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2016-03-15广西靖西市第五小学马春桂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茅店西江月押韵

广西靖西市第五小学 马春桂

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有文字的历史至少在3500年以上,而诗歌产生的历史还要远远超过文字的历史,可以说中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下面我谈谈我对古代诗歌看法。

一、语言的重复,双声叠韵,合乎规律地重复形成节奏

如《诗经》地回环重复,便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使人亲切,愉快。《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饮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诗歌的押韵

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让学生掌握好押韵,也是理解古典诗歌音乐美的重要的一步。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还是《关雎》之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洲”“逑”押韵,《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霜”“方”押韵。读来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三、诗歌语言的美还体现在它的形式美上

中国早期的古体诗其艺术要求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英姿见长,原指唐以前不讲平仄格律的诗歌,后来逐渐泛化位于近体诗相对的、不讲究格律的诗体,因其每句的字数,分为四言体、五言体、七言体、杂言体等。其中有一种以七言句为主的杂言体又被称为“七言歌体”。主要特点二:一是始终往往夹杂有虚词的散文句式,从而使诗句更显自如挥洒、不拘一格。比如李白《蜀道难》中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河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等,都有“之以”“而”这些虚词,不少句子具有散文倾向;而是始终常有“呜呼”“君不见”等语言标志。

四、诗歌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意境却让人让由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具体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它们的融合形成诗歌的意境。

所谓事象,即在诗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写物,而是直抒其事,或是借助前人的作品、典故,使艺术形象蕴藏其后,需要读者仔细体会玩味,展开想象来丰富、补充、完善作品的艺术形象,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沙》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渡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五、诗歌特征景物寄寓着思想感情

比如“流水”——我们都知道它是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的。它出现在诗词中,就是诗人表达的去而不返、无穷无尽的意味相绾洁,便成为一个特殊的语意符号,即意象。孔子在《论语》中观于川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将时间之流逝与东去不返之流水相比照,于是“流水”的形象中遂有了去而不返之意。“杨柳”——是最为直观能产生鲜明表象的事物,细细丝柳,给人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它用在诗歌里面一般是用来表述离别时的那种舍不得的感伤。像在《雨霖铃》时,“杨柳岸晓风残月”,扣住“杨柳”意象,就很容易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

六、诗歌文字暗含社会状况及个人情感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也不例外。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许多语言精炼而内涵极深的诗歌不会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用一定的篇幅去介绍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再者,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遥,含吐不露,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深刻反应李白对黑暗现实的蔑视和反抗,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所处的社会是“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境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很容易感受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仕途的厌恶及对农村热爱的思想感情。

七、诗歌情节典型性,能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比如辛弃疾《西江月》。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猜你喜欢

茅店西江月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西江月·农家早春
清风舞月
西江月·新秋写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流萤夜
《西江月·乡思》创作心得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
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