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一点儿思考

2016-03-15李文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级职称津贴职称

李文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完善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一点儿思考

李文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职称评审基本面值得肯定,但其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必须予以完善。为此,须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加强内容评审,实行匿名评审、异地评审、三上而终。

职称评审;完善;内容;异地;匿名;互动

首先要说明的意思是:规则的公正是最大的公正,规则的不公则是最大的不公。有果必有因,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规则,因此,完善规则是极其重要的事。这就像一位法官,他再勤勉工作、公平执法,但假如法律本身不好,其结果也必定背离公正一样,因为源头上出了问题。由此可见,结果是否公正,不仅取决于理解执行,而且更在于法之优劣好坏。

现在的职称评定制度规定了各种职称的种类标准条件与程序,基本面上能体现公正,值得肯定。否则的话,评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会出现教授不如副教授、副教授不如讲师、讲师不如助教的情况。事实上人们可以感知到大体上不是那种颠倒关系。但你说它尽善尽美,人们恐怕也不会相信。煤体和网上炒过大批人向评委行贿、到有关部门和人员那里“走后门”、某知名大学一位男士未评上教授就对校内当评委的女教授大打出手并扬言职称未过自己都不想活了、花钱买版面和书号发表成果等等鲜活的事例。2016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介绍两会情况,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直截了当地说一些大学的科研是发表论文式的科研而不是应用性科研。2016年3月7日本校召开“学后池转作风”动员会,会上书记直斥有的教师“评职称乱凑文章、毫无价值”。这警示我们,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也有美中不足,必须加以完善。对此,笔者主要就科研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下看法,那就是在巩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加强内容评审,实行匿名评审、异地评审、三上而终等项。

一、加强内容评审

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内高级职称人员的精神劳动也不同于中小学及幼儿园高级职称人员的精神劳动,完全不讲科研是说不过去的。比如笔者主张,在科研上,高校内申报高级职称的人员所完成的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启发性;在教学上,一个教师能创设一门新学科,自编教材被若干所院校采用,则业绩为优,可以破格重用。但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不能苛求。

现在的职称评审文件对教师科研有数量级别的要求,比如评正高职须在任副高职期间发表4篇核心期刊文章(第一作者)或发表3篇核心期刊文章(第一作者)另出版1部10万字左右的著作,还要承担省级以上课题并结项。这有其合理性,但也抬高了某些刊物和部门,逼疯了申报职称的教师,创造了很多奇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3篇(独著)不低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或出版1部不低于3万字的独立学术著作不行吗?笔者认为完全可行,因为科研成果的质量不能只看数量级别,主要应看其内容。

可是现在评职称有一种异化情况,就是看重数量和级别,对其内容的评价则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出现了一些情况:在论文上,核心期刊比非核心期刊分值高,有的院校把核心期刊还再细分成一级核心期刊、二级核心期刊乃至更多层次,至于核心期刊的认定,又分北大版、南大版等的不同以及年期的有效性问题。有的大学还要求三大检索论文、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或《新华文摘》收录。在非核心期刊中,国家级比省部级分值高、省部级又比地市厅级分值高。至于什么是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厅级,不同的文件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说法,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以编辑的眼力代替了内行专家的评断,这实际上是混淆性质的把戏!因为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谁敢保证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就一定比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质量高?况且有的刊物收钱发稿,并不是都搞匿名审稿。

课题也是一样,国家级分值高于省部级、省部级分值又高于地市级,从情理上说难道能占得住脚?更要命的是课题的发包似众人抢食、此赢彼输,为人们公关和一些人员弄权提供了机会,为什么不可以变成谁都可以认领、有关部门择优而奖的行为?难道某个课题张三经批准了可以研究而李四未经批准就不可研究吗?也就是说对课题除了招标聘请的方式找人做,还可以用自愿认领的方式来做。况且课题要落实到成果上,这些成果或是论文或是著作或是调查报告等,对成果评价就可以了。把课题奖项独立于论文著作,会不会造成重复计分?所以笔者建议,不要将课题单独列为一项,只在成果上注明属于某某项目即可。

