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浙江文献展览会及其影响

2016-03-15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展览会浙江省浙江

江 山

(合肥学院 图书馆,合肥 230601)

民国时期的浙江文献展览会及其影响

江山

(合肥学院 图书馆,合肥230601)

摘要:1936年11月1日在杭州举办的浙江文献展览会从筹备到展出,都经过了精心地规划与安排,展览会的展品相当丰富,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的地方文献事业起到了良好地带动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浙江文献展览会;地方文献发展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以及文化意识的增强,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各地的文献搜集与整理工作有了较快地发展,为地方文献的宣传推广、出版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1931年,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法规《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大纲》颁布施行,为地方文献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上的保障。文献展览会的举办是宣扬本地文献、推进学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1936年的浙江文献展览会是较为成功的。

1文献资源丰富的浙省

浙江自古富庶,宋代四大商港广州、泉州、宁波以及杭州,浙江则独有两大港口。浙江在宋代时文风极盛,以杭州为中心的刻书业非常发达,如《七经正义》《唐书》《通鉴》等皆在杭州镂板,北宋监本刻于杭州者,在半数以上。[1]就方志而言,中国最早的一部方志《越绝书》就是浙江的方志,南宋现存28部方志中浙江有17部,数量上绝对第一。[2]明清以来,浙江的藏书事业曾经辉煌一时,藏书家也为数众多。杨立诚、金天游著《中国藏书家考略》所收录的浙江藏书家达数百人,吴晗撰《两浙历代藏书家小传》则录有浙江藏书家399人。[3]

浙江自清嘉庆、道光直至同、光年间,刊布郡邑丛书的风气颇盛。著名的有《台州丛书》《金华丛书》《湖州先哲丛书》《武林往哲遗著》《武林掌故丛编》《永嘉丛书》以及《永嘉丛书》,等等。这其中,孙诒让父子所辑的《永嘉丛书》是同治到光绪年间陆续校订刊印的,丛书13种,计246卷。[4]不仅如此,杭州的丁丙、丁申两位藏书家更是编纂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丛书。以《武林掌故丛编》为例,该丛书26集,187种,498卷,计208册,在种类和数量上可谓繁多。[5]历代积累的数量巨大的地方文献在传承浙江独特的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文献展览会的举办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

2浙江文献展览会的举办

2.1文献展览会的缘起

1936年5月26日,当时的浙江省政府通过了八项决议,其中第七项决议为“通过举行本省文献展览会、经费二千元”。因此,这也是可以看作浙江省举办文献展览会的一项重要的文件依据。[6]民国时期各省的文献工作是由该省的教育厅负责的,浙江省的文献展览会自然也由该省教育厅负责。为了使文献展览会举办的更具有意义,当时的浙江省将展览会的时间定在1936年的10月10日(即所谓的“双十节”)。

浙江省立图书馆历史悠久,设施完备,民国时期一直致力于文献的搜集工作,并且时有展览举行。因此,作为浙江省一所重要的图书馆,确定浙江省立图书馆为浙江文献展览会的主办机构,是非常合适的。同时,浙江省立图书馆在陈训慈馆长的领导下,也具备主办省级展览会的人才优势。

2.2文献展览会的筹备

浙江文献展览会确定伊始,浙江省立图书馆即着手拟定各项规章制度、组成干事会。由浙江省教育厅第三科长张彭年、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任正副总干事,以杭州大学路省立图书馆总馆作为会址。同时,分别聘请国内热心文教事业的学者及知名收藏家为设计委员,推举选定王孚川等5人为常委。成立书籍组、字画组、古器物组、金石拓片组、革命文献组、图片组等6个小组。聘请孙俶仁、项兰生为书籍组正副主任;聘请袁思永、高野侯为字画组正副主任;聘请邹景叔、叶品三为古器物组正副主任;聘请陈伯衡、顾鼎梅为金石拓片组正副主任;聘请王孚川、李楚狂为革命文献组主任;聘请林凤眠、陈万里为图片组主任。另外,依据相关章程,以各区行政督察专员为正主任,以当地知名学者为副主任,设征品分会。南京、上海等外省市也设征品分会。[7]

