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热河抗战中的张学良与东北抗日义勇军

2016-03-15

关东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热河盛京义勇军

季 静

论热河抗战中的张学良与东北抗日义勇军

季 静

东北沦陷后,张学良一直忍辱负重,在日本进犯热河时,他决心“武力抵抗”。为收复失地,张学良发表抗日通电,成立热河抗日总司令部,购买先进武器,制定详细作战计划,组织以东北军为主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顽强抗战。虽然热河抗战失败,但这次抗战却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首次亲自指挥的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表明了张学良的抗战决心,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热河抗战;张学良;东北抗日义勇军

热河省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京津地区的屏障、华北地区的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31年12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武力占领热河的计划。1932年2月,日本关东军策动内蒙古自治军进犯热河,未能得逞。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任命汤玉麟为省长,热河省被列入伪满洲国版图。然而,日本关东军认为“汤玉麟态度暧昧,致日军肃清热河耗去相当时日。最近,汤之态度全无诚意,默视张学良正规军进抵热河,致中日间营积之险恶空气”,热河便成为“满洲国治安上最后赘癌”。*《日军对热问题不惜断然处置》,《盛京时报》1933年1月8日,第二版。为此,日本以“日满认定书”为依据,打着维持热河省治安的幌子,直接披挂上阵发动武装占领热河的战争。

一、张学良之热河备战

东北三省沦陷后,张学良“忍辱已深,含愤已久”*《张学良通电》,《国闻周报》1933年1月18日,第十卷,第八期。,企图通过热河抗战挽回失地,“言明此后仍持续武力抵抗”,*《张学良豪语言明仍武力抵抗》,《盛京时报》1933年1月10日,第一版。因此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1933年1月8日,张学良在北平召开中外新闻发布会指出,榆关战役失败说明:“委曲求全既无效、全世界尽力和平亦无效,唯有以吾人之精神和血保护我祖国,维持正义。”*邢安臣、赵锡滨:《张学良将军大事记》,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辽宁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8页。1月18日,张学良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发表全国通电,称“热河之战起,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图。”*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635页。1月下旬,为商定处理热河问题的对策,张学良亲赴南京秘密拜会蒋介石。*邓一民:《热河事变与长城抗战》,东北沦陷十四年总编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1931—1945年》(第一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0页。

1933年2月3日,张学良在答记者问时,进一步明确了坚决抗日的态度。2月16日,在东北热河后援协会上,张学良高度赞扬了北平爱国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表示尽全力支持此会。2月17日,张学良陪同宋子文视察热河,鼓舞官兵士气。2月28日,张学良等27名将领在承德发表抗日通电。*邢安臣、赵锡滨:《张学良将军大事记》,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辽宁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第308页。

张学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在东三省退下来的抗日义勇军撤向热河省,并将关内的军队调入热河省。1932年12月中旬,张学良致电在莫斯科的苏炳文,促其速回国,以便集合其旧部,进入热河省从事抗日活动。*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上),第627页。马占山“之残党冯占海、苏炳文、张殿九、樸炳栅、李海青之残部如潮之势,投入抗日救国会首领黄显声、朱庆澜二人之麾下,现在为数已约达十万”;这些被日军称为残党或残部的军队,或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或是张学良家乡的军队,都与张学良有着深厚的感情。张学良的直系精锐部队“利用密云、古北口、喜峰口、乾沟镇之热河省境道路侵入;”“张学良之正规军,五日又复约有二万,由省境长驱而入”。*《日军对热问题不惜断然处置》,《盛京时报》1933年1月8日,第二版。同时,“驻在长城以内的东北军开始进入热河布防。”*黄绍竑:《长城抗战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内部印行,1961年,第3页。1933年1月21日,张学良命东北军骑兵第六旅进入承德待命。22日,应热河省汤玉麟的请求,张学良派遣北苑(东北军)炮兵旅向热河进发。*《张学良派炮兵两旅出动热河》,《盛京时报》1933年1月22日,第四版。张学良将东三省退下来的军队有秩序的布防在热河和派遣军队驻防热河,为热河抗战储备了兵力。

