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2016-03-15赵红牛小兵
赵红,牛小兵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航海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赵红,牛小兵
(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026)
摘要:分析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并以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对航海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航海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通常体现在:懂得国际惯例与规则,掌握行业规范及要求,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及与异域文化相融并沟通的能力。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从而建立符合相关专业及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点在国际化特色鲜明的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以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为例。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了每一艘主推进装置在750kW及以上的船舶必须有一名持有适任证书的电子电气员(ETO,electro-technical officer)的强制性最低要求。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就是根据新形势的需要针对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而开设的,目前居于世界航运运输总吨位第5位的我国航运船舶中有一半以上在境外登记注册或悬挂方便旗,拥有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中占有优势的保证,培养适应航运业ETO岗位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鉴于航运业的特殊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等国际素质的ETO岗位创新型人才是真正具有国际航运竞争力的人才。本文在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措施,以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为例,对航海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国内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来的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北美、西欧、澳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率先开展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与实践,他们不同程度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要求受教育者在具备高科技能力的同时,能面向世界,注意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高度应变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科技、专业人才已成为这些国家教育者的共识。
美国是一个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在教育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等方面投入最多,同时也获利最多。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关于国际教育条款中特别强调:“所有学生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学习各国有关制度、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之间的交叉联系”等,他们要求必须将全球的观念渗透到所有的课程领域及课外活动中,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开放性、国际性的氛围。注重能力培养是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最显著的特点,尤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科技及经济发展的能力。以哈佛大学为例,其改革措施之一是推进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与国际化,该校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历史分析、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5门核心课程,使学生了解、熟悉一些知识的主要方面,并使其知道怎样获得和运用知识。
日本也较早地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早在1987年日本就提出本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广泛的国际视野和全人类视野上处理事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同异国文化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国际礼仪知识与修养,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对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做出有说服力的介绍的能力。
为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德国积极参与欧盟国家共同制动的伊拉斯谟计划、苏格拉底计划等,鼓励学生到欧盟成员国从事研究和深造活动。
法国为了打破美国、英国对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垄断,不断加强与欧盟国家以及法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法国还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加大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亚洲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以此促进国际人才的培养[1]。
总之,西方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致力于未来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加强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并且已经从中获得巨大的收获。
国内许多高校亦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并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更加激励了国内高校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研究。首先,国内已经形成了多种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如“引进课程培养模式”“双学位培养模式”“学分互认学生国际交流3+1或2+2模式”等。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进行英语或双语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引进国外教学经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并加强学生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科学研究、创业训练等能力培养环节,密切校内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的联系等。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化课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这些国际化课程分别由来自英国洛桑研究所、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多伦多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国外学者授课,使学生和本校教师均受益;通过举办学术夏令营等营造学术气氛;该校的工业工程系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引进国外经典课程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与英国华威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学生的国际联合培养、文凭互认,建立国际交流实践平台等国际化培养方式。
三、航海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4],包括专业结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校园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构建应该是以国家需求、专业需求为导向,根据高校各自的现有条件,多层次、多方面、逐步地开展。以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类专业——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为研究对象,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国际航运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对ETO国际化人才的具体要求去设置或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让课程综合化,并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同航运企业以及国际人才市场的联系,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及ETO认证的国际化。例如以“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船舶电站”等专业(基础)课程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按照STCW公约标准(电子电气员最低标准)及IMO Model Course(示范课程)等整合课程体系,并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及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标准,力争将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打造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航运机构认可的品牌专业。研究、探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令其具有“重基础,重实践创新,重国际交流应用”的特点。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优秀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根据航运特色及航运企业要求,加强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建设,并对专业课程整体优化,在原有的课程中增加国际性内容,使课程更加国际化。
2.改变教育理念,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出发点去审视、改革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以及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等诸多方面探索灵活多样的国际化的教学模式,鉴于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与该学科知识相关的基本专业外语,而且双语教学方式尤为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提高其国际交流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可以作为航海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以开展双语教学为主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以及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等诸多方面探索灵活多样的国际化教学模式。此外,开设“国际交往礼仪”“国外文学艺术鉴赏”“世界文明史”“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国际性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了解世界、开拓国际化视野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文化背景知识,增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究探索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
首先从“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入手,研究探索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虑分层次地在不同英语能力的学生中使用双(英)语教学,并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英文版教学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国外学者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国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并完善其专业知识体系,开阔专业的国际视野。另外,注重习题与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双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将课堂知识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研究能力。教学内容上以专业知识为主线,同时融合国外教育、文化及工程应用等背景,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技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国际化综合素质。另外,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如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虚拟课堂教学等,将船舶电子电气专业学历教育的综合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适当选用国外同领域的优秀原版教材,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目前国家最先进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成果。同时,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并令其分享国外优秀课程教育资源,为学生引进国外名校实施的网络公开课视频,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电与磁”等课程,从而达到与出国留学相似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国际化的要求。
4.多层次课程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广泛参阅资料,充分分析并借鉴美、英、德等国家的大学课程考核制度与方式,同时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多层次、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进步。同时,课程考核体系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得以发挥。因此,多元化、过程化、多层次是课程考核体系的主要特点。
根据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适当减少期末终结性考试在课程总考核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比重。以“电机学”课程为例,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50%,学习过程考核占35%,实践考核占15%,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口试考核、分组讨论、论述与答辩及完成论文等6项内容。
四、结语
鉴于航运业的特殊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等国际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真正具有国际航运竞争力的人才。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子电气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航海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肯定,从课程结束后学生网上评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对该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均给予积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8-22.
[2]任聪静,张红,陈丰秋,等.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6):4-8.
[3]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36.
[4]李丹丹.新时期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析——兼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12(12上):63-66.
[5]江新兴,王欣欣.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0(9):61-63.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者简介:赵红(1967-),女,教授,主要从事电力传动及电力系统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U6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724(2016)02-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