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渔父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
2016-03-15熊英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熊英(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论“渔父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
熊英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宋教仁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曾经化名为“渔父”,我们将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值得后世学习与景仰的精神称为“渔父精神”,其内容主要包括勤学善思的求知精神、义无反顾的报国精神、崇尚法治的民主精神、宽厚诚挚的道德精神。“渔父精神”的形成与其个人修养、家庭熏陶及时代条件密不可分。它不仅在辛亥革命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今天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宋教仁;“渔父精神”;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宋教仁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民主革命家和爱国者,在其短暂的十年革命生涯中,他为武装推翻专制独裁的清王朝和建立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宋教仁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爱国思想、民主思想、民生思想等多个方面,但对其个人精神的概括及其价值的研究还略为缺乏。本文试图从宋教仁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渔父精神”为切入点,探讨“渔父精神”的主要内容、形成原因、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期从更微观角度深化对宋教仁的研究。
一、“渔父精神”的主要内容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与心理状态。宋教仁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曾经化名为“渔父”,所以我们把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值得后世学习与景仰的求知、报国、尚法等精神称之为“渔父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勤学善思的求知精神
宋教仁学习非常刻苦。入读漳江书院期间,老师同学都“服其才之雄而志之大”[1]。留学日本后更是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跟那些“常出入于酒楼妓馆、恣意游荡、乐而忘返、多有荒废学业”[2]的富家纨绔子弟相比不知强多少倍。因为刻苦,他的学业突飞猛进。1906年2月插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班就读,仅用一学期便完成了一年的学业,并以全班第一名、全校第七名的成绩结业;因为勤奋,没有日语基础的宋教仁,流亡到日本仅半年时间,就通过补习和自学精通了日语,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留学生中演讲,选定了留学仅半年的他作现场翻译,可见其用功的程度已经超乎寻常人的想象。
宋教仁读书兴趣广泛,漳江书院的同学罗蕺曾在回忆中写道:“宋君钝初,……英姿卓荦,志气不凡。读书一目十行,能识体要。凡训诂、地理、词章及有关政治之典章制度,靡不一一钩稽,弃糟粕而取精华。用功不过两载,其进步已沛乎莫能御也。”①1901年,宋教仁到常德参加考试后拜访明达学堂的校长戴展诚先生,当问及喜读何书时,他的回答是:“学生不恋栈功名,只喜读能振兴中华,挽救危亡之书,但苦无书可读。”②1904年12月宋教仁流亡到了日本,在戴展诚先生的帮助下化名宋炼的他取得了官费留学生资格。在日本的六年,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说是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以致于他因用脑过度神精严重衰弱而住院治疗,医生禁止他看书,但他还是利用住院的两个月时间自学完了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门课程。