成立热河抗日总司令部,下辖两个集团军分别由张学良和张作相任集团军总司令,每个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团。对在热河省、正在向热河省集结的东北军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进行整编,“义勇军隶属于第六军团长张作相之指挥下”。*《张学良统制之抗日军容》,《盛京时报》1933年2月20日,第二版。

划分战区,制定作战计划。将东三省和热河地区划为五个战区,第一区岫岩至奉天,任命何柱国为前敌总指挥;第二区绥中兴城至沟帮子,派万福麟、于学忠指挥;第三区阜新大屯至奉天,由商震的总预备队负责;第四区法库通辽辽源至四平街;第五区洮南四平街奉天至抚顺。根据五战区的划分,将军队分布于战区内。第一线令第十九旅第十六旅及义勇军,进入朝阳寺。第二线令热河军布防在凌源平泉地区,任汤玉麟为热河军副司令。第三线以承德及古北口之第十七旅与孙殿英等为热河军总预备队。*《张学良计划对日军作战》,《盛京时报》1933年1月10日,第一版。与此同时,张学良令集结于热河东北省境的六千义勇军,“伺机破坏四洮、郑通、打通各线铁道,即鲁北之义勇军第四团(团长刘杜堂)进入洮南、四洮线,开鲁之邓文及义勇军进入通辽郑通线,阜新第九团团长刘振东进入昌武地区破坏铁道”。*《义勇军分段负责炸路日军乃决计出击》,《盛京时报》1933年1月13日,第二版。

除此之外,张学良不仅亲自接见抗日义勇军的领导人,鼓励义勇军抗日,还向义勇军提供武器与衣物。从1932年10月开始,张学良通过救国会拨发大批军械物资送给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研究》(第二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94页。1932年11月19日,李纯华(辽南义勇军副总指挥)作为张学良特派员,从海上向义勇军输送军需品如下:山炮4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4架、轻机枪4架、炮弹2千个、手榴弹5千个、小枪子弹30万粒、无线电1台、被服制帽(于上海服装厂制作)二三千件及其他。*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剿匪卷全宗》14目录-2案-卷88。11月20日,张学良召集华北在平将领会议,协商华北军队改编与移防、救助东北义勇军,整理热河等问题。11月下旬,张学良积极设法用枪械子弹及经费等援助东北义勇军。*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上),第626页。

1932年12月11日,高鹏等人将战略物资——迫击炮2门、炸弹50箱、重机关枪4挺、马鞍10件、子弹2万粒、迫击炮弹500发、手榴弹1000个、棉大衣、成衣1000件、丝棉被心850件、毛毯100条等,送到热河。据东北民众救国军第六十六路军第一旅第一团步兵少校史明伦讲述,大刀会匪、邓铁梅(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军交战时,张学良给邓“供给以衣服弹药”。*《平张接济兵匪事实陆续显露》,《盛京时报》1933年1月19日,第四版。

1933年2月,在热河省内的全部义勇军归北平军事分会指挥,且受领兵器弹药及衣服,所有一切均由北平军事分会担负。*《热河义勇军受领兵器》,《盛京时报》1933年2月8日,第二版。12月16日,张学良致电在日内瓦的顾维钧,请求苏联当局用武器弹药接济东北义勇军。张学良颁布作战奖励政策,鼓励东北抗日义勇军奋勇杀敌。“夺获小枪一枝者,赏洋二十元;夺获机关枪一架者,赏洋二百元;夺获大炮一门者,赏洋四百元;夺获多数军器者,应照数与以相当之赏金”。*《张学良对于义勇军发出奖励布告》,《盛京时报》1933年1月13日,第二版。

购买国外先进武器,做战争准备。据《盛京时报》报道,张学良与德国商人订购之大小枪炮弹五十万发,由德船阿尔哈号,于5日运送到北平,又军用飞机四架,由利物浦搭载英汽船沙哈郎号于12月3日运至天津。*《张学良充实军备由英德购枪炮弹飞机》,《盛京时报》1933年1月11日,第一版。张学良购买武器的主要方式,以西洋人名义立契约,在上海天津保管输送,由某国供给多数之飞行机汽车,并由他之某国,购来火炮机关枪弹药及其他之化学兵器等。*《平张购军器仍极力扩充战备》,《盛京时报》1933年2月15日,第一版。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之热河集结