对论文、著作、课题的级别式评价实际上是重形式而轻内容,有鉴于此,2015年河北省规定参评高级职称人员须获得规定种类的奖项(主要是国家和省级大奖)才可申报推荐,不知是否认真执行?这也是根治把乱咧咧当科研顽症的举措吧,算是进步!但又出现另外的问题:我的作品不去参加评奖就把我挡在职评门外,这公正吗?况且,用编辑眼力刊物与课题级别代替内行专家评价不对,难道用评奖专家当入门检查员去代替内行专家评价就对?

笔者主张,实行内容评价,参评人员先要报成果,但对成果的数量要降低并有弹性;不要求级别,发表在公开报刊上当然可以;搞出来发表在内刊上或网络上、一些调查报告未发表该怎么算,须另行研究;课题须完成。但参评人员须对提交的材料签字负诚信责任,一旦发现剽窃抄袭及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详细记入诚信档案并处以1到3年不得参评的处罚,以后再申报同一职称,相同条件下名次后置。院校及各级职改部门严格审查,并用多层多种检测及查新手段确认,然后才提交评委。获大奖可列入破格申报晋职的条件内。

评审组或评委一般由不同院校7个人组成,一般须是正高职人员,包括退休者在内可自由组队参加招标,也可电脑派对或聘请,或由参评者从库中抽签。学科越细越好、参评人员自报评审方向,每年申报只限1个。如无此学科评审组可向社会征集或聘请人员临时搭建,不必局限于既有学科,新创研究方向或科目也未尝不可且值得鼓励。

二、实行匿名评审

评审组详细划分学科及种类,专家编代码;相应参评人员也编代码,一评结果上网公示前才能告诉申报者本人,所提交成果保留题目但屏蔽身份信息,进行盲评。评审组专家对参评人员所提交的成果进行内容评价,拟定正负各项分值,详细记录并上网公布,接受同行及社会监督。比如:某某评审组某号专家对某某学科某某号参评者某作品创新点加3分、某处有语法或字词错用扣0.1分。每个评委对某个申报人打总分是多少,7个评委的平均分是多少,排队是第几名,互相之间可以比较。为了防止走过场,要给评审专家推敲内容以充足的时间而不能像现在这样着急赶场,搞它几个月乃至半年也未尝不可。目前的做法,虽然聘请了专家去评审,但给他们看材料的时间太短,评委无法细斟其理。

参照高考出卷做法,评委在评审期间与外界相对隔绝,不得走出区域,不得上网,不得带手机,不得对外打电话,不得对外串通。

那有人会说了,这么干费用肯定会提高,钱从哪儿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参评人员要按成果数量交评审费作为对评审专家工作的津贴。专家对评审成果要签字负责,评审不当不能拿津贴算是白干,1到3年内不得再任评委,有意滥用职权者则追究其责任并从评委库中除名。参评人员交费,3000字以上至5000字文章交100元,5500字以上至1万字左右交200元,1.5万字至2万字交300元,2.5万字以上算著作,著作一律按每万字200元交费。艺术类或编软件须测试等另行研究。这样就不怕参评人员制造“精神垃圾”,打破一些人数量多多益善的思维定势,也让参评者把钱花在明处而不必去四处花钱打点。

高级职称不应打软分及把一些不该算的荣誉称号、奖励计入分值。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评委对参评者打分排队后正高职应提高淘汰率至80%以上,副高职应提高淘汰率至60%以上,同一学科参评人员过少不足5名者可在更大范围(如不同省份、相近学科)归并。

三、实行异地评审

为了实现公平公正,本着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目的,评审必须杜绝人为干扰,为此,异地省外评审势在必行。比如两个省互换、循环转圈、临时搭配等方法实现高校高级职称的省外评定。异地评审应当保密运行。

异地评审由当地提供评审专家,每个省为评审专家提供免费食宿及安全封闭的评审环境,配备必要的联络和服务人员。联络和服务人员可由当地在高校实习阶段本专业大学生中招聘并可算作其实习经历。