宋教仁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还善于思考各种问题。早在漳江书院时,宋教仁“不务章句而深思夙悟,讲究经世致用之学”[3]14。1902年上数千言书请改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为学堂之议得到了湖南巡抚的采纳,湖南学堂规模从此奠立。到日本留学后,意识到“欲挽救国家之危难,非先造成强有力之舆论不可,而杂志者则促民德民智民力之进步,启发与引导国民之思想,使由言论进于实行,然后对内足以组织完全之国家,对外足以御列强之吞噬也”[3]23,在湘鄂旧友的帮助下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倡导基于汉民族的伦理爱国理念。他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对实际的详细了解、精准把握和透彻研究。考虑到革命胜利后的国家治理与建设更为重要,而革命党人中还没有人关注这一重大课题,他便改变原来学军事的打算,改学政治和经济,先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又到早稻田大学读经济预科。他深入研究美、英、法、德、俄、比、奥、日等发达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翻译了八国的十二部政治法典,很快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宋教仁正是以其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和敢于实践政治抱负的胆识而成为革命党人中最富有实干精神的第一人。
(二)义无返顾的报国精神
宋教仁义无返顾的报国精神主要体现在即便作为清政府通缉的政治犯,逃亡日本后的他也时刻不忘在祖国领土遭受侵犯时宣传爱国,挺身护国。
1907年4月,宋教仁赴东北筹划反清革命,途中偶然得知日本蓄意挑起“间岛问题”领土争端,阴谋侵占我国延吉四县与朝鲜接壤之领地,而清政府却束手无策。极具爱国精神的他便放弃初衷,深入实地考查,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其中直接引用中、日、韩、俄四国的书证就多达93种),写出了六万多字的史地杰作——《间岛问题》,分别从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文习俗、中韩界约以及国际法准则各个方面无可辩驳地论证“间岛”历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并将书稿无偿转交给清政府,在谈判中驳倒了日本提出的伪证,使清政府获得了其统治中国二百多年中数十次领土争端谈判的唯一完全胜利,保住了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1910年12月,英国派遣军队强占了位于云南与缅甸交界的片马,并强行要求归为其殖民地,清政府仍然是“瞿然惊惧,纷纷议防御,议交涉,几不知所措”[4]。1911年2月,宋教仁又一次凭借留学日本期间对片马的历史渊源、地理沿革、民族繁衍及人文风情的了解,以“滇西之祸源篇”为主题在《民立报》连续发表《片马问题之解释》和《片马地理之考证》两篇文章,用无可辨驳的实事论证片马是中国固有领土,声讨英政府恃强凌弱强占片马的罪恶行径,无情地揭露了清政府致使国土沦丧的软弱无能。同时,宋教仁还关注中葡澳门划界问题与蒙古边界问题。同年9月,他先后撰写《中葡澳门划界问题》《日人之密窥蒙古》等文,运用历史与法理知识阐述了对澳门主权与蒙古藩属国的看法,义正言辞地批评了清政府的误国外交:“澳门交涉之有今日,大半皆由中国当局之因循畏事”[4]311,同时表达了“勿以北门之锁钥与人也”[4]304的观点。
宋教仁不仅用行动挺身护卫国家领土和尊严,而且还利用舆论工具精辟地分析时局,向国人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与险恶用心。面对西方列强纷纷肆虐入侵中国,他勇敢地向同胞揭穿列强的本质都是为了瓜分中国,从而达到占领中国领土的目的,并指出当时国家形势处于一片危难中:“英人进兵云南,以窥川藏,俄人因改订商约,派西蒙古领事问题,有下战书据外蒙古之势,虽其事之真伪未可知,然英、俄、德、法、美、日各国近益张目怒齿,挟其武力金力,以狡焉思启,几令人有应接不暇之势,则现今吾国之危状也。”[4]137宋教仁还特别关注日俄战争结束后的远东国际局势,明确指出各国列强纷纷改变对华政策,实行均势政策的原因是“实以各国在中国之势力未均,且各国之他方面情事亦各自不同,不能一致以对中国而实行分割,故不如维持现在之状况,勿使变更,以待将来”。为了给国人敲响警钟,他痛批列强的侵略政策:“近世纪来,各国所谓对外侵略之政策有二种:一正向的侵略政策,以武力为先驱;一变相的侵略政策,以经济力为先驱。二者之中,变相侵略政策尤为最新发明之利器,各国所以灭人国,墟人社,大半皆采用此利器者,故各国预备将来应付中国之政策,亦有采用此新法之势。”[4]203宋教仁有着明确的反帝思想,他的见解在当时的革命党人中具有独到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孙中山先生的不足。
(三)崇尚法治的民主精神
宋教仁在活跃政坛的十余年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崇尚民主、捍卫法治的坚强斗士,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他无情揭露清政府统治者实行立宪政治的骗局;二是为中国尽早实现民主政治辛勤付出乃至献出生命。
