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怀阳
2016-03-15龚慧
龚 慧
中国海洋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怀阳
龚 慧
周怀阳,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航首位下潜科学家,国家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技术负责人。2013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砥砺奋进,学术科研成绩斐然
周怀阳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和海洋原位探测技术研究,迄今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80余篇,其中发表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等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为6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已申请公示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周怀阳高度关注海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2002年开始自主研发我国首台高温高压开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实验研究平台,2008年指导其博士生利用该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模拟海底热液环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该成果对油气无机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义重大。2005年,自行设计开发了深海热液喷口原位温度长期探测系统(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并使用该系统成功进行了国际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烟囱生长实验。2013年在《Nature》杂志发表我国海洋地质学界首篇第一作者主题论文《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了挑战。
二、敬业奉献,推进海洋事业发展
周怀阳是国内较早呼吁开展载人潜水器科学研究的倡议人之一,2005年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领导了首次中美联合深潜科学航次。他领导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的研究工作,为2009年和2010年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海试成功提供了保障。2013年作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科学负责人,成为首名下潜的科学家,自行研制的流体采样器等设备在该航次得到成功使用,为我国在深海海底首次采集到保压流体等样品。2011年开始,作为教育部“国家海底长期观测系统”技术方案总负责人,一直在积极配合推进这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立项,同济大学作为法人单位组织项目的运行。2001年和2011年,两次被负责我国国际海底事务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评为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
三、教书育人,培养卓越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周怀阳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新颖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方向及学科知识。他强调教育“入心为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他特别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专业新领域。2013年获得同济大学首届“卓越教师奖”后,他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给学院设立“海洋学院卓越励志奖”,以激励学院热爱专业、勤奋好学并学有所长的优秀本科农村生源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