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研讨课开设理念探析

2016-03-15刘璐董淼

航海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术性研讨新生

刘璐,董淼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高校新生研讨课开设理念探析

刘璐,董淼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定位、新生研讨课与专业的关系、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法、新生研讨课授课对象及新生研讨课的完善与反馈机制几个维度,对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理念进行阐述。

新生研讨课;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开设理念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在大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收获立身社会的专业知识,更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大学与中学时代的教学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如何使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成为高等教育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师通过课程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将专业知识、学术品格和人生态度传授给学生。新生研讨课正是通过大学课程的设置来解决大一新生无法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的一种重要措施。

新生研讨课起源于美国大学,目前,67%的美国大学向学生提供新生研讨类课程。广义的新生研讨课包括两种模式,一种称为适应性转换,即新生入学教育(freshmen orientation),旨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它既包括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活动,更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大学学习的多种生存技能,比如说如何记笔记、如何应对考试、如何进行时间和金钱管理等;另一种称为学术性转换,它一般是针对特定专业的,要求学生学习和研究特定的学术类问题,它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术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开先河,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我国本科生教学。此后,许多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综观国内,对新生研讨课的理论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力图从新生研讨课的定位、新生研讨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生研讨课授课对象等几个维度上进行探讨。

一、新生研讨课的定位

一门课程的定位决定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甚至是实际效果,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在大学中究竟该如何定位新生研讨课,或者说,学校想通过新生研讨课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或技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前文提到,新生研讨课有两种形式,一为适应性转换,一为学术性转换。那么新生研讨课的定位究竟该是适应性转换还是学术性转换,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一般的新生入学教育,也不同于一门学术性课程,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是一种混合型的研讨课。课程与新生教育有效衔接,不应该简单重复新生入学教育中已经完成的内容,课程的主题设置应该更具有学术性,更多地偏向于解决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术性、学习性适应问题,突出研讨课设置的意义。新生研讨课应该承担的职能包括:在观念上,让大一新生对大学、大学精神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方法上,让大一新生对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专业上,让大一新生了解特定专业的发展渊源,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特定学科的兴趣,开启学生深入探索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的愿望;在学术上,让学生了解和尝试基本的学术研究方法,通过与专业课资深教师的研习,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大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欲”,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引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欲望和兴趣,是新生研讨课的定位所在。

二、新生研讨课与专业的关系

新生研讨课与各专业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哪些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即新生研讨课在内容上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是新生研讨课是否允许全校所有学生修读,即新生研讨课在人数上的覆盖面。大多数专业性大学开设的新生研讨课都以该校的优势专业为基础开设,弱势专业开设的新生研讨类课程相对要少一些。新生研讨课是大一新生进入校园的第一课,对大学生活的引导作用毋庸讳言。若不考虑专业问题,那么新生研讨课的学术性势必降低,很可能成为通识性课程,这与目前适当加强学术性转换的趋势不符。因此,新生研讨课与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实质上就是新生研讨课的学术性与通识性的取舍问题。

若新生研讨课只针对一些优势专业开设,则提高了该课程的学术性,降低了其通识性。相对弱势专业学生无法通过新生研讨课获得对大学生活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认知,缺乏专业认同。加之一些相对弱势专业本就是专业性大学在高考中招收调剂生的重要渠道,这两个因素的叠加极有可能使相对弱势专业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迷茫、不安,甚至是抵触。若新生研讨课不考虑专业问题,则新生研讨课的通识性肯定会加强,很可能成为类似于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这种情况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可能大大降低新生研讨课的开设质量。通识性的新生研讨课要考虑各个专业学生的接受度,对于一些严谨的学术问题可能会采取淡化甚至回避的态度。其次便是不利于高质量学术人才的培养,因为有志于学术的同学很难通过新生研讨课上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术内容。

在新生研讨课的上课主体上,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新生研讨课应该面向全校还是面向本专业。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关,若学术性强的新生研讨课,应该面向本专业。与之相反,通识性强的新生研讨课应该面向全校新生。但是,目前许多专业性大学的做法却是,将优势专业的新生研讨课设置为全校的通识性课程。这种做法当然有其道理,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对弱势专业的学生无法通过其他专业的新生研讨课获得关于本专业的基本认知,学科基础薄弱。久而久之,会造成相对弱势专业的学生大量向优势专业进军,造成专业间的不平衡。