面对清朝立宪政治骗局,宋教仁的揭露很犀利:“立宪一事,非利于国民,而不利于国政府者乎?非利于汉人,而不利于满人者乎?西太后纵发大慈悲,其能舍己从人,而行此上背祖宗成法、下削子孙权利之非常举动耶?”[4]17“立宪者,绝非现政府之所得成者也;现政府之所谓立宪,伪也,不过语假之以实行专制者也……其所谓宪法大纲者,不过欺人之门面,赖人之口实,万不可信者也。”[4]255他还讽刺当时的清政府所建立的所谓的法律制度完全只是一项好看的摆设而已。“夫院章明明有其规定,而彼辈偏不遵守,独断独行,其心目中尚有所谓法律乎?”“不使国民丝毫参与其间,其暴戾无道,不合立宪精神为何如者?”[4]252-2531911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宋教仁对此的评价是:“宪法大纲果何物者?其抄袭东邻岛国半专制之宪法条文而又谬以己意增减之,处处卤莽灭裂,作外行语,已为通人所不齿,果真欲立宪者,将拉杂摧烧之不暇,有何面目引为御侮之具耶?”[4]254宋教仁对清政府假立宪真专制的揭露,对帮助国人认清它的本质、放弃幻想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宋教仁还是真正将法治精神融入自身行动、真正将宪法和法律置于至高无上且神圣不可侵犯地位的政治家。“吾人既主张责任内阁制,欲此制实现,则莫若明定宪法”;“任用官吏……须专立考试及惩戒机关,而以法律为之保障,以免为官吏势力所摧残”[4]490-493。1913年3月18日,遇害前两天他还在国民党交通部公宴会上明确表示:“至于先定宪法,后举总统,本正大光明之主张,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迁就之,亦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束缚之。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坛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4]487为将国家引入法治轨道,依法治国理政,宋教仁倾注了毕生精力和心血。1912年,经宋教仁亲手制定的法律法规达到十多部,就任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三个月中,他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垦殖厅官制草案》《林务局官制草案》《渔政厅官制草案》等法律条例。7月8日,宋教仁因不满袁世凯独裁行径,在《民立报》上全文刊载了《呈袁总统辞职文》,申请辞去农林总长之职,随即忙于同盟会改组工作。8月25日,宋教仁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等合并为国民党,实现了“毁党造党”的理想,并完成了由革命党向议会党、由“地下”向“地上”的转变,宋教仁当选为理事,并任代理理事长。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遵照《国会组织法》《参议员选举法》《众议员选举法》等一系列法规,积极组织国民党开展选举活动,强调在国会里只有占得大多数议席的党才是具有政治权威的党,并致力于选举运动。宋教仁为实现政党政治、民主共和,宁愿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激励同志们的奋斗,北上前友人徐血儿曾告诫他恐有前途不测之险,希望他能慎重防卫,宋教仁却坚信“国家之事虽有危险,仍当并力赴之”。直到遭暗杀受重伤后,他还让黄兴代发电报给袁世凯:“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5]270表达了坚定的法治信念与追求。宋教仁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是中国同盟会的发起人和国民党的组建者,更表现在他能以实际行动力求促进中国政党政治的实现,其民主与法治的主张迄今仍为中国人奋力追求之目标。孙中山在其死后这样称赞他:“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四)至诚宽厚的道德精神
宋教仁自幼接受良好的道德教化,他不仅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注国家建设的当政理念和国民道德修养的建设。
宋教仁为人厚道,乐善好施。只要他人需要而自己能设法办到,他就会慷慨相助,不少乡里乡亲、同窗好友、革命同志都曾经得到过宋教仁的无偿资助。宋教仁在日本读书时,无法获得家庭支助,仅靠官费和稿费生活,但遇到开展革命活动急需筹款或者同学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他总会想方设法予以帮助。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杨恢和李善良回到上海计划策应刘道一等人在湘赣边境组织的萍浏醴起义,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刘道一等遇难,杨、李二人为给战友报仇,赴扬州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也不幸被捕,杨恢在南京英勇就义,李善良被判处监禁5年。宋教仁在日本得知这一消息后,怀着对战友的一腔思念之情,决定给李善良凑钱,他找到孙中山求助,最终弄到了几十元钱,通过刘式南转交给狱中的战友李善良。1907年初春,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旷若谷与黄兴相约回上海,因缺少路费写信向宋教仁求助25元钱,此时囊中羞涩的他四处求人借贷,最后在何小柳那里借下30元钱寄给远在长崎的旷若谷。在东京留学期间,宋教仁与同学朋友交往总是宽容待人,善心交友。同乡好友李和生、李星次、瞿方书等人都曾经得到过宋教仁的资助。他还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炼。在留学期间,他曾认真研究过王阳明的心学,并悟出三种道德修炼方法。一是主敬,即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诚心去做每一件事。二是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某件事做得不对,或某些习惯、言论不好,就一定要克服掉,改正好,决不可任性而为。