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道德与历史兴衰——评介《社会道德的变迁与罗马帝国的兴亡》

2016-03-15曹卫平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关键词:罗马帝国传统美德帝国

曹卫平(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社会道德与历史兴衰——评介《社会道德的变迁与罗马帝国的兴亡》

曹卫平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人类历史长河中,几多帝国崛起,又几多帝国陨落,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通过将一个个的帝国兴衰连缀起来,呈现给人们,诠释着历史风云,解说着朝代更替,证明着历史发展规律。中外史书的反复浸润,让人们知道了古罗马帝国主要是由于日耳曼人的入侵而崩溃;欧洲中世纪各封建王朝的覆灭,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秦帝国的灭亡主要是嬴政的暴政;隋帝国的短暂,则主要归咎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和骄奢淫逸;唐王朝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当然,上述原因的确是这些帝国衰落、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不外源自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故在人们甚至包括一些历史学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探究帝国兴衰、朝代更替的思维模式,即从表面的直接的途径出发,从军事、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加以分析论证。但是,一些隐性的原因则被忽略了,如文化的、宗教的、环境的、道德的等等。而从社会道德这个角度,揭示一个帝国的兴亡,尤其是系统地从社会道德的产生、发展到衰落的全过程,与帝国兴起、强大、衰落的全过程同步,探究帝国之所以兴亡的原因,则甚为少见。以专攻古代希腊罗马历史而见长的杨俊明先生的新著《社会道德的变迁与罗马帝国的兴亡》(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一书,是一部少见的从社会道德方面系统揭示古罗马帝国兴亡的扛鼎之作。

该书洋洋洒洒35万余字,共六章,参阅了大量中外资料。该书从公元前753年王政时期开始落笔,讫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历时长达1 200多年。作者认为,王政时代孕育了罗马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为罗马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共和前期,罗马公民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罗马公民拥有这种传统美德,罗马民族才能逐步崛起,称雄于地中海世界,成就帝国的伟业。共和后期,由于财富的流入和东方文化的深刻影响,罗马公民社会道德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公民社会道德走向颓废,成为腐蚀罗马社会的毒瘤,逐步侵蚀着罗马帝国的肌体,从而导致了共和制度的解体与帝制的产生。帝制时期,尽管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等人极力弘扬传统道德风尚,力图恢复罗马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收效甚微。帝制时期的罗马,政治腐败,公民道德沦丧,生活奢侈,耽于享乐,与国家离心离德,病入膏肓的帝国最终淹没于日耳曼人的入侵浪潮之中。

杨俊明先生在该书中,提出了发人深省的一些观点。其一,社会道德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罗马从一个撮尔小国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持了罗马公民的传统美德:崇尚冷静、勤劳、纪律和公民义务,并将自己的道德规范、感情和习俗置于国家最高权力之下,将公民价值取向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联。故与其说公民社会道德的沦丧是帝国衰亡的表现之一,毋宁说正是罗马公民社会道德的沦丧加速、甚至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其二,崇尚正直、诚信、爱国、纪律等传统美德须与国家行为(法律、制度)联系。罗马人很早就有意识地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为这种教育提供了保证和约束,维护了公民社会道德的淳朴,铸就了崇尚正直、诚信、爱国、忠诚誓言的传统美德。其三,社会道德建设需要舆论宣传的正确引导。社会道德是在漫长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它关乎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表面上看有其自我的发展规律与承前启后的因果关系。但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政治制度和法律的保证之外,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无不与此相关,文学、艺术的陶冶十分重要,舆论宣传的正确引导更是不可或缺。

