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也应得意忘象
2016-03-15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九中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九中 刘 佳
一、基础知识教育中的“得意忘象”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了解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而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字词只是表面层次。我们疏通了字词并不一定能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含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思想的整体把握来反观字词。“字词教学”把对字词的讲解作为终极目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对文章整体思想的把握。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造成了人文底蕴的大量流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语文知识讲得细之又细,把“八大块”教学奉为圭臬,加之考试又以基础知识的考核为重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语文知识,从而在审美能力上形成了“瓶颈”。须知,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掌握知识,而是要习得语言能力。
我们在讲授语文课时,要得文章之“意”,当然离不开“言”和“象”,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目标在“意”,借助“言”和“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而不是停留在“言”和“象”的层次上。“字词诚可贵,意境价更高。”当语文学科被定位为“基础工具”时,更注重的是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作用。这就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语文学科不重要,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偏科思想,对语文课的学习形成一道心理屏障。
“基础工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读和写两个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就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认为,语文教学关心的是不仅要教会他(学生)能说出语法正确的一串话语,而且也要教会他能有效地使用语言与人交际,并且起某种社会作用。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际,而在交际过程中,听、说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交际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们一贯的教育重心都放在读和写上,使得学生迷失了语言学习的方向,这大概也是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出现“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原因之所在吧。
从表面上看,把语文学科定性为“基础工具”似乎也是“得意忘象”的表现。其“意”即目的在于对后继学习的基础作用,其“象”即工具则是语文学科的学习。然而,如上文所述,听、说、读、写这四大要素在语言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把这四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才有可能谈得上得“意”,“意”犹未得,怎可忘“象”?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定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学科被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界定一语道破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把交际提到重要位置,强调对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摈弃“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通过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种潜在的能力,使学生以后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知识点。我们“意”在交际,而非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当我们能把基础知识自然地运用到交际活动中时,我们会感到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靠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语文基础知识教育中,我们要始终以交际为主导方向,引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能力培养中的“得意忘象”
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构成,而这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个人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遵循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听、说、读、写宜并重,练习作文,诵习课文,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听、说两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组织小组讨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考积极性。读的能力培养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安排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一些“文质彬彬”的优秀作品还可以让学生背诵,指导他们进行涵泳体味,课外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内外阅读的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写是调动各种积累的过程,是厚积薄发的书面形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素材,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克服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为交际活动打下基础的工具和手段,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灵活运用,使各种能力自然而然地在交际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去刻意表现。得“意”的过程离不开“象”的积累,在得“意”之后,“象”内化为一种本能的反应,而且变得更加灵活,不拘泥于一事一物。我们之所以要“忘”掉单一的“象”,是因为我们要把单一的“象”通过自己的思考深加工为灵活多变的“意”中之“象”。
三、思想教育中的“得意忘象”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我们在给学生讲授这些思想性很强的作品时,最好不要就事论事,也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就去做出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先辈在战争年代流血牺牲,我们在和平年代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都一样是光荣的。虽然贡献有大小,但只要是真心诚意地去贡献自己的力量,祖国母亲一样会感到欣慰。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前人的事迹中得到真“意”,具体怎么去为人民服务,还是要“得意忘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把握。继承前人为人民服务的精髓,而不局限于特定的方式。
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还是应当“得意忘象”。我们不要把思想教育搞成简单的说教,大建空中楼阁,而要教会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要持之以恒,自己的人格魅力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宣传好人好事时,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别人做什么,而应让学生明白别人为什么那样做。做好事可以有许多途径,只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好事,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证实自己的价值,而不必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式。课文中描写的先进事迹是具体的,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其中的共性找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