三是省察,即在坏的事情、坏的习惯尚未发生之前,就要尽力避免其发生,“克治之先,犹有一层功夫为省察,省察其果为天理,果为人欲,然后克治之功始有所施。盖克治者,笃行之功也,即致知也。省察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功也,即格物也,二者皆不可偏废者也”,省察还需要明辨是非,“凡动一念,作一事,当克治之于其发动之始,又当省察其善恶、是非、利害于克治之前”[4]578-590。宋教仁从道德角度反省了自己与日本女友西村千代子的一段感情,最终停止了这份不该存在的爱情,他在日记中做了如此记述:“余至此时始益猛然省,知前日之情念虽经省察,然既有如绍、和所言,则已非利而属害也可知。……回寓后坐定,又反复思之,觉余一念之差,遂生出种种风波,非良友再三忠告,几陷于险。今而后,誓当绝迹此念,以不负生平。然因此觉立志为道,真有万难,亦真是容易,一转念间,即为圣人,亦一转念间,即为败类。余今日之意念,起落移转数次,幸一念之转,复归于正,然亦不知能保必有恒否?噫!进德之功,诚不可误会也!”[4]591宋教仁就是这样时时、事事、处处注重对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以善恶、是非标准进行审察,做成了道德模范。
不仅如此,宋教仁还非常关注社会道德与诚信公德的提倡。身处“学绝道丧,人心日坏,争名夺利,无所不至”的清末社会,他的处事哲学就是君子当“学宁人负我毋我负人之法,尤不可以言貌及名誉,取人须观其品行,察其心术,故知人之明识及待人之善法,均不可不留心也”[4]636。认为只有国民都讲道德,才有国家的和谐与强盛;国家的文明富强,不仅需要政治制度的进步与完善,更需要“办事人之正心诚意”及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因为好的制度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如果人不行,制度再好也枉然。
值得弘扬的“渔父精神”除了上述主要内容外,还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高瞻远瞩的重教精神等。
二、“渔父精神”产生的原因
宋教仁的“渔父精神”之所以能够形成,离不开成长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离不开当时大背景下的政治局势和现实。
(一)家庭教育与个人修养是“渔父精神”产生的主观基础
宋教仁出生在湖南桃源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一个世代耕读农家。祖父宋业鋐“一生好读书”,不仅“文笔从容华贵,气体醇厚,寝馈于古者特深”,而且“书法遒劲”,为人重操守,“志洁行芳”,虽曾中举,但“征而不仕”。父亲宋宗泮一生“以劬学故致疾”,不幸早逝。母亲万氏出生于桃源名门望族,族中尤多武人,她思想开明,知书达理,教子有方,宋教仁兄弟姐妹四人从小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即便是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家道中落,伯叔亲友都劝母亲让宋教仁兄弟俩中止学业,“务农商以补家用”,但宋母力排众议,向娘家求助举债,坚持让宋教仁兄弟俩继续读书。为了激励敏而好学的宋教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宋母费尽心思,一方面为他延请名师授课,另一方面自己谆谆教导儿子从小立志。1901年,宋教仁参加童生府试,以第八名补博士弟子员高中秀才,亲友乡邻都来祝贺夸奖,其母却告诫提醒:“秀才以天下为优乐,岂在区区科举耶?汝其求大者远者可耳。”提醒儿子要求知为民、成才报国,不要沾沾自喜于一时功名。祖传的家风、名师的指导和母亲的教诲让宋教仁一生尚武修文、胆识过人、亲善嫉恶,而聪颖好学、志存高远则成就了他的智慧与高尚。
(二)近代湖湘文化的熏陶是“渔父精神”产生的外部条件
经世致用、笃实践行是近代湖湘文化的突出特色,深受湖湘遗风影响的宋教仁,“自幼即喜闻当时事,尤喜谈兵。常嬉戏簿诸邻儿名氏,呼集山阿,树巾为旗帜,自登磐石上指挥部勒之,是环境影响使之然也”[3]3。宋教仁流亡日本后,最初打算学习军事,以图回国再举,稍后便考虑到“破坏容易,建设难,我们的同志,从事破坏一途的太多,对于建设,很不注意,将来组织共和国,不是玩笑事,什么临时约法,永久宪法,都需乘此功夫研究一番才好”,于是便改学政治、法律和经济,并潜心研究欧美政治法律制度,很快便成为“革命党人中抱有建国方略第一人”。宋教仁这种经世致用的习惯,正是原于湖湘文化的影响。
忧国忧民、求新求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宋教仁身处“清政不良”的难世,在民国建立之初“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这种为国家为民族复兴奋斗一生、为民谋福祉、致死不渝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精神的体现与传承。
勇于任事、敢于担当是湖湘文化的又一特色。“今洞庭衡岳之间,蕴积日深,必有英奇魁杰,继轨前修,出而任匡救之重,以图报国家者。”[3]5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南人,宋教仁具备坚定的革命信仰,他提出“革命三策”,在同盟会起义屡举屡败后的革命低谷中毅然奋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促成辛亥革命成功,这种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既是湖湘文化的传承又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异彩。
