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公党建”:我国化解非公企业劳资冲突的新路径

2016-09-09胡晓东周浩坤

工会理论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劳资非公有制冲突

胡晓东周浩坤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48; 2.中国人民银行 集中采购中心,北京 100800)

“非公党建”:我国化解非公企业劳资冲突的新路径

胡晓东1周浩坤2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48; 2.中国人民银行 集中采购中心,北京 100800)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非公企业爆发了许多因工资、福利、保险甚至劳动工时的劳资冲突事件,特别是2010年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事件把劳资冲突的问题引为“视点”,社会倍加关注。本文试从组织学的视角出发来解读与分析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功能与作用。

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路径;非公党建

一、我国非公企业的发展与劳资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且深刻的变迁,社会经济结构、组织方式、就业形式、经济利益关系和资源的分配方式等不断多样化,非公有制性质的经济组织大量出现,非公经济在全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2015年底我国的个体私营制的企业中从业人数超1.9亿,较2006年底增加7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00万人,年增速超10%。[1]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同时也对我国党的基层组织的科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非公有制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内部劳资关系的变迁、劳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有数据显示,我国在2013年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占到全国劳动争议仲裁量的74%。特别在有关劳动报酬的争议案件中,非公有制企业占81.3%。[2]

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非公企业劳动关系来说,解决劳资冲突、化解劳资纠纷,是目前我国非公企业所面临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如此频繁的劳资冲突,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众多解释,归纳起来有三种解析,马克思主义视角、多元论视角和一元论视角。在多元论视角下,产生劳资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劳资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这种利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人收入偏低、劳动时间过长、工作条件较差,而资本的所得却在大幅度的增加。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89.8%的人超时劳动,平均劳动时间每周达58-60小时,有的企业工人超时劳动更多。还有一些企业尽管效益不错,但拖欠工人工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第二,工人没有话语权,利益诉求的渠道不畅通。有些企业故意侵犯劳动者的利益,而工人却投诉无门,除了以砸毁机器、上访或堵路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利益诉求之外,并没有更好的路径来解决问题。第三,企业普遍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劳资矛盾在不断积累,而大量的矛盾又无法得到及时有序的化解。

二、我国化解非公企业劳资冲突路径的现实考察

(一)国家路径

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规则,是利益相关主体行动的统一的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利益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体。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考察,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制度生成依靠于中央规范性的会议精神,纵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与劳动关系有关联的各次会议,不难发现,自我国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开始,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和谐问题,并通过法律规范来落实。

(二)政府路径

政府是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进行社会管理的组织保证,政府在劳动关系的产生、发展、消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干预市场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劳动关系的发展状态。从本质上来讲,政府作为超越于劳资双方的公共权力,其在劳资关系领域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综合和代表双方的利益、缓和双方的矛盾,把劳资冲突控制在既有的社会秩序范围之内,为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概括起来,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的公共行政领域,主要通过三条路径进行协调:第一,制定规则。在我国,可以以2008年为界对政府在劳动关系方面的态度与行动的规则转变加以划分,在2008年之前,政府强化企业的发展势头,各级地方政府争创GDP新高,在劳动关系方面考虑较少,重点扶持企业,大力招商引资;而随着2008年我国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我国政府开始了治理劳动关系的理念转变:增强劳方的力量、节制资本的权力、舒缓劳资矛盾冲突、平衡劳动关系。“利益冲突是普遍的,社会即利益冲突的载体,法律承担着社会控制与平衡利益冲突的职能。”[3]。第二,劳动监察。在我国,众多的法律法规赋予了劳动监察部门对企业在用工、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权力,但实践操作中,劳动行政部门由于监察范围狭窄、监察方式不当、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监察不力、执法不严,在监察并行的情况下,仍然造成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致使许多劳动者对政府的劳动监察感觉“无效”。第三,推动对话。这种对话机制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在产业和企业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职工民主参与和实施集体谈判;二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上,主要是政府、劳动者方和管理者方之间的三方协商机制。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4]第四,争议仲裁。从上文论述可见,我国目前的劳资纠纷增多,劳资冲突频增,现实加重了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劳动争议的调解与仲裁的工作负担。为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维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政府应当保持中立的第三者地位,为劳资双方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尽可能使双方能够通过平等的协商和谈判来解决纠纷,使劳资冲突降到最低。

