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3-15师为硕黄国清

关键词:必要性分析对策研究中职学校

师为硕, 黄国清

(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我国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师为硕, 黄国清

(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 江西 南昌330045)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本质的基础上,从民主平等、社会效率和社会流动三个维度对中职学校的转型进行必要性分析,进而提出转型策略及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职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必要性分析;对策研究;职业教育体系

0 引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使命;还提出要系统建构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各类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成长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首先要履行普及中等教育的使命,满足中职学生向上流动的诉求,更要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探索出符合国情、地情、校情的成熟经验和完美模式。

1 转型发展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本质的追问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着改变;而变革尝试的前提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对待中等职业教育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对其教育本质的追问应贯穿改革发展的始终。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使命的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兼是中等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中等层次的教育,意即同普高的办学层次和教学深度一样隶属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是连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

2 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民主平等的召唤

民主平等的内涵是指基于国家公民的立场,要求学校为所有适龄青少年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履行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从而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中的民主平等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及学业成功机会上的平等。民主平等是让每个学习者能够基于同样的平台、接受等质的教育,从而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我国中等教育制度通过考试将学生分成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条轨道。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分轨之后两类学生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不仅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差异很大,而且知识的接受、理解、内化的过程也迥然不同。当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有恶化趋势。比如: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人文教育的先天缺陷;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东西部职业学校硬件方面以及师资队伍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学校高压式管理的方式,被嘲笑为廉价劳动力输出之所等问题,引发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民主平等目标的质疑。

2.2 社会效率的驱动

学校角度的社会效率之内涵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要求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具备雇主和企业需要的技能的合格人才。伴随着信息时代及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职业被淘汰的同时催生出很多新兴职业,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消融或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中职学校在坚持就业导向的原则下,如何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这一系列问题是悬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社会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其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路径上的处理不当导致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处境。如何消除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弊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力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3 社会流动的呐喊

社会流动的内涵是基于学生个体的视角,将教育作为一种可产生投资回报的交换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在社会层级中获得较高的待遇。2000年,洛斯坦(Rothstein)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相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益获得了极大提高,在1979年两者之间工资差距只有35%,然而到了1999年,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比高中毕业生高出80%以上,且预测将来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一情况表明,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是导致收益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很多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度、所处的社会地位跟受教育的年限、程度,转换职业、工作岗位的频率呈直接正相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中毕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其收入也越来越低。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岗位越来越少。中等职业教育不需要学历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中学高考班的出现就是此观点的最好注脚。在学生没有考进高考班之前,整天没什么前进目标,但是考进高考班之后这些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虽然这些孩子基础差,但是努力程度甚至超过普高学生,因为他们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因此,从社会流动的视角看,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往上层流动的平台或机制。我国是小学后分流的双轨机制,分流并不一定是歧视,但不给中职学生升学路径就是歧视。

2.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分离开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将实行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报考高职院校。2015年高职院校有一半生源是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中职学生,2017年中职生将成为高职生源的主渠道。以往中职学生除了少量的学生以对口单招或者其他3+2模式谋求学历晋升之外,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了就业。现在即将破除职业教育体制上的顽疾,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的通道之后,中职院校肯定有很多学生通过多种模式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这就要求中职院校改变以往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转而以就业和升学双导向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部分,在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怎样实现体系的衔接、贯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中职学校转型的应有之义。

3 中职学校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试办综合中学,从二元对立走向和而不同

综合中学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瑞典等,吸纳了90%以上的中学生。这一模式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于一体,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其模式总体如下:在一年级开设普通高中基础教育课程,并辅之以2—3门的职业基础专业课程;二年级中后期开始实行普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职教方向,第三年依据个人实际及期望选择升学、就业或创业;另一部分学生选择普通教育方向,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第三年实行升学预备教育。[1]

综合中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试行、废止、试行的跌宕过程,很多学校的发展轨迹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犹如一个钟摆一样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徘徊。先行先试的北京、上海、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试办了很多综合中学,学校学习氛围浓厚,毕业生出路多元,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模式也消解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的顽固思想,解决了我国职业教育先天的人文素养缺失的顽疾,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3.2 幕课:从“设备端”趋同走向“教师端”的平等

最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硬件设备的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部差异愈加明显的是师资力量的配备。由于待遇的差距及优质师资的流动,使得中职教育平等的考量逐渐由“设备端”走向“教师端”。慕课作为网络时代跨时空的教学媒介,对于促进教育的平等有一定的支撑、保障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思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建设覆盖中职教育各个专业相关学习情境的课程,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地区学生接受等质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解决民主平等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各职业院校之间通力合作。

3.3 做精做细,因地制宜,构建共同培养人才的校企共同体

虽然我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中的每种模式都有成功的范式、专业、地域,但是每条路走起来都不顺当。这种尴尬境遇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统整双方的利益诉求。首先,企业是以追逐短期利益为目的的,且企业的核心理念的不一也会导致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不同。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分配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要求内部老师和管理人员把每种模式做精做细,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职教模式。