2.3文献展览会展品的征集

浙江省立图书馆在成立干事会之后,于1936年9月4日之前召开了两次会议。主要是商讨确定展览会陈列的内容以及详细的征品办法。确定展品内容大致包括书籍(浙省先贤著作、稿本、批校本及有关浙省的书籍)、图像(浙省珍贵舆图、先贤画像)、字画金石拓片古物(注重于浙省先贤手泽所存者)。另外,关于浙江省革命先烈遗物的专室陈列。

同时,上海、南京和北平(北京)的征品分会设立工作进展顺利。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在参加会议活动时便与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叶恭绰有所接触,后由其出任上海征品分会主任;南京征品分会成立于1936年8月中旬,办公地址在南京山西路中英庚款董事会,并推举朱家骅、柳诒徵为主任;北平征品分会则由吴雷川、马叔平主持征品分会工作。[8]

浙江省立图书馆在获得文献展览会的主办权后,积极开展工作。1936年8月8日,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亲自赴上海征求展品。因为上海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所藏的浙江省文献比较丰富。1936年9月11日,在上海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召开上海征品分会成立会,到会的有设计委员蔡元培、叶恭绰、张元济、张寿镛等20余人,会议推举叶恭绰为主席,陈训慈报告浙江文献展览会上海征品分会的筹备经过及各地分会征品情况。在此次会议上,推举叶恭绰为主任,张寿镛,秦润卿为副主任;宁波路福源钱庄受托部为通讯处及文献收件处;征集日期为9月20日至10月15日;接收文献的手续也在福源钱庄办理。[9]浙江省9个行政督察区也都成立了征品分会。至1936年10月20日,浙江余杭、湖州、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已征集展品达5 000余件;北平及上海公私各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展品运抵杭州。另外,天一阁和嘉业堂藏书楼的藏书也送来展览。[10]

2.4文献展览会的开幕

在浙江文献展览会召开之前,鄞县、绍兴、嘉兴、台州、永嘉、余杭等地筹备召开该地的文献展览会。浙江宁波鄞县文献委员会于1936年10月1日分六处陈列展览。展出的书画古物相当珍贵,闻名海内外的天一阁藏书楼也一改以往例不开放的禁令,对民众开放四日,实为空前盛举。[11]这些省内先期举行的文献展览为浙江文献展览会积累了经验,进一步促进了省级文献展览会的发展。

浙江文献展览会开幕的日期原定于1936年10月10日,因为征集展品、暑天的因素以及浙江各地当时正在进行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等影响,决定将文献展览会延期至10月26日。[12]1936年10月19日,浙江文献展览会设计委员会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展览会改在11月1日举行,至15日闭幕。本次会议同时决定将杭州大学路省图书馆作为会场,一部分拓片则陈列于孤山分馆。[13]考虑到参观的人员方便等因素,浙江文献展览会开幕时间提前到10月31日上午九点。参加开幕式的有叶恭绰、张寿镛、余绍宋等各机构代表200余人。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宣读开幕词后,由王廷扬、叶恭绰、张寿镛、项兰生等先后发表演说。最后,由浙江文献展览会总干事陈训慈致谢词,项兰生行揭幕礼。在带领参会人员参观一遍展览之后,开幕式于11∶30结束。

2.5文献展览会的展出情况

浙江文献展览会于1936年11月1日正式展出,当天参观者就达4 000余人,到第三日午后止,合计参观的人数就超过9 000人。浙江文献展览会开幕后,仅8天的时间参观的人数就达3万之多。展览的内容更是非常丰富。除了藏书刻书文献、金石等,还有民族革命文献也颇具教育意义,展览中特别地将有功于民族复兴的浙江名贤刘伯温、朱舜水等的遗像、遗物及遗墨一并展出。[14]为了纪念在1936年早些时候去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主办方特征集到章先生遗像、遗著、遗墨及遗物数十种100余件,开辟了章太炎文物展览室。这些展品均是向其家属及章太炎国学会商借自苏州而来,颇为难得。展览期限为11月13日至11月15日。[15]

浙江文献展览会的举办相当成功,浙江本地以及外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应远道而来参观者的要求,展览会延长了三天,也就是由原来的11月15日结束,延长到18日方才结束。[16]作为一项省级展览会,加上开幕式当天,举办的时间有19天之多,充分说明展览会的举办颇受欢迎,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3浙江文献展览会的展出内容与特色