该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是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中一部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它填补了从社会道德角度系统、全面揭示一个帝国兴亡的研究空白。在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中,论述罗马帝国兴亡的著述很多,但大多从政治、军事、经济、民族等方面入手,也有一些涉猎到社会道德,但不是浅尝辄止就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即使在国外,系统探究的也不多。古代有,如罗马史学的奠基人法比乌斯·皮克托(约公元前270—?)在《罗马史》中说过,罗马私人和公共生活中严格的道德规范,他们的道德秉性,如勇气、坚韧、节制和虔诚,是罗马走向强大的重要因素(杨俊明《社会道德的变迁与罗马帝国的兴亡》第3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近现代也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罗马帝国的衰亡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观点。但系统、全面研究社会道德与帝国兴亡关系的不多。就中国历史研究来说,也颇有借鉴意义。华夏文明5 000多年,历经了许多朝代更替,古有正史如二十五史,代表着主流的史学价值和权威,褒贬着一个个帝王将相,述说着一个个朝代之所以兴衰的原因。进入近代,西方思想流入中国,中国史学在继承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不同声音,不足以为正史所道的“卑贱”人群,进入了历史舞台,历史唯物主义大放光彩,几个妖姬或几个佞臣乱国的观点成为笑谈。朝代的更替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的解说。但是总体而言,分析衰落原因的多,探究兴起原因的少;探究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多,探究文化、宗教、民族、社会伦理方面的少;即使探究道德方面也是拘泥于个人的多,探究群体的少。

该书不仅在史学上有较大意义,而且给我们以其他方面的启示。

其一,是实现“中国梦”战略的注脚。不可否认,经济、科技、军事等等都是兴国的重要因素,但是也需要辅以文化、社会道德等的传承、弘扬和发达。罗马帝国的经济、军事、科技比其周边的国家、民族要强大的多,但其就是被落后的游牧民族灭了。唐王朝、宋王朝、明王朝何尝不是如此?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从古今中外大量历史事实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中加以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其实讲的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此相结合提出新时期的伦理、道德、情操、理想、良俗,逐步增强全民族的社会道德,亦即通常讲的民族素质、国家文明程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求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实力的强大,也需要文化、社会道德等的传承和弘扬。

其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宣传、弘扬有其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必须要有政治制度和法律的保障。道德修养历来被视为个人的范畴,古人论道德修养的言论不胜枚举。当今社会,也是重视德育的,可往往注视的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然而,作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怎样加强社会道德修养,怎样锻造民族素质,怎样以德慑服天下,却很少深入探究。唐朝的强盛正是伴随着文化的强盛而出现的,其文学、艺术、哲学、伦理道德等都雄踞世界之首。就个人而言,是加强道德修养,就民族而言,是强化社会道德建设。故道德的修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个人道德修养的叠加,就是全社会的道德素养,就是民族的素质。因此,怎样通过战略规划,实行系统的、有效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包括法律、制度、学校教育等手段)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必要举措。

其三,国家的兴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警惕潜在的有害于国家兴衰的现象和趋势,包括社会道德层面。当今世界,正如同美国的走向衰落不可遏制一样,中国的走向强盛亦是不可阻挡。但这是就大趋势而言,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必然与各种因素的发展相关,使之或快或慢,这也包括社会道德。当中国正令人振奋地迅速崛起之时,我们必须警惕那些阻遏中国崛起的现象。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在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变化的同时,社会道德方面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沉渣泛起。尽管这些负面现象还未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主流,但却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正如同当年罗马帝国一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泱泱帝国,不是灭于强大的敌人,而是毁在自身的政治腐败和公民的道德沦丧、生活奢侈及耽于享乐。历史的教训何其深刻,远有罗马帝国,近有苏联。20世纪80年代初还能同美国争雄天下的一个超级大国,短短十年就烟飞灰灭。苏联解体的原因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但其中的一些原因却发人深省。国际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绝非危言耸听。它们会通过种种途径、以种种方式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其中也包括社会道德。这正好从历史的角度反证了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弘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责任编辑:刘英玲)

作者简介:曹卫平,男,湖南澧县人,湖南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罗马帝国传统美德帝国
身边的传统美德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罗马帝国时期埃及地方审判管辖浅析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时空大转盘·罗马帝国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