每个参评人员要注明自己成果的闪光点。评审组7位专家每个人都要对参评者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评定并写出评语、打出分数,然后算出总分。7个总分相加再除以7,即为该申报者平均分,按平均分排队决定取舍。如有不同意见,尽可能协商,分歧较大时可表决,但须写明各人观点以分清责任。

评审专家遇有疑难可讨论并可由服务人员提供工具性资料或代查资料。

异地评审要顾及每个省的文化发展水平,可参照研究生招考划分A类区、B类区的做法,第一轮评审一般在相同层级进行并尽可能高评低,如京沪、津渝、冀豫之间互评,落后地区或学科专业找同行高手评定。

四、实行三上而终

“三上而终”不同于分房的“三榜定案”,其意思是:

第一上,申报者送上自己的成果,本省有关部门编号处理后将材料送到外省参加评审,评审组7人,每个评委对每个参评的申报者材料详细审核、判断、下评语、打分、排队,然后网上公布,这是第一轮上。

第二上,第一轮结果网上公布后,公示期半个月。每个参评的申报职称人员若无异议则为通过,不再往下运行,此为一评定案。若提出异议,不满意就申诉。除了提出书面材料,还要在网上晾晒。评委和申报者双方观点都接受同行和社会的公开监督。同行和社会人士可以第三者身份点评但不作判断的依据。有关部门接到申诉后,将材料移至不同于一评时的第二个省份二评(比如河北省晋职材料一评在河南省,有异议时,材料运至山东省第二次复评异议点)。二评省份同样聘用本省专家,但人数须至9人,运作程序同一评,这是第二轮上。

二评之后,二评专家肯定了一评专家的意见,申报职称人员也认可了二评结论,则一评二评专家各拿一份津贴,算是最终结论,程序不再运行,此为二评定案。若是二评专家否定了一评专家的意见,一评专家认可,则二评专家拿一份评审津贴,一评专家不拿津贴,另一份退还给申报者本人,算是最终结论,程序也不再运行,此亦为二评定案。

二评之后,二评专家肯定了一评专家的意见,申报职称人员不认可一二评结论,可要求三评;若是二评专家否定了一评专家的结论,一评专家不认可,一评专家也可要求三评。

第三上,第二轮结果网上公示半个月后,无异议通过,若有异议,再启动三评程序。申报职称者须走二评时同样的申诉复评路数。只是这一次三评最好由教育部指定文化水平高的省市进行,聘请的专家除了该省市的专家,还应该有半数以上的部属院校专家或该领域全国知名专家,人数为11人。这次专家判断结论为最终结果,申报者不得申诉,只能等下年再评。这是第三上。

须注意的是:申报职称人员不服一评结论,提出异议、进行申诉、参加二评时,须交一评时相同数量的评审费;不服二评结论,又要进行三评,则须交同前2次时同等数量的评审费。三上之后有了定论,若是三评专家肯定了一二评专家的结论,则一二三评专家各拿一份津贴;若是三评专家否定了一评专家的意见,则一评专家不拿津贴算白干,二三评专家各拿同样多的津贴;若是三评专家肯定了一评专家的结论,则一评、三评专家拿同样多的津贴,二评专家不拿津贴算白干。

这三上的过程,是同行学术争鸣的过程,也是全民高水平科普的过程,这样做最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发展,推动学术进步。

这三上的过程,既是学界盛举又是国家选人用人的大事,个人要出评审费,财政也应拨款予以大力支持,这可是干正事、干大事,是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责任努力与共,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这三上的过程,是职称评审的重大变革,它由过去的重形式评价到重实质内容的评价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界评价标准怎样确立、不同地方如何协调、各方权益如何保障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责任编校:张勇]

2016-03-20

李文顺,男,河北武安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授。

G645.5

A

1009-5462(2016)01-0082-03

猜你喜欢

高级职称津贴职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中医药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分析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各省职业农民如何拿到高级职称
图表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