(三)民族危机感与救国使命感是“渔父精神”产生的原动力
宋教仁成长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彼时的中国处于清王朝野蛮统治的末日,腐败专制的清王朝一贯实行民族歧视与愚民政策,专门压制和阻止汉族利益,就连封建国家的根基士大夫阶层也普遍倍感人心风俗江河日下,早就失去了对王朝的认同感。特别是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连续失败打击之后,更是痛心疾首,以至于宋教仁在新婚那天酒过三巡后,忍不住发表了如下反清的言论:“当今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国有财狼,野有饿殍,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列强横行于国土之内,国已如此,何谈皇恩之有。”③宋教仁在武昌读书期间,正是革命思潮逐渐取代改良思潮的年代,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为以后革命活动与进步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留学日本后,更是接受了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新观点,并通过反观祖国的落后和日本近代化成果带来的发展,坚定了拯救国难、民主革命的思想。
三、“渔父精神”的历史价值
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民主革命家、爱国英雄、学者,宋教仁在其28年短暂的生涯中,用济世情怀和个人操守影响了时人,用追求民主和献身事业的精神感染了时人和后辈,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勤学善思的求知精神获得了时人的高度赞赏,成为学界的楷模
宋教仁不愧为才华横溢的学者,无论走到哪里,其言谈举止都会让人折服,身边总会有一批追随者。1899年入桃源漳江书院读书,与文骏、瞿方书、覃振、胡瑛、田荆华、聂雁湖、孙安仁等结为密友,后互相促进、彼此相约到日本留学,成为了革命的伙伴。1900年,宋教仁来常德参加府试和院试,其答卷被主考官江标视为奇才,文名全城,柳叶湖人刘复基慕名前来求见,交谈中彼此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一同走上了革命道路。1903年,入武汉文普通学堂后,宋教仁又结交了一批善学友人如黄兴、曾毅、张准等,学监纪钷维非常赏识宋教仁的才学,后来保护他成功避开了清政府的通缉。留学日本后,“宋氏才气素为世重,湖南同乡会又以湘西官费额予之,使其能安心完成高深学业……然以文名太盛,留学界有重要文字,辄以属之,宋常欲婉却而不能。盖其译笔之信达雅,久为同仁所推许,其译述稿酬又足以补革命活动费用一部分也”[3]34。宋教仁还经常以文会友,交游益广,深得大家的称道,日本学者宫崎滔天、宫崎民藏兄弟,佐藤独啸、芳贺氏都对他非常赞赏,当时的大学问家章太炎也特别赏识他:“余杭章炳麟,素以恃才傲物闻世者,于人尤少许可。然1906年7月与宋在东京初次晤面,甫通姓名即恳谈哲学研究之法,组设国学讲习会又聘宋主讲宋明理学与文法,宋逊谢不敏,章仍再三致意……终成莫逆之交。其后章氏于宋之才学颂扬不遗余力,武昌起义后且公开宣言推许宋氏出任国务总理。”[3]35宋教仁正是以其卓越的学识博得了当时国内外诸党魁代表的赞许和留学生群体的追随,也为他后来游说政见、联合各派组建国民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犀利的反满宣传与高尚的爱国行动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的革命斗志
宋教仁是一个怀有强烈反满意识的民族主义者。早在漳江书院读书时,就召集同学谈论清王室的腐朽荒淫,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宋教仁北上武汉求学途经常德时,积极谋划秘密结社之事,游说漳江同学孙安仁、覃振、谌先觉等人起来反清;在武昌文普通学堂读书期间,常与一群志同道合者议论时政,畅谈革命。1904年,作为华兴会的重要组织者与创建人,宋教仁在长沙、武汉两地发动了两湖知识分子及新军四五百人加入华兴会,对长沙、武昌起义及整个辛亥革命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年底来到日本的宋教仁更是通过广泛交游,踏实工作,积极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身边聚集了大批爱国志士。宋教仁还善于运用犀利的文笔揭露清政府的专制独裁与列强侵略罪行,他在《汉族侵略史·叙例》一文中痛斥了满清当局的野蛮:近世纪以来,汉族“被北方一蛮族所征服,丧失其五千余年圣神相传之祖国,为奴隶而无复独立之态度者,已二百六十年;乃至今日,则并遭其主人之厌弃,失其第一重奴隶之资格,又为彼蛮族所转卖,所再嫁,而为世界上一种最丑最贱最污秽之间接亡国民,徒有文化力而无团结力”,他号召“二十世纪之中国,将赖汝(汉族)为还魂返魄之国”[4]6。他积极宣传革命宗旨,激励留学生爱国热情,努力实现聚集革命势力的目标。宋教仁在东京仅半年多时间,便成为留日学生中颇有影响与号召力的人物,为统一留学生的思想与促进组织联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宋教仁的辛苦付出,就没有同盟会的成立与《民报》的创刊,也无法实现两湖乃至全国革命青年的大联合及长江地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三)威武不屈的民主精神激励后继者为捍卫民主而继续奋斗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接下来国人所面临的就是如何确立未来社会的统治秩序。