三、我国化解非公企业劳资冲突的政治路径——以天津天士力集团为例

我们把化解非公企业劳资冲突的政治路径称为“第三条道路”,它有别于国家路径和政府路径。我国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有关要求,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党建工作,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工作的全覆盖。一般把我国非公有企业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工作称为“非公党建”,这种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建制形式是一个多目标的组织架构。从实践来看,“非公党建”主要有四个目标:第一,经济目标。“非公党建”是在坚持我国根本的经济制度基础上,积极引导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和谐目标。“非公党建”可以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并促进社会和谐。第三,党建目标。“非公党建”可以夯实党的阶级地位和基础,并扩大党的群众地位和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第四,科学管理目标。“非公党建”是以我国改革的创新精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科学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目标的实现达成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由在非公企业中党建组织的职能定位所决定的,非公企业党建组织的职能可以定位为关键职责与细分职责,详细内容见下表。

我国非公企业党建组织职责描述

本文以“天津天士力集团党建工作”为例,探索“非公党建”实践案例。

天士力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股份制企业。十多年来,企业在天津市委、市工业工委、市工商联党组的领导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坚持打造现代中药第一品牌,不断推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一)党建工作中贯彻的几个基本原则

1.专兼结合、责权明晰,实现“五个新转化”。第一,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企业党建工作创新,转化为企业的领导力;第二,把党的理想信念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宣传教育,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企业战略规划及项目实施,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第四,把党的纪律作风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第五,把党员的先进性标准通过优秀党员的评比和表彰,转化为企业的带动力。

2.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实行“一岗挑双责”。集团党委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实践中把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与企业经营管理机构有机融合,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班子成员责任不离岗、业务不脱产,而且从组织上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展开。

3.建立健全了党员长期受教育的学习制度。集团党委注意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拓展教育内容。在经常性地开展党的宗旨、方针、党纪国法和党的政策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和效果“五落实”,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党员队伍。

4.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加强企业思想工作。党的思想工作核心是做人的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集团党委认为,创新企业党的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务”的理念,不断拓展主人翁的时代内涵,确保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思想工作不放松。

5.党委始终注重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站在行业发展前沿,科学预测、未雨绸缪,在谋划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上较好地发挥了把舵领航的作用,确保了党委领导到位不越位、放手不撒手、统揽不包揽。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充分体现了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党员的榜样力量,创业初期,是党员吃苦在先,奉献在前,迅速实现产业化;在快速发展阶段,又是党员拼搏进取,攻坚克难,赢得了广阔的市场;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还是党员带头创新求变,再接再厉,打造出优秀的企业品牌,成就了引领中药现代化、打造大健康产业、融入国际大市场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6.创建党建服务功能,推进企业经济发展。集团党委积极主动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中,以勇于创新的战略胆识,放手发挥经营层的作用,协调调动各种要素,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实践中,坚持工作前提,服务下沉,既突出组织上管理,更强调专家式领导,通过战略谋划、人才创新、排危解难,不断为企业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党建的作用

1.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集团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企业的最高要求,把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广大客户、凝聚广大员工作为企业的神圣职责,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检验经营工作的重要指标。企业发展实践表明,党组织是企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集团党委设立“共产党员示范岗”,开展“佩戴党徽上岗”“党员活动日”“党在我心中系列讲座”活动。

2.丰富员工文化,维护员工利益,增强员工责任心,使企业的共同价值高于员工个人价值,员工个人价值要在企业目标的达成中实现。“责任与价值”是集团员工维护的核心,集团党建工作与集团员工文化联系紧密,并一致认同“一个对社会、对顾客、对家庭、对企业、对事业、对自己负责的员工,才能谈得上价值实现”。所以,集团党委与工会在培养员工责任心和树立员工正确价值观的工作上,要注重将有形的实践活动化作塑造员工价值观的无形影响力。

3.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大力支持社会慈善事业,以切实行动实现员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事业理想。天士力集团始终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引导员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2亿多元。在集团党委、工会的领导下,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团结了员工、凝聚了人心。

综上所述,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工会创新发展的动力所在。通过党建带动工会建设,第一,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找准企业经济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第二,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三,非公党建应结合工会的工作性质,开展小型分散化、内容多样化的活动。我国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非公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其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非公经济在快速变革的同时,其内部的劳动关系也在发生着变迁,劳资矛盾也较为突显。从现代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非公党建”的组织,将有助于缓解劳资矛盾,发展我国的非公经济,这也将成为我国在非公企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方式之一。

[1] 中国网.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EB/OL].http://www.china.com.cn/ 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1315_2.htm 2009-1-13.

[2] 郝丽.非公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0,(1).

[3] 常凯.经济全球化与劳动者权益保护[J].人民论坛,2003,(5).

[4] 冯波,高慧燃.非公企业党建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韩超]

D267.1

A

ghllyj.2016.04.005

2016-04-25

胡晓东(1976-),男,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与公务员绩效管理、领导力开发、劳动关系管理;周浩坤(1978-),女,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主任科员,工会女工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政府采购、工会工作。

猜你喜欢

劳资非公有制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对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发展的思考
阆中市:劳资专管员培训会召开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完善策略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当代中国劳资伦理法律规制探讨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