1932年底至1933年初,为了避开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的正面进攻,保存实力,东北抗日义勇军分步有序转移进入尚未被日军占领的热河省。进入热河地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部队,仍高举抗日旗帜,顽强作战。在热河抗战爆发前,退入热河地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部队主要有:

属辽南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张海天部:1932年2月,当张海天部大战后休整之际,张海天突然身患重病,不能继续带兵,将队伍交给他的儿子张秉林(绰号小北风)。张秉林率部配合热河守军在赤峰、丰镇以及长城古北口一带英勇阻击敌人。*王希亮:《威震敌胆的老北风——张海天》,谭译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7-58页。

属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郑桂林部:1932年5月,郑桂林率领第四十八路义勇军在兴城、绥中一带阻击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并缴获枪支、弹药、军服等物资。1933年初,郑桂林率2万人陆续转入热河地区。

属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李纯华部:1932年12月,协同邓铁梅的民众自卫军在关门山与伪满洲国军交战。后因武装弹药接济不上,于1933年2月,李纯华带领3千骑兵转入热河,继续抗日,并编入张学良第二军团。*《邓李两匪尚留凤县老北风李纯华遁入热河省内》,《盛京时报》1933年2月1日,第三版。

属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唐聚伍部:1932年10月,唐聚伍部遭到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夹击,且内部出现叛徒的情况下,自己化装入关赴北平,*张泓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辽宁卷》(下),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711页。将剩余3千余军队交郭景珊化整为零退入热河,*张泓主编:《东北抗日义勇军·辽宁卷》(下),第716页。后军队编入张学良第三军团。

辽北蒙边骑兵(辽北义勇军):1931年10月,辽北蒙边宣抚专员高文彬在通辽团结蒙汉人民组成辽北义勇军,包善一、韩色旺分任正副司令。1932年2月,辽北义勇军与日本关东军十六旅团和伪满洲国军6千余人在彰武、法库、昌图等地发生激战,义勇军奋力抗击,后约2.5万人经开鲁转入热河,部分被编入张学良第七军团。热河沦陷后,余部转入张家口附近继续抗日。*元仁山:《东北义勇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属吉林省抗日义勇军的冯占海部:1932年,冯占海部攻打吉长铁路时,因伪满洲国军防守严密,被迫向热河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多次与伪满洲国军交战,部队受损严重。1933年1月,约2万人到达开鲁,被编入张学良第四军团继续抗日,后改为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军。

属东北民众救国军的苏炳文部:1932年12月,苏炳文率骑兵约2万人,由张玉庭带领经过蒙古草原进入热河地区,参加抗日同盟军。*元仁山:《东北义勇军》,第46页。

属民众自卫军的李海青部:1932年12月,李海青与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激战后,率8千人退到热河。

属黑龙江抗日军的邓文部:1933年1月,邓文带领部队6千人,退入开鲁县,参加抗日同盟军继续抗日。日本关东军进攻热河,邓文率部抵抗,因开鲁守将崔兴武叛国投敌,开鲁失守,邓文与苏炳文余部唐忠信旅一同撤到察哈尔境内。*谭译:《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其他的在热东和蒙边进行分散的斗争,大部分参与了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

截止热河战争爆发之前,集结于热河省的军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北洋军阀时期就驻守在热河地区的汤玉麟的军队,大约2万人;一部分是张学良由关内调到热河地区的正规军约3.3万人;另外一部分是从东三省撤退下来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关于在热河抗战爆发之前,热河地区到底有多少抗日义勇军,目前没有确切的数字。除前述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外,还有自卫军1万、沈克军8千、刘震东军5千、冯庸军3千、何清明部3千人、檀自新5千人、解国臣1千人、李芳亭2千人以及其他杂军1.3万。*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因此,综合各种资料,在热河地区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约为15.5万(前述10.5万+5万)。其中,《盛京时报》中《张叙五自任总指挥誓师征热为期在迩所向敌军共十万余人》*《张叙五自任总指挥誓师征热为期在迩所向敌军共十万余人》,《盛京时报》1933年1月18日,第四版。《热境兵匪顿汹涌为数已达十万》*《热境兵匪顿汹涌为数已达十万》,《盛京时报》1933年1月8日,第二版。的报道,印证了关于前述10.5万的说法。另外的5万人,本文认为其存在是完全有可能。原因一,鉴于东北抗日义勇军本身的特点——成分复杂、数量众多、民间组织活跃等,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下,为了图生存,进入热河地区非常有可能。原因二,很多民间组织,比如红枪会等政府不承认,所以没有数字统计,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分析各个部队的人数,比较得出最有可能在热河集结的中国军队约为20.8万。