实际上,时人对民主政治之真谛、政党组织与功能、政党与政纲的关系等均茫然无知。在刚刚萌芽的政党政治即将面临袁世凯等人破坏陷入存废的抉择关头,具有民主思想的宋教仁以《民立报》为宣传阵地,向社会传达了自己的社会改良宣言,指出共和国民应该具备“尚公德,尊人权,贵贱平等”的素养,未来社会将出现“不以法律所不及而自恣,不以势力所能达而妄行”的和谐局面。但是理想和现实有巨大反差,1912年春,当日渐丧失政坛实权的同盟会即将被梁启超先后组建的共和党、民主党所取代的时候,勇于任事的宋教仁毅然致力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工作,阐发了国民党的国政、党政之主张,反击袁世凯当局对内专制、对外卖国的罪行。宋教仁将未来国家的希望寄托到责任内阁制和国会选举上,他先后到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杭州等地进行竞选演说,获得了空前的舆论支持。正当国民党重要人士群集沪上、宋教仁拟赴北京展布的关键时刻,袁世凯于1913年3月20日遣人在南京下关火车站暗杀了这位伟大的民主斗士。宋教仁用生命捍卫民主与宪政的精神得到了当时同仁的认可,如国民党元老张继赞叹:“国民党能获大胜,谓非宋氏组织的功得乎?”[6]好友谭人凤为他在上海闸北区买了一块地辟为宋公园,将他掩埋在公园里供世人瞻仰,挚友于右任为他写下著名哀辞:“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进步党人黄远庸也谓:“宋君此次主持国民党改组之功,于中华民国历史上有不可磨灭者。”[7]孙中山先生更是给出了“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的高度评价,孙中山在后来的革命运动中,始终把宋教仁付诸极大努力改组的国民党当成了革命的旗帜,并让它发展壮大,联合友党为建立共和政体而继续努力。宋教仁不愧为中国“宪政之父”。
四、“渔父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求知精神,激发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一个民族要繁荣兴盛,其求知精神必不可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来愈倾向于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唯有不断弘扬民族的求知精神。青年宋教仁勤学善思的求知精神不但与中华民族的兴旺息息相关,更与当今青年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四年本该是大学生群体为了以后的工作储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必备工作技能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人类进入电子信息化科技时代,大学生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求知倦怠现象,各种各样的厌学窘态相比宋教仁身上体现出来的勤学善思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我们对当今部分大学生的安于现状和及时享乐视而不见、不管不顾,这不仅会导致高校人才质量有所下降,更会弱化下一代青少年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甚至使整个民族精神堕落。为了重拾淳朴学风和高扬强国之旗,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宋教仁的求知精神,投身于文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报效祖国而不懈奋斗。
(二)弘扬报国精神,增强国人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不仅是中国人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绵延不绝,离不开作为精神支柱的爱国精神。宋教仁身上体现出来的报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宋教仁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勇于挺身护疆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敢于发动武装反清起义,为实现民主政治而牺牲生命。宋教仁不愧为近代史上爱国的典范。弘扬报国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报国精神,在今天就是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完整,将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应该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从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经久不衰,早日实现“中国梦”。
