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牧民专业合作社调查研究
——以东乌珠尔苏木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为例
2016-03-15乌日图赵金辉
乌日图 赵金辉
(呼伦贝尔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呼伦贝尔牧区各种牧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并日益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牧民收入的主要突破口。在陈巴尔虎旗的东乌珠尔苏木牧民专业合作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2013年底,东乌珠尔苏木已经拥有各类牧民专业合作社 17个。[1]包括山登花奶牛合作社、孟和那日苏肉牛专业合作社、敖伦陶鲁盖巴尔虎肉羊合作社、塔嘎那肉羊专业合作社、绿野合作社、赛音朝克图合作社、蒙古马养殖合作社、和睦日肉羊合作社等。其中,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探究其发展的历程以及遇到的瓶颈,对于我国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一、宝音朝克图和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的创立
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位于白音乌拉嘎查,成立于2007年底。合作社理事长宝音朝克图家住的地方曾叫“山登花”,他以此作为了合作社的名字。合作社从筹建到成立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呼伦贝尔市政府以及陈巴尔虎旗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呼伦贝尔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范之一,2008年8月,农业部长孙政才来到白音乌拉嘎查视察,并参观了山登花奶牛合作社。宝音朝克图和山登花奶牛合作社的事迹经常能够见诸于报端,先后被《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呼伦贝尔日报》专题报道过。宝音朝克图也获得了“全区百家十佳牧户”、“呼伦贝尔市劳动模范”和“新敖登牧户”等众多殊荣,还当选过陈巴尔虎旗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宝音朝克图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汉子,出生于1963年,显得年富力强,始终充满活力。在当地牧民心目中,宝音朝克图不仅是名人、能人,而且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宝音朝克图的个人经历十分丰富,曾经在陈巴尔虎旗的完工镇当过老师,还曾经开过商店,创办过旅游景点。宝音朝克图1989年开始从事畜牧业生产,由于头脑灵活,善于经营,成为白音乌拉嘎查里的富裕户。作为牧民,宝音朝克图深刻体会牧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所以,带领亲友和乡亲找到致富的出路,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始终萦绕在宝音朝克图心头,为此,他还自费到发达牧区学习参观,寻找改善牧民生产生活的好办法。
到了2005年,宝音朝克图看到几户亲戚生活困难,产生了联合亲友合伙养牛、养羊的想法,他认为几户联合起来合伙轮牧,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弥补劳动力不足问题,也能起到减轻草原压力,保护草场的作用。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提倡牧民组建专业性的合作社,并给与各种优惠政策。宝音朝克图也想组建合作社,他在2005年向陈旗政府递交了组建合作社的申请,成员主要是宝音朝克图及其亲戚共五户,由于参与户数少,当年未能获得旗政府批准。2006年宝音朝克图又多吸纳了三户牧民继续申报。此次申请恰逢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提倡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而宝音朝克图所在的白音乌拉嘎查也被正式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及“呼伦贝尔市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样板嘎查”,因此获得批准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将山登花奶牛合作社及其奶牛小区作为白音乌拉嘎查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纳入到陈巴尔虎旗新牧区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在2007年陈巴尔虎旗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新牧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对山登花奶牛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规划:
为了减轻草原负担,遵循“增大畜,减小畜”方针,政府组织宝音朝克图为带头的合作社集中力量发展乳业,集中饲养高产奶牛,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式激发并带动其他广大牧民群众积极参加。以宝音朝克图为代表的八户第一批合作社牧民成员为重点,集中饲养高产奶牛。在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使其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在经营管理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子啊饲养方式方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2]
在陈巴尔虎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了住房、牛棚圈、综合活动室、兽医改良室、沼气池、砂石路等基础设施,山登花合作社也正式筹建起来。2007年底,宝音朝克图到工商管理部门为合作社进行了注册,并在地税局、民政局、技术监督局办理了相关手续。
