其成为心理学的研究潮流,目前已在教育行业和医疗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消极情绪不同,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就是人的情绪,它致力于研究积极情绪的产生过程,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以及如何走出坏的体验去感受好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是行为接近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促使有机体接近带来愉悦的情境。[2]积极情绪的研究成果和理念为解决90后大学生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提供了启发。

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尚未过多接触社会的高中生感觉课程内容抽象在所难免。因考试需要,许多中学生将政治理论的内容死记硬背,这种无法享受乐趣的心理体验日积月累,可能转变成消极情绪并带到大学。因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增强课程吸引力,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看法,引导他们尝试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辨社会现象。

3.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积极体验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消极情绪

转变9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情绪,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从抵触到喜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做一个随和风趣、受学生喜欢的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际上就是教材的一部分,教材的内容需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印象与对教材的印象结合在一起,在教材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改变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这点尤其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头脑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不仅知,而且信、更能行,强行灌输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得到反效果。针对学生心理相对成熟、对事物有相对独立主见的特点,转变其观念更不应用简单的说教去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风格随和风趣,可以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刻板的看法。随和风趣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时要平易近人,而且要求教师远离说教,将教材内容寓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中去,以事说理,以理明事。

3.2.2 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学生的知心人

知识渊博的教师,不仅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功底深厚,而且知识面宽广,社会实践的体验丰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知识渊博还应体现在教师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在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但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当前大学生主要登录的网站、主要的信息来源、休闲娱乐偏好情况等都一无所知。这一状况导致在上课时教师所举事例往往过于高大上而缺少亲近感,难以将学生注意力固定于课堂。以网络依赖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了解90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行为特点,有条件的可去体验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同样,对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容易出现矛盾冲突,也应换位思考加以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3.2.3 鼓励学生以理论去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与初高中政治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注重于在实践中反思,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的开始。针对大学生思想相对成熟独立,且又价值观多元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看新闻报道时注意分析网友的评论,了解各种思想的交锋,并鼓励他们将一些热点问题带到课堂当中分享。教师也可以从一些身边事、典型事出发,尝试让大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去解释甚至预测一些事件的走向。比如,以持不同观点的大学生作为运动员进行激烈交锋,以事件的最终发展走向作为裁判结果,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练进行一场思想“运动会”。参与和投入是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必要条件,多次的积极情绪体验将大大改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从而愿意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愿意去思考和接受教材中的思想政治理论,并在实践中去应用它。

参考文献:

[1] 杨雪睿.中国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及其对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4(8):120-124.

[2] Ala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

[责任编辑:王晓青]

收稿日期:2016-03-3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626S)

通讯作者:张小平(1973-),男,福建永定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xchouchong@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76(2016)02-0162-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