三、东北抗日义勇军之热河抗战

热河抗战之前,热河地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义勇军主要有李海山、刘震玉部。

1931年10月,巴布扎布之子甘珠尔扎布和正珠尔扎布等人投靠日本关东军,组织成立蒙古独立军攻打通辽。张学良得知后立即邀请原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卓里克图亲王府统领李海山(蒙古族)和旗巡防骑兵统领刘震玉(蒙古族)前往北平,共同商讨在哲里木盟各地蒙汉人民打击以日本关东军为靠山的蒙古独立军的问题。张学良任命李海山、刘震玉为辽北蒙边骑兵第一路军司令、第二路军司令,归原东北军事委员会辽北蒙边宣抚专员行署指挥。

李海山、刘震玉从北平返回哲里木盟后,立即率本部军队招募壮丁,正式成立抗日组织。10月下旬,李海山、刘震玉率部在通辽以北阻击蒙古独立军向通辽进攻,激战4昼夜,迫使蒙古独立军退回舍伯图。后,李、刘率部队分东西两路向舍伯图进攻,经过激战夺回舍伯图。11月初,日本关东军羽山支队在飞机、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大举围攻通辽。由于力量差距悬殊,李海山、刘震玉部被迫经余粮堡退往开鲁,日军占领了内蒙古东部地区重镇通辽县城。

1932年2月,李海山和刘震玉部联合驻开鲁的东北军骑兵第九旅发动反攻,相继收复余粮堡、莫力庙、曹家营子、舍伯图等地。战斗中击毙日本关东军派到内蒙自治军担任顾问的松井清助,并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因此,李海山等得到张学良的嘉奖。

1933年1月10日,东北抗日义勇军郑桂林部在喜峰口、乾沟镇与日本关东军锦州空军部队发生激战。*《日军飞机空中炸击 热军谋攻日军侧面》,《盛京时报》1933年1月10日,第一版。集中于热河的各地抗日义勇军,在总指挥朱庆澜的领导下,将司令部迁到赤峰,并派“冯占海、宫永海、朴炳珊、邓文、邓铁梅、王全一、老北风、及殿蘧三江好等残匪,出动开鲁、绥东、阜新、大屯、朝阳、建平、凌源、平泉等处”,*《学良鬼魅之源泉热河亟待处置》,《盛京时报》1933年1月12日,第二版。由后援会及华侨等接济其饷械。1933年1月26日,暂居花户庄的郑桂林,每晚在九门口袭击日军,而被驻守在当地的日本守备队反击,天明时皆逃走无踪。被日军捕掳之兵(郑桂林部下)语:“北平张学良对郑桂林之严命,由旧正月二十六一星期内夺回九门口”。失败数回亦不气馁,于2月3日率部下2010余名,移动于九门口东北地区,准备做最后的攻击。*《郑桂林军仍窥九门》,《盛京时报》1933年2月6日,第二版。

李纯华率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之骑兵队参加建平、赤峰各地的战斗,王子丰副司令负伤,与孙殿英部合流西退,后被国民党收编。

1933年1月15日,义勇军及大刀会红枪会(邓文7000、檀自新5000、李海青5000、解国臣2000、崔兴武7000、李芳亭2000、刘震东5000及大刀会红枪会等之杂色军1000*《义勇军据开鲁频伺通辽》,《盛京时报》1933年1月15日,第二版。)等,攻打通辽,与日本关东军田中口飞行队相遇,义勇军还击,义勇军首领李海青在战斗中阵亡。*《义勇军策源地开鲁遭爆击李海青殆被炸死》,《盛京时报》,1933年2月17日,第六版。