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共有 8户牧民参加,24名社员,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牧民以草场入股,注册资金为 4万元,宝音朝克图为理事长。根据最初的设计,要吸收社员20户共46人参加,草场可以达到37842.53亩,在经营上以饲养高产奶牛为主,兼营打草、旅游等产业。由于受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一些牧民望而却步,没有加入到合作社里,影响了合作社的扩大,基本上稳定在8户,草场面积在2.4万亩左右。
合作社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入社牧户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上的整合,在生产上进行了了一定的分工与协作,节约了成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合作社的牧民在生产上进行分工,集体劳动,按月领取工资。如合作社的妇女主要负责挤奶和零活,挤奶每月800元,零活每月 600元。虽然合作社是按照现代经济组织设计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深受蒙古族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合作社的牧民们产权观念淡薄,对于“你的”“我的”划分不是很清晰,在劳动中谁多干或少干也很少去计较。[3]
二、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奶牛小区的建设
对于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奶牛小区的建设,陈旗政府十分重视,提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的原则,力争将项目做成全市乃至全区的“精品工程”。专门成立了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奶牛小区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以陈巴尔虎旗副旗长、新牧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西日莫为组长,新牧区办、畜牧、财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项目的审定,制定有关政策,配套资金的筹措,协调重大问题。在建设资金方面,主要包括申请上级扶贫移民项目资金、呼伦贝尔市样板嘎查项目资金、旗级配套资金、银行贷款、牧民自筹等多渠道,并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具体建设过程在《陈巴尔虎旗乌珠尔苏木白银乌拉嘎查新牧区建设实施方案》中进行了的规划:
2007年:
(1)投资200万元,为八户牧民新建4栋新型住宅,总面积 944平方米;新建 2座奶牛棚圈,总面积1787.2平方米;新建120平方米综合活动室;新建50平方米兽医改良室;以上基础设施建设 2007年将全部竣工,达到投产使用的标准。
(2)2007年底将小区 8户牧民先行迁入新居,暂时饲养现有牲畜。
(3)完成风力提水井两眼、沼气池2座、燃池三座、16.5公里生态砂石路(三级砂石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
(1)对第一批8户牧民的畜群进行结构调整和改良,使其数目达到 100-150头(如果牧民有困难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扶持),同时配备挤奶平台一座(由收奶单位负责上设备)。
(2)兼顾发展肉牛业。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采取改良、舍饲等方式适当培育肉牛,作为小区的附属产业,从而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3)完成剩余8户住宅和2座棚圈等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并投入使用,暂时饲养现有牲畜。
2009年:
(1)后迁入8户牧民对畜群全面进行结构调整和改良,使高产奶牛头数达到 100-150头(如果牧民有困难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扶持),同时配备挤奶平台一座(由收奶单位负责上设备)。
2010年:
(1)由山登花奶牛小区自行建设和处理其他4户牧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事宜。其中棚圈不用新建(已建好的棚圈足够使用,只建住宅即可。
(2)将 16.5公里生态环路升级为三级柏油路。
(3)利用相关项目资金建设小型那达慕会场1个。
2007年底,山登花奶牛小区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最终,合作社拥有了960平方米的8栋住房和面积1242平方米的2座标准化奶牛棚圈,宝音朝克图等6户牧民搬入新居(有2户暂时未搬入)。当然,陈旗政府对合作社的牧民搬入奶牛小区也设定了一些条件,一是要求每户缴纳 6万元的房屋建设基本费用,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 8户需要48万元, 8户牧民通过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来解决。2008年,在尊重牧民意愿、维护牧民利益基础上,完善新牧区建设试点白音乌拉嘎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山登花奶牛小区实现“六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沼气、通热);2010年又投入资金,实施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山登花奶牛小区和哈日干图移民扩镇生态小区安全饮水等工程,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2010年7月,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现场盛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白音乌拉嘎查及其山登花奶牛小区作为参观点迎来了 300多位与会代表,向他们展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牧区新风貌。
三、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的运作
(一)奶牛业
