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与发展自己
2016-03-15戴永为
戴永为
教育学生与发展自己
戴永为
记得叶澜先生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生的转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老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是一种必然。
一、“教师不做园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们通常用“园丁”来赞美老师,但教师是园丁真的好吗?园丁手持大剪刀,刀锋一过,再无一枝独秀,早见齐刷刷的一般高矮了。记得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题目是《剪冬青的联想》,画中的冬青一律被园丁剪掉了“脑袋”。如果面对讲台下齐刷刷的学生,我们老师的做法能像“园丁”一样简单粗暴吗?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生命。要发展个体生命的个性,完善个体生命的人格,那么,教师就不能做园丁。和园丁与被剪裁的杂花不一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人格平等。教育要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它的基准就不能把学生看成是齐刷刷的群体。否则,泯灭了学生生命的个性,教育将是对学生人性的戕害,就是不把学生当人看而是当物看了。教育是为人的成长服务的,既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又是为教师自己的生命成长服务。所以,教师不做园丁,因为他的对象是人。
落实到教师自己身上,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个体,善于结合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爱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发展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二、“教师不做教书匠”——推进自我反思和研修
如果说教师是一个“教书匠”,只把别人的东西讲给学生听,教师的工作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教书年龄的积累只是经验的堆积,并不会因为年岁和经验的累积而有所变化。那么,教师工作的“创新”特征就被无情抛弃了,教师劳动再无创新性可言了。
对于教师而言,激发内在的创新潜能,尤为重要,教师自身不懂教育创造,怎么能把人类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怎么会把自己的教学内容激活,促使学生内在的生命成长?在课堂上,如果我们按照知识的现成内容,按预先设定的方式来教的话,那么课程就会变成一个死板的、程序化的机器。
教育,是面对有生命的事业,它永远不可能被机器所代替。因为课堂是活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兴奋点,面对同一对象或事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教师就是要捕捉这些信息,梳理这些信息,并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体验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快感。只有这样,教师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的感觉才是不一样的。让自身在教育过程中享受智慧的挑战,享受创造的快乐,让学生享受成长的欢乐,这样的教育教学才是人的课堂,而不是物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不是“匠”,而是名副其实的“师”。
三、“做专业化的教师”——体现课程的专业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现代人难以静下心来沉浸在自己的事业中。教育行业也难于例外,在浮躁中教师有时已经享受不到工作本身的乐趣,只是认为教书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报酬是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他们很少去钻研自己的事业,甚至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项一项的任务,对工作不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其实工作是否单调乏味,是否毫无乐趣,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是否立足于自身工作领域,主动考究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教师而言,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各自领域的专业土壤。作为某一学科的一名任课教师,就必须在这片专业土壤中耕耘和培育,精心培养出五颜六色的花。
作者单位:(洞口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