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IDE模型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研究

2016-03-15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网民现象个性化

潘 昕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基于SIDE模型的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研究

潘 昕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对去个性化现象的解释明显区别于传统去个性化理论的观点,并且SIDE模型从认知维度与策略维度这两个方面对去个性化现象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用SIDE模型来解释与分析网络中的去个性化现象,思考网络中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并对网络中不合理的去个性化现象提出建议。

去个性化;SIDE模型;网络去个性化现象

去个性化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社会心理学领域从1952年心理学家Festinger开始对去个性化有大量研究,但是理论一直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Reicher、Postmes、Spears在一系列社会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Model OfDeindividuation Effects,SIDE)。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网络中的去个性化现象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关注,虽然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交往主体符合去个性化状态的标准。基于SIDE模型可以分析网络中出现的去个性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其积极与消极影响,并且应用SIDE模型,对网络中存在的不合理去个性化现象提出对策。

1 对SIDE模型与网络去个性化内涵的一般分析

1.1 对SIDE模型的解读

去个性化是个体浸入群体中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导致的群体行为,Reicher、Postmes和Spears提出的SIDE模型是对去个性化现象的全新解释。

SIDE模型是由认知维度和策略维度构成的。SIDE模型的认知维度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并没有丧失个体性,而是自我从个人认同转变为社会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表现为遵守群体规则,值得注意的是,个体遵守的群体规则有时与一般的社会规则不一致。对SIDE模型和去个性化理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的行为越表现为与所属的群体准则一致,这种情况表现在不论群体的准则是要求成员表现出侵犯性还是助人性。群体成员对准则的反应是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并将准则作为个体的行为标准,并不是无意识的接受群体准则,Naoki Kugihara的实验结果支持了SIDE模型。SIDE模型的策略维度认为群体成员在表达群体准则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群体的反对,对群体的社会认同不足以使个体表达群体准则,所以群体成员要有策略地按群体准则行动。因此群体成员在对外群体可见时,成员会减少内群体支持但受外群体反对的行为;群体成员在对内群体可见时,成员会增加内群体支持但受外群体反对的行为。

SIDE模型的认知维度与策略维度区别于去个性化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相比,SIDE模型因为有有力的证据支持,因此更具有合理性。而运用SIDE模型中的认知维度与策略维度分析网络中发生的去个性化现象是对SIDE模型的扩展。

1.2 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的内涵解读

根据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亿,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网民数量的增加,使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网络具有自由开放性,这就意味着网络中信息不仅完全开放,而且流动自由、用户言论自由、用户的使用自由。网络具有平等性,网络中人人平等。网络具有交互性,网络作为平等自由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的交流是双向的交互式的。网络具有持续性与全球性,无国界的信息在自由无限制且持续的环境中传播。网络具有匿名性,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自由发表言论。

网络的去个性化现象是指去个性化现象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转变到网络的虚拟社会中。虽然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交往主体符合去个性化状态的标准。那么用SIDE模型可以将网络中的去个性化现象解释为:个体网民在网络群体社会中,表现出对网络群体规则的遵守,由个体认同转变为社会认同,并且选择性的表达个人所在网络群体的规则,而不是个体浸入网络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的下降,在网络社会中自我控制能力降低。

2 网络中去个性化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

2.1 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的原因

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匿名性,在网络交往中,网民在网上的活动大多都是在匿名的条件下进行的,匿名性使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在网络匿名性这一前提下,SIDE模型认为,个体有高社会认同时,网络匿名性会增强个体对社会规则的遵守,该理论也证实了SIDE模型中的认知维度在网络中的合理性。在网络匿名性的条件下,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群体情境中活动,很容易被某个群体吸引,希望获得该群体内的成员身份,这种情况有利于个体从个人认同转变为社会认同,从而增加个体对群体规则的遵守。网民在网络中追求社会认同,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网络群体之间的冲突,因为个体表现为对所在群体规则的遵守而不是社会规则的遵守,当两个群体之间的规则不一致甚至相违背,个体为了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会与另一个群体发生强烈冲突以保证个体所在群体的优越性,这些情况都会增强网络去个性化现象。当然,SIDE模型的策略维度在网络中也是合理的,在网络和现实两种情况下,对一件事情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网络匿名性增加了人们对规则的遵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现实的社会要求我们用一种更加折中的态度来评价事件,不支持个人的极端思想。

在网络情境中,有不同的网络群体,它们之间的群体规则是有差异性的,也就是说,对于一种社会言论,在某一个群体中符合该群体的规则,结果是得到群体支持,但是可能违背另一个群体的规则,结果是得到该群体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总可以为自己的言论寻求到合乎情理的解释,因为不管这种言论的表达形式如何,在网络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支持该言论的群体。