中科院研究所聂伟博士在其论文中详细探讨了责任前置模式的内涵与应用[2]。这种模式就是在满足双方诉求的基础上,企业将自身职业教育责任前移至学校,不仅降低了各种人力资源成本,还高效率地获取了大批对企业忠诚度高的高质量人才;同时又有效帮助职业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企业把培训任务提前到校园、把培训支出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使二者叠加在一起,既给学校雪中送炭,也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从而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责任前置模式可以消解校企合作的二元对立,构建共同培养学生的校企共同体。

3.4 课程观视角下的中高职衔接

伴随着我国高中普及化目标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职业教育功能会陆续走到尽头,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需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革。其培养目标应该从终结性的职业教育职能走向学术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增加学生社会流动筹码。

首先,中职校应该以课程作为培养目标达成的载体,基于课程观的理念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体系衔接不是学历层面的衔接,不是办学主体的衔接,更不是为了区分各办学实体的高低,而是内容、内涵的衔接,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最主要载体,是体系内各元素衔接的汇聚。国外也是如此,无论是美国的单元模式、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还是英国的课程大纲模式,都是以课程作为衔接核心[3]。我国很多先试先行的院校的衔接项目暴露出很多问题,因为他们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

其次,需要制定职业院校课程衔接项目的保障机制。课程衔接问题的实质,既不是为了凸显高层次教育课程相对低层次教育课程所具有的高等性,也不是为了下压低层次办学实体的课程,而是要使得课程内容能够符合并促进学生主体各方面发展的系统相关。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如果专业设置不一致,各层次的课程衔接便无法进行,因此,首先要要统一各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目录,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编制机制,以此为纲来明晰各层次之间课程内容的系统相关性。只有这样才能将课程的衔接置于同一个体系内,使得同一专业的各层次实施主体能清楚地知道属于自己教育教学范畴的课程内容,也能清楚地知道所属的上下层次办学主体的课程内容。

3.5 多方合作发挥职业教育的体系效应

“体系”在辞海中的释义是,“若干相关思想意识或事物等主题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的内涵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视野下,必须进行整体的宏观规划,打破职普相互对立的二元结构,要重新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各层次办学实体间的新型合作关系。横向维度要增进中职学校、职教中心、普通中学三方的合作,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从纵向维度则要沟通小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及企业等职业教育办学利益相关者。各组成部分应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以教育教学衔接为主线,共同推进每一层次的一系列衔接改革,共同基于课程观的理念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各层次课程衔接的保障机制、结合各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试点和区域性的合作。要进行整体的宏大规划,建立起覆盖绝大多数专业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只有精诚合作,才能发挥出体系效应,才能从二元分离走向多元沟通,打造全民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4 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合理分流,防止分化

综合高中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置于同一个屋檐下,不是要使二者相互替代,而是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要处理好分流与分化的问题。合理分流要求学校制定客观的前后评估机制。首先,中职学校应完善和实施补习/补偿教育机制。新生入学之后学校应该进行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摸底考试,以专业为单位分班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弥补中职生源基础课的缺失,为学生更好地同步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历层次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分流之后要谨防出现分化。要在两条轨道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使不同类型学生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在学业期限内,学生也可以灵活地转换专业方向,同时在分流之后也要通过各种活动与措施来弥补分流带来的缺陷。

4.2 以生为本,绷紧教学之弦

在校企合作中要处理好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和雇主对劳动者的短期需要之间的关系。不管校企合作的力度及方式如何更迭,学校毕竟不是企业,不能将教育教学弃之于不顾。教学永远是中职学校的第一要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变换都是为了更好地教学。首先,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围绕教学全面安排好其他工作,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线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不是把教学看成最重要的,而是一味地去迎合企业的需要。在订单模式培养过程中,企业把学生变成了工人,学生劳动强度大,报酬少,知识收获更少。其次,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视野下,各层次职业院校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偏废理论的教学,不管实行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基础课的质量与评估。

4.3 辩证对待民主平等、社会效率及社会流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发展状况不一,所以需要因地制宜,而不是跟风模仿。比如:西部地区应侧重民主平等下的社会效率和流动,而中部应该注重社会效率之下的民主平等与社会流动,东部发达地区应该侧重社会流动之下的民主平等与社会效率。所以,要辩证地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才能使当地中等职业教育既履行其普及中等教育的使命,又能满足中职学生向上流动的诉求,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探索出符合国情、地情、校情的成熟经验和完美模式。

参考文献:

[1] 科南特,陈友松.科南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聂伟.责任前置: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基于订单培养的案例分析[J].职教论坛,2014(22):4-8.

[3] 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8.

[责任编辑:李强]

收稿日期:2016-03-04

通讯作者:师为硕(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E-mail:singer9916@126.com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876(2016)02-0155-04

猜你喜欢

必要性分析对策研究中职学校
试分析物理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德育工作浅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中职学校的应用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钻孔桩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服务“三农”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