3.1文献展览会的展出内容

浙江文献展览会展览共分12个陈列室。展览的文献分为乡贤遗著、浙方志、刻书文献、藏书文献、科举文献、名人墨迹册页字画、乡贤画像遗物古物、革命文献、民俗物品、金石拓片、古迹图片图标等。[17]

此次文献展览会上珍品荟萃,计有6 000余种,2万余件。所展览的浙江乡贤遗书有稿本、钞本、刻本,多为名家刊本,公私藏书一应俱全。[18]仅刻本文献就有杭州西湖雷峰塔经卷、元庆元路刻《困学纪闻》、婺州刊《三苏先生文粹》、绍兴二年余姚县刻《资治通鉴》。至于参加的藏书楼则有祁氏淡生堂、范氏天一阁、项氏万卷楼、王氏九峰旧庐等。乡贤遗像有明王文成公七代遗像、毛西河小像等;而乡贤遗书明山阴徐渭手写文集等。[19]

3.2文献展览会的特色

浙江文献展览会所呈现出来的琳琅满目的图书文献与图书馆、藏书楼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以浙江省立图书馆图书馆为主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固然举足轻重,但藏书楼,尤其是私家藏书楼的慷慨送展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刘承干嘉业堂送展稿本、批校本、钞本48种,以支持展览会;[20]王修的诒庄楼以藏日本、朝鲜刻本见长,为参加展览则送诒庄楼珍藏图书149种。[21]当然,在送展的私家藏书楼中,王体仁的九峰旧庐应该是较为突出的一个,这不仅是因为该藏书楼送展的文献较多,而且其中不乏珍品、名品。九峰旧庐送展的明清浙省乡贤手稿、钞本就有:《鲁诗世学》《唐书猎俎》《华延年室题跋》《古今名医汇粹》《徐文长文集》等;至于浙刻名本则有宋本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资治通鉴》、宋临安府陈起刊《甲乙集》、宋婺州刊《三苏先生文粹》、元庆元路刊《困学纪闻》、明余姚闻人铨刊《新唐书》等。另外,还有明嘉靖山西布政司刻本《太平经国之书》、明崇祯刻本《皇明象胥录》、明万历刻本《经堂杂志》、明天启刻本《于忠肃文集》等。[18]近代著名藏书楼天一阁更是破书不出阁之例,首次向社会公开藏品,积极提供文献参展。[22]

除此之外,当时的文献展览会还展出了蔡元培先生乡试、殿试的卷子,字体为柳公权体,非常秀逸。[23]蔡元培也为展览会献出了一定的力量,他在日记中写道:“叔谅(陈训慈)告我,在青岛晤袁守和,允以上海所整理之关于浙江的图书,加入展览(浙江文献展览会),我允为接洽。”[24]然而,同样作为浙江人,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鲁迅的著作却没有在浙江文献展览会上展出,乃是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政权横加阻拦,致使鲁迅的著作与展览会失之交臂。[25]可见,民国时期的浙江文献展览会还是有其政治色彩的,而不仅仅是一次文献展览。与此同时,文献展览会还吸引了如张元济这样的文化名人积极参展,他曾送去嘉兴、海盐先贤著作四种参展,张也是文献展览会的设计委员之一。[26]

4浙江文献展览会的影响

4.1备受媒体关注的展览会

浙江文献展览会的举办取得了较好效果,一直关注展览会的《申报》在1936年11月1日开幕当天即出《浙江文献展览会特刊》,刊载许绍棣《《弁言》、陈训慈《浙江文献展览会之旨趣》、柳诒徵《浙江文献与近世中国之关系》、槎客《浙江文献展览珍品述要》等文章。该特刊还刊有浙江文献展览会的广告及名家题词。另外,以研讨国故,发扬国粹为宗旨的《国风月刊》专门将1936年第九、十期合为《浙江文献专辑》;《文澜学报》也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征集的有关浙江文献的作品辑为《浙江文献专辑》。登载浙江文献展览会的消息的刊物则更多,如《中央时事周报》《图书展望》《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等。