(三)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宋教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寻求在中国实现政党联合、民主共和,虽“所志未遂,遽以身殉;然其主张,迄今固仍为中国人奋力追求之目标”[3]1。宋教仁的法治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弘扬法治精神,实质上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所内在包含的和谐善治精神、民主精神、共和精神、人权精神、自由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等,它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依法治国是我国当前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打造出了“法治中国”的新蓝图,但目前我国法治精神的缺失依旧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让我国的法制建设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法治建设进程不得不走了一些弯路。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倡党内反腐,并且全面贯彻走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全力健全法治、推进民主,这些建设逐步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这就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国政府对人权的重视以及对“以人为本”的坚持,也深度认可了宋教仁当年追求民主与法治的坚定信念。宣讲宋教仁的法治精神,能够促进政府与国人法治意识的确立,坚持平等观念,克服司法不公,化解官民、穷富阶层矛盾,促进整个社会稳定与和谐。
注释:
①参见罗蕺《忆宋君教仁》,桃源县政协编《宋教仁纪念专辑》第35页,1987年出版。
②参见满大启《宋教仁在常德活动琐记》,桃源县政协编《宋教仁纪念专辑》第70页,1987年出版。
③参见赵道模《宋教仁轶事二则》,桃源县政协编《宋教仁纪念专辑》第77页,1987年版。
参考文献:
[1]宋教仁,著.刘泱泱,整理.宋教仁日记·文骏序[M].北京:中华书局,2014:348.
[2]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200.
[3]吴相湘.宋教仁传[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4]陈旭麓.宋教仁集: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4.
[5]李元灿,李育民.宋教仁传[M].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270.
[6]张继.张溥泉先生全集[M].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52:32.
[7]黄远庸.对于三大势力之警告[M]//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一.北京:商务印书局,1984:98.
(责任编辑:田皓)
On the“Fisherman Spirit”and Its Value
XIONG Y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 China)
Abstract:Song Jiaoren once used the pseudonym of“Fisherman”during the time of his revolution. His spirit deserving our study and respect is called“Fisherman Spirit”, which includes diligent and curious knowledge-pursuit, unyielding patriotism, democracy and support of rule of law, kindness and honesty.“Fishman Spirit”, which is based on Song’s self-discipline, family’s education and social context,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has a positiv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spirit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at present.
Key words:Song Jiaoren;“Fisherman Spirit”; historical valu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熊英,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渔父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13C639)。
收稿日期:2015-10-05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6)01-007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