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意识的培养

2016-03-15新疆哈密市第五小学吴玲姿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圆锥内角长方形

新疆哈密市第五小学 吴玲姿

问题解决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甚至有人主张把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来衡量一个国家和个人数学水平的达成度。对于什么是“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有各自的看法。我们说的问题,常常是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由学生自己提出、求解并做出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智力提出挑战,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且解决它通常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学习。基于以上对解决问题目标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来对待。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几条途径

(一)从学生认知冲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1.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方法与新问题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正是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又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授《比例尺》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尺子任意量出两地之间的距离。老师很快说出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也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这么快能说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心理产生疑问,这时老师揭示这里面有一个计算的规律,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新知识,很快就能掌握并且像老师一样很快说出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去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会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教学受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2.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旧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老师要抓住这一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体,将长方形去掉一半成为直角三角形,再旋转得到圆锥体。这时候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求圆锥的体积?学生在这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刚才的演示,经过思考得出:只要知道圆锥与圆柱的关系,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老师又问:圆柱与圆锥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教师有意识设计这个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疑惑,进而进行猜想,验证,兴趣盎然地主动参与到探索中去。它们利用特定的实验学具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等底等高时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出圆锥体积公式。

(二)从学生经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例如《购物中的打折问题》一课,课件出示:西服八折出售。老师提出问题:根据你生活中看到的打折情况,说说打折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打八折的含义。接着再出示一组课件:A.帽子五折出售。B.手套八五折出售。C.羽绒服五折起。D.皮衣三至八折出售。提出问题:具体说说这些“折”是什么意思?通过创设购物的问题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自觉地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实际,较全面的、较深刻的理解了“打折”的含义。

二、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学生会思考

(一)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心把它转化求知欲。例如,《长方形面积》一课,通过让学生在长方形里摆1平方厘米的纸片,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老师给的纸片不够,问:“怎么办?”老师告诉学生纸片没有了,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经过思考,论证,操作,发现只摆一行一列就可以了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进行迁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想想怎样可以知道三角形内角和,学生说可以通过用量角器量得到,于是让学生先测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但因测量问题得不出准确答案,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可用别的方法准确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吗?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积极思考,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想象,通过折、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从而准确的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在应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1.问题的感知和理解

感知和理解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第一步。例如结合五年级较“复杂的平均数”知识设计了《购买门票》一课,问题情境是某公园门票价:成人50元/人,学生20元/人,团体: 6人以上,35元/人。冬冬一家去旅游(包括6大人、3小孩)如果你是冬冬,请考虑:A.有几种买票的方法。B.哪种方法使每人花费最少?学生面对问题,兴趣盎然的搜索有用的信息,并且和已有的购物知识、平均数等知识联系起来,向着问题解决的目标努力探索。

2.利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多种思路解决问题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并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有效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圆锥内角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三角形分割问题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