4.2文献展览会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通过展览会的举办,也大大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事实上,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的推动下,浙江文献展览会在举办之初即具有强大的学术支持。作为此次文献展览会的主办方,浙江省立图书馆具备良好地学术基础,不仅有当时颇具学术影响的《文澜学报》等学术刊物,更有以陈训慈、毛春翔、夏定域等为代表的饱学之士。更为重要的是在筹备浙江文献展览会的过程中,浙江省立图书馆聘请了190余人的专家、学者为设计委员。这其中以浙江籍的约占一半,著名的有马一浮、余绍宋、孙延钊、项士元等;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设计委员也人数众多,北京有13人,上海有37人,南京有23人,上述三地的设计委员云集了诸如顾颉刚、袁同礼、傅增湘、张寿镛、张元济、叶恭绰、夏丐尊、王云五、柳亚子、蔡元培、朱希祖、柳诒徵、马寅初、刘国钧、洪有丰以及沙孟海等一大批学界精英。[27]

浙江文献展览会不仅仅是一场地方文献展览,文献的本身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绝好载体。竺可桢于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展览会举办期间,他也曾前来参观过二三次。不仅如此,竺可桢还曾借过文献展览会上陈列的《弓斋日记》来进行科学研究。他在《致陈训慈函》中写道:“昨得手书,并承借文献展览会中陈列过之《尊行日记》(作者姜白岩)及《弓斋日记》(作者姚彦□),告以二人履历,至感至感。《弓斋日记》中有关气候材料甚多,于星期一可以抄毕,届时即当奉赵。《尊行日记》我亦已翻阅一过,著者富有革命思想,在前清乾隆之际,极为难得也。”[28]竺可桢在1936年5月即由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被聘为浙江文献展览会设计委员会委员。[29]作为文献委员会的设计委员,竺可桢无疑也发挥了他在学术上的作用,但同时他也从此次展览会中汲取了学术的养料。展览会的举办将原来散布在各大图书馆、藏书楼甚至私人收藏的文献公诸于众,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了资源共享的效果,这其中很多文献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因此,浙江文献展览会的举办为学术界打开了一扇学术之窗。简又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他充分利用了展览会上关于太平天国的文献资料撰写成《浙江文献展览会中之太平文献》一文。《浙江文献展览会中之太平文献》将此次展览会中关于太平天国的15件文物分成文件和纪载,一一加以详细地考证。在考证的过程中还将文献实物图片放在研究的论文之中,做到图文结合。《浙江文献展览会中之太平文献》分两期,发表在《逸经》杂志之中。该文所呈现的是文献展览会中文物的学术水准。

4.3文献展览会促进了学术的进一步传播

展览会对学术的传播作用是明显的。傅云龙是清代外交家、学者,在浙江省图书馆保存的傅氏《籑喜庐文集》扉页上就钤有“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包括《籑喜庐文集》在内的傅云龙著作自从在浙江文献展览会上展出之后,傅氏在学术上的影响很快遍及沪宁杭三地了。[30]浙江文献展览会在学术上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展览会的本身,展览会主办者所辑撰的诸如《浙江文献展览会特刊》以及《浙江文献专辑》等资料,也扩大了此次展览会在学术上的影响力。经过这些撰述的推介,为数众多的文献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并被加以引用或研究。王体仁曾送展九峰旧庐藏书《听雨录》3卷,洪焕椿《浙江方志考》在对其作者及版本进行考述时指出此书“曾经民国二十五年(1936)浙江文献展览会陈列”。[31]而在谢国桢《江浙访书记》中对《听雨录》则对该书的内容、版本源流等有更为细致地考述。[32]洪焕椿在另外一本专著《浙江地方志考录》中对宋本《四明志》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该古籍也是王氏九峰旧庐送展浙江文献展览会的文献之一。[33]

4.4展览会的历史评价

浙江自宋代以来文化事业发达,地方文献也相当丰富。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在《浙江文献展览会特刊》的《弁言》中开篇即陈述道:“浙江自唐宋以来,久为文物之邦,在中国文化史下,两浙实有无限之光荣。”[34]而举办浙江文献展览会则是为了阐扬浙江省文献,推进学术教育为宗旨。诚如陈训慈所言:“两浙学者,著述如林。四库著录,达一千三百九十家,为书七四三种,合存目都二二六八种。其为四库所失收,与乾隆后著作不及收者,尤难胜数。”因此,可以说浙江是文献大省,举办文献展览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该省文献事业的发展。至于举办浙江文献展览会的目的,主要是征存乡贤著作,发扬浙江学风,整理地方文献,推进爱乡、爱国的精神。[35]