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在设计上遵循陈旗“增大畜、控小畜”的畜牧业发展战略,因此,旗政府要求牧民卖掉本地牛和羊,发展高产奶牛。根据最初的设计,要把山登花奶牛小区建设为拥有 368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饲养小区,形成以基地为依托带动20户本地牧民由传统粗放式养殖转变为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畜牧业,设计规模正常年生产时,每年可生产优质牛奶1400吨,出售优质育成母牛51头,公犊牛85头。[4]但实际上,从后期的实际运营来看,远没有达到设计的规模。
由于项目的拨款主要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高产奶牛的购买则通过合作社集体筹集资金解决。2007年合作社自筹资金买了几头高产奶牛,宝音朝克图又到旗里争取补贴买了几头,民政局也给了5头。合作社拥有了第一批20头北京黑白花高产奶牛。同时,合作社的牧民几乎卖掉了所有的羊(即使保留也寄放在合作社之外的牧户家中),并开始逐渐把家里的低产奶牛淘汰掉。至2008年,合作社高产奶牛和本地奶牛达到35头。
合作社成立之初,宝音朝克图对发展高产奶牛充满信心,因为高产奶牛的产奶量是本地奶牛产奶量的两倍,如果加大营养饲料的投入,高产奶牛的产奶量能赶上本地牛产奶量的三倍,因此收益十分可观。合作社的挤奶工作一般早上 6点进行,在最初由于挤奶机不足,采取了妇女手工挤奶和挤奶机协作的方式。挤奶前先用凡士林擦拭奶牛的奶头,然后进行挤奶,一般 5分钟能够挤完一头牛。每天奶站都会派车来收挤出的奶子,合作社记录每天出货量,按月与奶站进行结算。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牛奶价格大幅下跌,从3.2元每公斤跌倒了1元每公斤,给刚刚成立不足一年的合作社很大的打击,每天出售牛奶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随着中国奶业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阴霾中走出,合作社才迎来了新的发展。至2011年,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奶牛已经发展到了186头,日产鲜奶400公斤,挤奶环节也完全实现了机器化。[5]在山登花合作社的奶牛中,高产奶牛已经达到 100头。宝音朝格图还曾多次带动家庭成员和合作社社员参加各类培训班,掌握了奶牛选种、选配和繁殖等技术,以及牛羊常见病防治等多方面知识。
在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的几年中,牛奶价格波动较大,从2008年的每公斤3.2元,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跌倒每公斤1元,至2011年也才每公斤 2元多。反而是肉羊和肉牛价格大幅攀升,宝音朝克图也几度产生了大规模养羊的想法。但因为陈旗政府为保护草原,推行草畜平衡责任制,严格控制牛羊的数量,山登花作为旗政府树立的典型,只能按照规划重点发展高产奶牛,突出专业性,因此最终放弃了大规模饲养肉羊、肉牛的想法。
在山登花合作社发展中,除了牛奶价格带来的困扰之外,卖奶困难,缺乏现代化的挤奶平台也是一大障碍。2012年,经白音乌拉嘎查委员会研究,并得到嘎查全体牧民大会同意,白音乌拉嘎查决定建造 450平米挤奶平台,向东乌珠尔苏木人民政府申请设立“一事一议”筹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到498000元,其中牧民自筹13020元,嘎查集体出资154000元,财政奖补资金332000元。并在2012年完工,同时可以容纳40头奶牛挤奶,保障了挤奶的安全性,为白音乌拉嘎查106户牧民提供了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登花合作社的挤奶和出售鲜奶问题。[6]
(二)打草
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有2.4万亩草场,草场出产的天然优质牧草除合作社自用外,还能出售一部分,成为合作社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打草一般在每年的9月初到10月底,两个月的打草是牧民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劳作。在 2万多亩的打草场上,搭建起蒙古包,草打到哪里,蒙古包就扎到哪里。山登花奶牛合作社集合了社员牧户的打草设备和劳动力,在打草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011年,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拥有 2台大型拖拉机,7台小四轮、1台捆草机、2台割草机、2台搂草机。在割草、收草和捆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一般先开用割草机围着牧场割草,然后使用搂草机将割下来的草分堆搂在一起,最后用捆草机捆扎,一捆草约250公斤,合作社每年能收割2500多捆草,除了合作社自用贮存外,还能出售 1000多捆,近年来,每捆草价格在 120—160元不等,每年能给合作社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另外,因为合作社打草设备齐全,劳动效率高,在自己打草的同时,还能帮助其他牧民打草 1万多亩,每亩能获得20元收入。合作社的打草成本支出是燃油,每年要在数万元,另外在农机维护上,由于合作社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每年打草要临时雇佣技术员。
(三)旅游业
宝音朝克图在合作社创办之前即办过旅游点,对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经验。而陈旗政府也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工辅牧的方式拓宽牧民增收渠道。2010年,苏木政府积极为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申请项目资金100万元,发展旅游业,成立的旅游公司,即游牧人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呼伦贝尔蒙元旅行社与山登花奶牛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的。公司座落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是由陈旗旅游局和巴尔虎旅游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扶持的草原牧户旅游品牌项目,利用牧民现有住宅创造性打造成“游牧人家”,利用小区8户牧民的特色住房,发展“吃、住、行”一体化体验模式的旅游观光,旨在让游客参与牧民真实的生产生活、体验民俗民风,以纯朴、自然的形式展示真实的游牧生活,以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给牧民提供一个参与市场、提高收入的新平台。
