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研究

2016-03-15北京市昌平实验小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体验性经验儿童

北京市昌平实验小学 李 华

一、小学语文体验性教学研究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但部分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目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内容至高无上,教学关注的仅仅是科学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被遗忘,更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脱离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远离了情感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传统的小学课堂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过程,阻碍了思维和智力,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杜威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依托。《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交际作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而生活又需要丰富的情感做基础,只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欣赏、运用语言,才能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性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人们将语文教学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繁琐、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把丰厚、鲜活的生活资源隔离于书本和课堂之外。渐渐地,学生离活生生的世界越来越远,美丽的大自然和具体的生活情景从他们的视野里慢慢消失。这种缺乏生命体验的语文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严重阻碍孩子们的情感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语文应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在生活中,孩子们经过亲身经历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获得认识,形成内心情感,产生感悟、见解和智慧,积累成为丰富的精神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可以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创新。

四、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品味语文内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感受生活的过程。只有把孩子引向生活,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词是语音和词义的统一体,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小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以感性为基础,离不开对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只有让词语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感受词义。

内涵丰富的语句往往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积淀。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来揣摩语句,能使学生更真切地领会句意。

生活体验对领悟课文有制约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通处,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真切情感联系起来。

(二)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语言意趣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把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图画实物的再现,声音的渲染或学生的想象表演等方式模拟成生活场景,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学生必然感到亲切和贴近,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抽象的语言符号,也会由此走进学生的心灵。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联系生活经验有各种方法,展示自身的肢体活动语言是孩子理解、感受、表达词义最擅长的方法之一。

以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凝望,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教材描写的深远意境之中。

(三)深入生活实践,表达真情实感,在实践中体验

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还有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多滋多味的社会生活领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热爱生活,学生心中才会流淌一股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水,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创新思维流出心田,流向课堂,付诸笔端。

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许多名句名篇和生动有趣的课文就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课文中那些新颖的比喻句,生动的拟人句,无不来自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锐发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感悟书本语言,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亲自拥抱大自然,用心体验大自然。

此外,让学生投入生活中的世界,体味社会人生,也有效地增进了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总之,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舍弃丰富的生活资源,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师应该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发现、表达能力。此外,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文本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体验性的课堂必须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文本去。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使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体验性经验儿童
从观察生活到更好地生活——小学语文体验性作业生活化设计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体验性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文化性比喻认知的非体验性*——以时空异置为切入点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