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音乐民歌的多元教学论
——岭南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2016-03-15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岭南民歌

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胡 丹

岭南音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岭南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民族历史的见证。

民族音乐的创作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而它们又以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专业技巧丰富着民歌的内容,提炼着民歌的形式,给民歌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

例如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广东音乐与粤剧一样,也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岭南文化奇葩。百多年来,广东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19世纪中晚期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期,出现何博众、严老烈等茂名作曲家、演奏家。著名作品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连环扣》《旱天雷》等。这些作品在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标志着这一曲种的形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东音乐飞速发展、广为传播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涌现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及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四大天王”,还有丘鹤俦、易剑泉、陈德钜、陈文达等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家。

面对我们现实的日常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岭南音乐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仍然是需要攻克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听民歌、唱民歌呢?因此,让学生学会鉴赏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应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所以,面对这个课题的教学初期,我试着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唱家乡的歌”为题进行民歌演唱交流活动

在准备阶段,向学生提出要求: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演唱形式不限,可个人唱也可自由组合,并能简要地向同学介绍所唱民歌,也可拿出录音录像给同学欣赏,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民歌带到课堂中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在交流中多数人都很开心、快乐,认真地商量设计、排练,体现了主动性,调动了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由于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广州人,很多同学们唱起了《落雨大》《落水天》《月光光》等民歌,这次交流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对每位演唱者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交流演唱会后很多人还写了短评,短小的文章十分感人。这种活动使学生唱民歌的兴趣大增,消除了“不好听”的感觉,在民歌教学中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二、“家长民歌演唱会”

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我采用“请进来”的学习方法。首先,在同学中进行了调查摸底,在班里动员邀请会唱民歌、粤曲的家长朋友、熟人到课堂上来,为同学们演唱。有的同学还动员自己的家长到课堂上来为大家演唱,我也还邀请了一位客家山歌手来到同学中,教客家话,唱客家山歌,同时也请了同行,即其他学校会唱民歌的老师,我也带头唱自己家乡的歌,教室内充满了民歌声,盛况空前,这使唱民歌活动推向了高潮。不仅在课堂,在学校的大型晚会中,我班的李佩霞同学,还请来她的妈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素华老师为全校师生献唱粤曲《荔枝颂》,这种全方位的感染力,让我感受到学生们改变了,当我再讲起广东民歌时,现场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民歌唱不起来的状况,同学们由“不想了解”变“有兴趣”,“不屑一顾”变“很钦佩”……

三、老歌新唱

为了让学生了解认识民歌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我还从学生熟悉和会唱的,当代十分流行的民族创作歌曲入手,让学生通过老歌新唱的方式发现了解这些好听的歌具有地方的民族风格,它与传统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民歌的风格是在民族、地域、历史、时代等因素下形成的独特的音乐美感特征,什么是风格?这是无法言语说明的,教师大可不必进行讲解。这需要鉴赏者多听,多唱才能感受到各自风格独特性和不同民歌风格上的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找出民歌旋律、节奏等音乐表现要素在表现风格中所产生的作用。民歌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表达流露,唱民歌就是唱情,当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之后,就应及时引导学生针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民歌中旋律中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表达这些情感,例如在鉴赏广东民歌《落水天》时,同学们都能感受体验到带伤感的情绪。学生不仅发现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只能说明是广东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分析音乐要素:运用 4/4拍子,只用6、1、2、3四个音,而且每个小节的节奏是一样的.这首民歌运用了最简洁的四个音、最明了的节奏,却这么完美地表达出了劳动人民的心情……教学中遵循了先感性后理性的原则,将情感体验放在了首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民歌教学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总之要让学生感悟到是一颗颗璀璨的艺术瑰宝,民族价值无限,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民歌也必须不断地创新发展,必须“继承—发展—创新”,明确认识到:要传承、要发展就必须创新,民歌必需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此外,我还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校级合唱团队当中,我想精彩的表演会更有效的唤起更多人对我们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抱着这份信念和坚持,我们还带着融入爵士元素的广东民歌《彩云追月》远赴澳洲悉尼歌剧院演出,当我们看到观众为我们的表演投来赞许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时,参与表演的同学从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当我们归国向同学们播放演唱会录像,并现场再一次演唱广东民歌《旱天雷》《彩云追月》,再一次唱响我们音乐厅时,看得出这大大的鼓舞了、振奋了观众的心。外国人都那么地喜欢唱中国民歌,我们是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唱呢?渐渐,同学们认识到了民歌是无国界的,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财富,同时也感悟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此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学音乐学科岭南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研究成果论文 荣获“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贰 等奖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岭南民歌
忆岭南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粤乐唱响上海滩(上)——从文化变迁视角论广东音乐驻沪成因(1867-1949)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