2010年7月25日,游牧人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举行了开业庆典,旅游公司在 301国道旁修建了10多个蒙古包。虽然呼伦贝尔旅游季节性强,但因为呼伦贝尔是中国最美的大草原,旅游业快速发展,在此带动下,合作社的旅游公司也取得不错业绩,在2011年收入就达到8万多元,成为合作社牧民增收的新途径。
四、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牧民的生活变迁
毫无疑问,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建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合作社的牧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事迹和生活也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如《白音乌拉嘎查:牧民找到幸福得感觉》、《宝音朝格图:草原腹地致富领头人》、《宝音朝格图的新生活》等就曾见之于报端。
在居住条件方面,原本白音乌拉嘎查牧民居住十分分散,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2007年时103户嘎查牧民有44户住上了砖瓦房,建筑面积313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8.2平方米。而合作社的牧民则住进了陈旗统一规划建设的奶牛小区中。陈旗政府在规划时统一兴建了合作社牧户的住宅,使原本分散于自家草场的合作社牧民集中在了宝音朝克图家的草场上,紧邻 301国道,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住房方面,投资达到了200万,建筑面积944平方米,户均面积118平方米。住房样式为蒙古包样式的砖混结构房屋,为三室一厅,有厨房和卫生间。在配套设施方面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沼气、通热的“六通”,在 2010年时由陈旗政府帮助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由于配套基础设施较好,电视机、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等各种现代的家用电器进入合作社牧民生活,看电视剧成为合作社牧民日常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宝音朝克图的妻子哈斯也改为用电磁炉熬制奶茶。近几年中,不断有各级政府领导、记者、调查者来到合作社的奶牛小区,无不对如此漂亮的牧区感到惊叹。
在牧民收入方面,由于合作社成立几年中牛奶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影响了合作社牧民的收入,但是合作社牧民收入的渠道增多了,由奶业、草业以及旅游业等为主。另外,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牧区实施各种惠农惠牧政策,也使牧民得到了实惠。在2011年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牧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 13000元,而同期陈巴尔虎旗牧民人均收入为 11433元,合作社牧民收入比陈旗牧区人均收入多出1567元。
几年中合作社牧民的经济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收入不断增加,究其原因,首先是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作为自治区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的组成部分,陈旗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并给予了各方面政策的扶持;其次,与合作社理事长宝音朝克图的苦心经营密不可分。宝音朝克图为了合作社的发展不断奔波劳碌,跑项目、跑贷款,得到了合作社牧民的认同;最后,是合作社牧民们辛勤的劳作的结果。牧业生产很辛苦,无论是挤奶、接羔、打草,牧民们享受的一切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的。
五、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
宝音朝克图和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产生了积极影响和良好的示范效应,但发展中的遇到的困难也始终不断。由于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的主业是饲养高产奶牛,而牛奶价格始终成为困扰山登花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山登花刚刚成立就遇到了“三聚氰胺”事件,而随后几年牛奶价格也始终较为低廉,特别是2014年,牧民出售牛奶往往只有两元一公斤,在调研中经常听到牧民“牛奶还不如矿泉水”的感叹。虽然在东乌珠尔苏木没有出现新闻中奶牛饲养户倒牛奶的案例,但一些牧民减少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养殖,或将牛奶不再出售,而是用来喂养小牛犊,靠出售牛犊盈利。
在我们课题组 2014年到白音乌拉嘎查调研中,嘎查达呼德日础鲁谈到山登花奶牛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山登花)发展状况不是很好,没能达到预期的计划。由于饲料价格高,牛奶价格低,经济效益不好,牧民都不愿意把奶牛送到合作社统一圈养。”呼德日础鲁曾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饲养高产奶牛成本很高,高产奶牛不仅价格昂贵,且必须用专用饲料,1斤饲料就需要1.7元,而现在牛奶一斤才1元,导致饲养高产奶牛入不敷出。
正是因为养殖成本高,而牛奶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山登花奶牛合作社的发展,而且,山登花作为陈巴尔虎旗“增大畜、控小畜”战略的标杆,想要转型也十分困难,我们在调研中也感受到了宝音朝克图及合作社牧民的无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改变了单个牧民市场地位弱化的状况,草场、劳动力、农机具、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合作社焕发了新的经济活力。当然,我们也见到了合作社发展中的不足,产权不够清晰,责权不够明确,市场信息获取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可以说,合作社要取得新发展,还需要宝音朝克图带领合作社牧民们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并产生良好的示范相应,带动白音乌拉嘎查和东乌珠尔苏木畜牧经济取得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