总之,浙江文献展览会是对浙江公私藏书的一次大检阅,规模也是空前的。展览会展出的文献至为丰富,张元济在《〈浙江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序》中就不无感慨写道:“陈子叔谅长浙江省立图书馆有年。去岁冬于馆创设全浙文献展览会,余往观者再。虽公私藏弆未能尽致,然幐帙满前,吾浙文物之盛可以概见。”[36]浙江文献展览会虽展出的是浙江文献,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浙江一省。这一点也为近代的图书馆学家柳诒徵所认可,他在《浙江文献与近世中国之关系》一文中就说:“则斯会之影响,岂徒域于一省一地已哉。”[37]浙江文献展览会对推动浙江公共图书馆事业和私家藏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近代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昌群.江南文化与两浙人文——为浙江省立图书馆文献展览会作[M]//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同仁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6-147.

[2]陈桥驿.在桐乡修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陈桥驿方志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38.

[3]何槐昌.浙江近现代藏书家小传浙江省[M]//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浙江文史资料第64辑.杭州:史海钩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3.

[4]洪焕椿.浙江文献丛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66-267.

[5]王效良.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根脉[M]//贾晓东.思考·探索·创新:2006年首届浙江省公共图书馆馆长论坛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265-266.

[6]佚名.浙省府会议纪[N].申报,1936-05-27(3).

[7]佚名.文献展览会之筹备[N].申报,1936-07-20(10).

[8]佚名.浙省文献展览会之筹备[N].申报,1936-09-04(16).

[9]佚名.浙文献展览会组设上海征品分会 [N].申报,1936-09-12(12).

[10] 佚名.浙江文献展览征品充实[N]. 申报,1936-10-22(10).

[11] 佚名.宁波文献展览会开幕[N].申报,1936-10-03(9).

[12] 佚名.浙文献展览沪征品分会成立[N].申报,1936-09-24(11).

[13] 佚名.文献展览会延期[N]. 申报,1936-10-22(9).

[14] 佚名.浙江文献展览会盛况[N]. 申报,1936-11-15(4).

[15] 佚名.定期追悼章太炎[N]. 申报,1936-11-13(8).

[16] 佚名.浙文献展览会延长三日[N]. 申报,1936-11-14(14).

[17] 佚名.浙文献展览会三日来参观者甚众[N]. 申报,1936-11-05(8).

[18] 顾志兴.杭州藏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3,149-150.

[19] 佚名.浙江文献展览会开幕[N]. 申报,1936-11-01(11).

[20] 项文惠.嘉业堂主——刘承干传[M]//万斌.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69.

[21] 毛昭晰.浙江省图书馆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60.

[22] 虞浩旭.嫏嬛福地天一阁[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65.

[23] 蒋复璁.蔡元培先生的旧学及其他[M]//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3.

[24]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6.

[25] 翁植耘.回忆浙江图书馆的两个进步刊物[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八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68.

[26] 柳和城.张元济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1.

[27] 浙江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图书馆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228-230.

[28] 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2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386.

[29] 李玉海.竺可桢年谱简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215.

[30] 傅祖熙.傅云龙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298.

[31] 洪焕椿.浙江方志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23.

[32] 谢国桢.瓜蒂庵小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86-287.

[33] 洪焕椿.浙江地方志考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94-95.

[34] 许绍棣.弁言[N]. 申报,1936-11-01(17).

[35] 陈训慈.浙江文献展览会之旨趣[N]. 申报,1936-11-01(17).

[36] 张元济.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08.

[37] 柳诒徵.浙江文献与近世中国之关系[N]. 申报,1936-11-01(17).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Zhejiang Document Exhib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nd its Impact

JIANG Shan

(Library,Hefe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 preparation and display of Zhejiang Document Exhibition held in Hangzhou on November 1,1936,both underwent elaborate plan and arrangement. The abundant items on display were of great cultural relics and academic value,which well promoted Zhejiang and even whole China’s local document cause.

Key words: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ejiang Document Exhibition; local document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5-10-18 修回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地方文献发展史研究(1912—1949)”(SK2014A3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山(1973—),男,安徽肥西人,合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G245;K2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6)02-0084-05

猜你喜欢

展览会浙江省浙江
《初心》
2021年中国际铝工业展览会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第二届铝车轮展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