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语文本色 体味课堂本真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16-03-15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彭集街道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8期
关键词:母爱课文母亲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彭集街道中学 李 博 李 杰

一、教学设计理念

母爱是人见最伟大的情感之一,自我们呱呱坠地起,就与母亲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关系。《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的作品,被收录于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中。本篇课文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而且文章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情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渗透,激发中学生对伟大母爱的理解,并让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受到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教育。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不仅担负着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必须在教学中实现精神文明和素质教育的渗透。笔者在这节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力求在让同学们掌握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字、词、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跟随教师的思路回归伟大的母爱。通过帮助学生建立与作者灵魂上的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母亲的深切情感,在用心感受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当代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在《我的母亲》这一课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这种回归语文本色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健全初中生的思想,扶正中学生的行为,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中学生素质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我的母亲》这篇课文通篇语言简洁流畅,没有花哨的文字和比喻,举重若轻的向人们彰显着母爱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情感。因而本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放到字、词、句的教学上,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读懂文中“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读懂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情感。只有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课文,回归语文的情感本真,才能激发学生母爱情感,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和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正因如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情感”二字,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会遇事换位思考,关心家人和朋友,并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实现精神文明教育的渗透。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母爱是多么美好的两个字,为了让同学迅速进入课文的情感状态,我给同学们播放《一公斤母爱》的动画短片,短片以一公斤母爱为主题,并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成功的将学生带入了特殊的情感状态。在4分多钟的动画短片播放完毕后,甚至有几名女同学被短片中深沉的情感打动,流下了眼泪。短片播放完后,同学们沉浸在对母爱的感动中。成功创设教学情景后,我在黑板上写下《我的母亲》题目和作者,并给同学布置文章朗读任务,同时在黑板上给出问题:

A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

B 谈一谈本文作者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2.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包含深情的朗读完成后,我向学生提问第一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由于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已经进入课文情景,因此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比较准确,我给予回答的同学以鼓励,并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也就是说,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母亲教孩子重德垂范,并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儿子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听过我的总结后,都不约而同的点头,对我的总结给与认同。我接着说:“相信你们的家长和课文中的母亲是一样的心理,都希望你们能够成材,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采取什么方式教育你的?”通过问题我将文章与同学们的生活实践建立联系,同学们在这一环节回答很踊跃,但有很多同学表示不赞同母亲逼迫自己学习的观点。我并没有对持这类观点的同学以否定,而是进入了第二个问题的讨论阶段。“无论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但目的都是希望我们好。文章中的母亲文化水平低,其教育方法在当时也使作者不了解,但长大后作者却发觉那就是母爱,那么谁能回答第二个思考题,谈一谈本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什么情感?”这个思考问题比较难把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待同学们的意见得到统一后,我仍然予以总结,并渗透精神文明教育:“母爱的方式不同,但母爱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母亲虽然教育严厉,但却帮助作者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思想品德,你们的妈妈,无论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目的也是一样的。当你们长大以后,就会知道母亲教育的意义,并怀念儿时的时光。”下面的同学纷纷陷入深思,很多认为父母过于严厉的同学也露出恍然有得的深情。我知道,我在完成课文教学的同时,通过课文联系生活实践,实现了精神文明教育渗透的目的。

3.深入解读,合作探究

完成教育任务之后,课堂进入合作探究环节。我首先要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 从文中发现作者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B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

C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D 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在课文朗读后,进入深度讨论环节,我作为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分组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我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并有针对性的给同学以引导和指导,直至最终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在讨论中把握正确的观点,并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讨论之后,我邀请同学代表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现象解答,并对同学的回答给与肯定的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更深入的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并对作者的作文组织方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

4.教学巩固和拓展

深度探究环节完成后,我带领同学们重新品读课文,并告诉学生: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最后,给同学布置了课后任务:结合具体的事例,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学生在课下出色的完成了课后任务,甚至有几名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在本节课学习后,了解了家长的苦心,端正了学习态度,实现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猜你喜欢

母爱课文母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背课文
给母亲的信
特殊的母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