2.2 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的影响

根据SIDE模型的解释,发生网络去个性化现象并不表示个体丧失个体性,而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由个体认同转变为群体认同,按群体规则行动。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去个性化现象对社会以及个人有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1)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对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对于个人来说,个体参与到网络群体中成为群体成员,认同群体中的规则,在潜移默化中个体会与网络中其他群体作比较,结果是给了自己所在群体更高的社会评价,这种做法会使个体在比较中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尊;在网络匿名的世界中,个人真实身份很难被别人发觉,所以个人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自身的职业、受教育的背景等现实因素,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沉默寡言的中学生,在网络中可能就是一位受到网友追捧的网络知名作家,网络就成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对于社会来说,个体在网络中表现出的社会认同较高,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网络中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网络中可以发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助人事件,容易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网络气氛。

2)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的消极影响也体现在对个人与社会这两个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在网络中任何一种言论都能符合某种群体规则,但是群体的规则与社会规则不一定一致,所以个人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求某个网络群体的庇护以证明自己行为是合理的,就算违反社会规则也在所不惜。这种遵守群体规则而不是社会规则的做法,使个人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增加。

3 网络中去个性化现象的对策

网络中发生的去个性化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对于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继续鼓励和引导,促使网络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使个人的潜能在网络中得到最大的体现,也使网络中的助人行为形成一股势力强劲的社会风气。而对于网络去个性化现象的消极方面,要采取相关对策抑制消极影响。

3.1 实行网络实名制是规范网络环境的必要手段

网络实名制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我国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群体迅速发展,个体隐藏在庞大的网络群体之中,部分人对自己的网络活动抱有不负责任的态度。这迫切需要网络实名制的进一步完善,主要操作方法是后台实名注册、前台匿名发表。这样就要求网民在发表言论之前提供有效的证件与真实的姓名,网络的透明度提高了,一旦网民发表的言论违背了国家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个体必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论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网络社会和谐与现实社会和谐密切相关,通过实行网络实名制,使得网民认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保证在网络中有效遏制不良信息,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净化网络环境。在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要注意倾听民意,想要实行网络实名制,首先要有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将网络实名制的利弊都告知给群众。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在实行网络实名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网民隐私的保护。

3.2 完善网络立法是规范网络环境的必由之路

只有通过立法,才可以规范网络信息,网络社会一定要受到社会法律的规范,因此,网络立法是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主要手段。2015年7月《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它是在《国家安全法》发布网络安全条款后的又一举措,网络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随着网络立法的进一步完善,网民会注意个体在网络中的言行举止,谨慎发表言论,消除侥幸心理,网络行为也会更加的理智。在完善网络立法的同时,也要保证法律得到实施,重视网络执法的问题。

3.3 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是规范网络环境的立身之本

作为上网主力军的青少年,思想尚未发展成熟,所以青少年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青少年的自律水平,从而使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水平提高,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与个人的互相配合。对于学校来说,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使青少年在学习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可以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容易受别人的煽动做出违反法律的事件;对于家庭来说,要配合学校的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感染青少年;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个体的自我约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去个性化行为的发生与否,所以个体要在网络社会中锻炼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网络交往中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看清网络群体规则的利与弊,当网络群体规则与社会规则相违背时,要坚决地否定群体规则。

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群体要保证其群体规则符合中国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避免制定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规则,对个体造成错误的示范。同样要求在网络情境中的群体采用符合社会规范的准则,合理地进行网络交流与活动。

[1]兰玉娟,佐斌.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9(2):467—472.

[2]Naoki Kugihara.Social Identity Performance:Extending the Strategic Side Of SID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5(40):575—598.

[3]薛婷,陈浩,乐国安.社会认同对集体行动的作用:群体情绪与效能路径[J].心理学报,2013(8):899-920.

[4]崔磊.网络情境下大学生异化行为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113.

[5]张立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2008.

[6]王世龙,谢光明.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传染研究述评[J].人民论坛,2016(8):164-166.

Research on deindividuation on Network based on SIDE model

PANXin
(School of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Anhui,China 230000)

The SIDE model(Social identitymodel ofdeindividuation effects)explains deindividuation froma viewpoin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deindividuation theories.Moreover,the SIDE model gives a new interpretation to deindividuation from two dimensions:cognition and strategy.In this paper,the SIDE model is used to explain and analyze deindividuation on the network so as to go deep into underlying causes and the impact ofdeindividuation on the network.Moreover,recommendations are presented to eliminate inappropriate deindividuation on the network in order toguard against malignant mass events on the network.

deindividuation;SIDE model;deindividuation on network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4.034】

B841

A

2095-7661(2016)04-0106-03

2016-07-25

2016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正青春名师工作室”(项目编号:Szzgjh1-2-2016-3)。

潘昕(1994—),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网民现象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