1932年旧历腊月二十日,唐聚五部东边道抗日。唐聚五打扮成农民的模样,带一名护卫兵,由沈海线南口前站乘车,通过奉天赴大连,由海路到北平。而北平以唐聚五为新英雄,特任命唐聚五为义勇军第三军总指挥,为与东边道一带残留旧部联络,特令前民众自卫军宣传员刘秀忱及义勇军第十路秘书葛聚生二名潜入清河县从事联络。而唐聚五之部下亦密派匪贼(士兵)扰乱东边道一带,且东边道宽河县民众相传唐聚五率兵二万返回东边道。*《唐聚五在东边死灰复燃》,《盛京时报》1933年2月2日,第四版。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向朝阳、凌源、建平等地发动进攻,郭景珊部在朝阳一带抗敌。

1933年2月21日,日本关东军与满洲国军联合进犯热河,总兵力为五个师团、两个旅团,在飞机、坦克、装甲车等的掩护下分三路犯热:第一路预定由通辽直取开鲁,以洮辽军全部五个支队,及两个旅团之骑兵担任进攻部队;第二路,由锦州直取朝阳,以第六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并守备队四千余,共18000人担任进攻主力军;第三路由绥中直取凌源,以一个师团担任攻击。集结于热河省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积极参加了热河省的抗日斗争。

1933年2月22日晨,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分左右两翼及中路包围,并向我南岭阵地猛攻,其中,中路为敌军将领西义一,率装甲车三辆、坦克车十余辆、野炮两门、联队步兵千人;左翼由铃木率步兵两联队、迫击炮野炮各一联队及程国瑞部,由留龙台进攻我三宝营子二官营;右翼由第八师步骑军混合队,由金教寺前进,炮火猛烈并敌机八架协助轰炸。*《东北各路义勇军抗日战讯》,《军事汇刊》1933年第4期。董福亭旅亦亲率所部散布各要地,拼命以机枪手溜弹还击,双方激战数日,敌军屡次冲锋,被我军击毙约二千余人,现董旅以敌军左翼猛攻我三宝营子二官营等处后方,谋断我朝阳南岭间联络,故已将所部集合朝阳正面新阵地,固守待援。经建平、赤峰街道前进中之松田部队,四日午后四时,占领黑水东北地区之阵地,发现顽强抵抗主力二千之敌,当即施以攻击,一时枪林弹雨,交战激烈,经战一时半后敌被击退,日军向西方急进,午后八时,占领黑水,此次战斗双方之损失,敌之遗弃死体约50,其他负伤者多数,日本之损害,只有受轻伤者一名,虏获品有迫击炮弹百余发,此日因风雪激烈,且道路不良,故松田部队继续行军非常困难。午后八时,在黑水扎营,五日晨自同地出发,续行北进,松田部队当面之敌为董福亭之主力,该部队有炮兵二团、骑兵一团、迫击炮十二门,兵力二千,系相当有力之部队。25日,因受朝阳附近日军攻击,退却向赤峰。*《茂木部队攻克赤峰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3月4日,第四版。

2月23日,日军茂木骑兵第四旅团由通辽出发进攻开鲁。24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开鲁,沿辽河流域长趋直下。25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阳,随后向叶柏寿、凌源一线推进。赤峰地区守军节节败退,防线全部动摇。26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下洼;27日,占领马家店;28日,占领小哈拉道口;3月1日,日本侵略者进抵赤峰东郊。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左翼、中路侵略热河的军队分别逼迫天山、赤峰。3月1日至4日,天山、林东、林西、乌丹相继失守,热河全省沦陷。“有十五六万庞大之兵力,竟于短时间被日军击破”。*《言其数固十有六万言其质则乌合之众》,《盛京时报》1933年3月7日,第二版。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热河之战,在国民党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下,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没有后援、装备差、子弹缺乏、天寒义军多无冬衣*《义军难众甘衣单》,《蒙藏旬刊》1932年第31期。、无军事素养、仅有一腔热血,加上东北抗日义勇军本身的缺点,因此热河抗战必然失败。

热河抗战虽然失败,但却表明了张学良临危悔过、决心抗战的态度。广大东北义勇军在张学良的组织和指挥下,浴血奋战,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们的抗战斗志,可歌可泣。

2014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盛京时报》关于内蒙古近代史料索引”(2014B0

93);2015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东蒙古垦务资料调查整理与研究”(15XJC770003)的课题成果。

季静(1980-),女,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赤峰 024000)

猜你喜欢

热河盛京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盛京往事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