三、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新生研讨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研讨式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使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经典的研讨式教学包括五个步骤:

(1)设定研讨题目。教师用两至三周的时间先讲授引言,让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和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设定某门新生研讨课希望研讨的主要题目,并通过一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如何针对特定题目进行探讨。然后,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选择一个题目作为研讨对象,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

(2)学生准备研讨内容。每个小组的每位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查找索引,阅读资料,撰写拟研讨的讲稿。

(3)小组交流与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

(4)集中研讨。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对每个小组讲述的时间可以提前提出要求,比如每个小组30分钟或45分钟。每个小组讲述完成后,其他小组要对该小组讲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判,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讲述的小组回答。教师也需要对每个小组讲述的内容进行评判和分析,并在所有小组结束后做综合评述。

(5)总结提高。每个小组根据查阅的资料和教师学生评述的意见写出一篇文章,总结对研讨问题的主要观点和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特别重要。虽然研讨式教学相对于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的内容要少很多。但教师在研讨式教学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更高的。一方面,教师对研讨题目的设计与把握非常关键。教师设计的研讨题目必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也是可取的,而且研讨题目也必须是特定课程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教师必须对特定学科、特定课程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高屋建瓴的把握才可以设计出好的研讨题目。另一方面,教师在研讨环节中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非常关键。大一新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专业性问题,资料收集不完整、观点有偏颇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讨关节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信息,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术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学术问题。因此,新生研讨课必须由最优秀的教师开设。南京大学首批推出28门新生研讨课的教授被称为“校史上最强本科教学阵容”,超过半数来自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青”教授以及精品课程负责人。教授参与新生研讨课教学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举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因为优秀的新生研讨课教师,不仅能开拓大一新生的视野,更能在学术风格、个人品行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新生研讨课的修读对象

新生研讨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些高年级大学生是否可以修读新生研讨课呢?大部分的大学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新生研讨课课程容量较小,本已很难满足大一新生的需求,若允许高年级学生修读,可能会导致新生研讨课丧失其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意义,而成为高年级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

然而,应该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一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在大学阶段一至两年的学习,发现自己不是很适合自己的专业,想要调整自己的专业规划,进而想接触其他专业的学习。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脱节的一个后果。许多学生高中时代埋头苦读,丝毫不知自己兴趣所在,填报志愿也多数是家长的意愿或跟风填报的。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对本专业毫无兴趣。那么,是否允许这部分学生通过新生研讨课来重新确立自己的专业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参选新生研讨课,这也体现了高校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但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些学生利用这一人性化政策,可以考虑由学生主动提出申请,由学院进行综合考量后批准的形式。

五、新生研讨课的完善与反馈机制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新生研讨课作用的对象,因此学生的参与是新生研讨课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知识,而且学术创造性很强,高校应听取学生对于新生研讨课的反馈意见,努力完善课程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好这一沟通中学和大学的桥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鼓励学生参与,一是课程开设之前听取学生意见,二是课程结束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开课之前,可以由各院系或全校组织问卷调查或其他覆盖度较高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问卷可包括学习转换、人际关系、生活适应和自我认同等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收获和感想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以采用座谈会等形式,选取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群体参会,了解学生通过这门新生研讨课对于其师生交流、社团活动、自我肯定、态度适应等方面的进步或不足,重点听取学生希望学校做出哪些方面的改进,以提高学生对新生研讨课的参与热情,让新生研讨课更好地完成其使命。

[1]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2) :33-36.

[2]徐小军,潘存云,张湘.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29-31.

[3]孙志凤,张红霞,郑昱.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南京大学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9-124.

[4]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93-96.

[5]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6]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5):23-27.

[7]郭汉民.走向创新教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16-04-02

刘璐(1977-),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保险理论、保险公司财务等研究。

G642.4

A

1006-8724(2016)03-0081-03

猜你喜欢

学术性研讨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