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

2016-03-15王悦心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江滨桃花源

王悦心

(长春理工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00)



浅析《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

王悦心

(长春理工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00)

《暗恋桃花源》是上世纪80、90年代里一部广受台湾和大陆民众好评的舞台剧,是上世纪中国话剧转型期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剧本的内容情节、主旨内涵等方面都非常具有研究意义。以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为指导,以剧本《暗恋桃花源》为案例,通过浅析剧本中具体表现部分、抽象部分、内涵部分中所体现的矛盾思想,来表现整部剧的核心要素和美学价值。并且通过对此剧本进行的初步分析,有助于对中国新生代话剧研究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暗恋桃花源》;剧本;对立统一美学思想;矛盾

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并取得了巨大反响,是一部在当今戏剧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剧中上演的是现代剧《暗恋》与古装剧《桃花源》两个剧组在同一时间段里挤在同一剧场彩排,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场地”拉锯战,并在最后达成和解,而剧场舞台也因这交替又结合的演出,上演了一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故事。整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戏中戏”的形态展现。在该剧里,不论是表面上舞台表演,还是内在的思想内涵,都充斥着丰富多彩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色彩,也使《暗恋桃花源》别具一格地带有一种审美性,在各个方面都强烈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

一、《暗恋桃花源》具体表现上的对立统一

(一)《暗恋桃花源》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中的对立统一因素

1.整体大情节结构上的对立统一

如果我们以宏观角度去阅读《暗恋桃花源》,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剧的主干基本是以《暗恋》和《桃花源》这两部小戏的剧组在剧场上交替排戏的情节来贯穿始终的。这两部剧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成为了这整个戏剧的大致脉络走向。大致归纳来看,整体大情节矛盾的两个主体——《暗恋》和《桃花源》的关系展现了一种对立与统一的美学思想,并且是以“对立(两部剧各自的开端部分)→统一(两部剧的发展部分)→统一中的对立(两部剧的高潮部分)”为过程类展现的,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以各自不同的主线统一在这一个主题下。

在本剧的开端阶段,两个剧组为了争夺场地彩排起了冲突,并持续处于一种你争我抢,互不谦让的状态。两剧的导演将对方视为干扰,在争抢过程中互相挤兑。所以两部剧也基本是以分段形式交替进行。在演出过程中,也鲜明地展现了两部戏各自的情节在前期里互不相关的特点。

从这里,观众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部剧情节的差异感。《暗恋》是一出现代场景的悲剧,前期的江滨柳和云之凡为大家展现了一场战争时期因躲避战火而相遇、相爱并在不久又要别离的年轻男女,分别了几十年后目前仍杳无音讯的故事。它这时的情节里充满着无奈和哀伤,而前期里《桃花源》的情节发展却截然不同——“不育”的老陶发现妻子春花“偷人”后无奈出走,误来仙境“桃花源”于是要立志放下要过段神仙般的日子。前者情节里的甜蜜到忧伤,后者情节里的愤怒到宽慰。各自剧本情节的走向是不同的,而通过前期这种交替表演的形式,加大了两剧的排斥力,为观众带来一种喜悲穿插,交叉分明的对立的美感。

但是,为了防止这部剧被割裂化,赖声川并没有将前期的对立美一直延续下去。《暗恋桃花源》的巧妙之处,就是在发展部分中,将两部小戏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剧中的大小情节以集中化、统一化的形态展现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发展部分里,两个剧组经过一系列“战争”后终于停止了你争我抢,导演们终于从互相挖苦中达成协议——在舞台上划分界限,让两部剧同时在舞台上进行着彩排。这一看似荒谬实际却十分合理的情节却恰恰为两部剧提供了融合的契机,使其终于借助一股力量将各自的发展部分的共同点同时展现出来。也合二为一地推动了这一部大戏的高潮。

但是,为什么会在发展部分将两部剧集合起来演呢?这自然是和各自的情节是分不开的。经过各自剧情的不断演变,《暗恋》中,病榻上的江滨柳对云之凡的思念达到了一种爆发,得知他心事的小护士和江太太都在耐心劝慰着江滨柳不要在等待没有结果的结局。而《桃花源》里,老陶念念不忘家里的春花和以前不顺心的旧生活,却又不知该如何排解,桃花源人劝他忘掉过去,不要在回想起以前悲惨的经历。在这两种不同的剧本里,上演的情节大致脉络都是“主人公思念→他人劝慰→在他人的劝慰中主人公产生更加复杂的情感”,正是由于《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内部情节达到了统一。,所以“合二为一”的形式就会非常自然地呈现了。所以在《暗恋桃花源》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中两部戏的台词是相互穿插的,节奏非常紧密。

护 士: 你还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

老 陶: 我怕她在等我呢。

春 花: 她不一定想来哦。

护 士: 云小姐第一天没有来,我就知道她是铁定不会来了。

老 陶: 不,她会来。

春 花: 她可能把你给忘——了——

护 士: 再说,云小姐还在不在世界上都不晓得,你干吗这样子嘛。

春花、护士: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

这种通过台词的外在表现,让这两部剧在发展中展示了强大的趋同性。让观众在“你言我语”的交错中,感受到整部剧的统一美。

最后,在《暗恋桃花源》高潮部分,我们再一次看到两部剧再次变成交替表演的形式了,然而,这一次的情节里两个剧组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进行激烈的冲突,而是变得互相礼让,相互体谅,甚至两位导演还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显然,经过合演之后,两个剧组都发现了两剧的趋同,观众们也能感受到两部剧的核心部分及情感内涵已然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但是,高潮部分利又回归到分开表演的形式又再一次暗示着两剧结局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不再单纯,而是经历了不同矛盾之后最终统一在了一个“寻”的思想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是在统一中的对立。

《暗恋》里,江滨柳终于盼到了云之凡的到来,然而,正如没有结果的结局一样,云之凡早已嫁为人妻,现在成了幸福的外婆,江滨柳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两人对彼此的思念终究只是迎来了一次相聚。而《桃花源》里,老陶寻回了家,出乎意料地发现抛弃他的春花和袁老板的生活并不幸福,甚至家境破败,绝望的老陶要带着春花离开,袁老板却坚决不同意,三人闹作一团最后混乱地收场。两剧最后,意料之中与情理之外,再次变成了一种对立的方式,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对立并不是完全的,它的实质是统一在“寻到”却“未果”的主旨下。结局上,将对立美与统一美同时展现给观众,给观众一种深层的、美的冲击。

2.不同角色形象之间的对立统一

在分析角色形象时,通过人物形象共性的归类,我们可以大致将这部剧的人物分成以下三类:

“刘子骥”类(江滨柳、老陶、《暗恋》导演)

我们都知道,发达国家有着先进的畜牧兽医方面的管理经营理念,不妨多去学习交流,把制度、管理经验、创造力等方面的知识学回来,结合我国的国情,把国际先进的标准和理念引进我国,让制度管理的创新带动从业人员的创新。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畜牧兽医方面的技术水平,为日后的创新提供可靠的支撑。

“村民”类(小护士、桃花源人、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扮演者)

“桃花源”类(云之凡、春花)

在每一类中,人物都有着极强的共性,“刘子骥”类的角色,是“寻找”的主体,江滨柳和老陶是两部剧中的主人公,两人都在寻找着自己所爱的人和生活。而我们从《暗恋》演员和导演的互动来看,导演一遍遍地要求演员重新排练,去演出他所要的“当年的感觉”——一种他在人生中寻觅了几十年的感觉。《暗恋》的背后,其实就是导演的故事。所以“刘子骥们”都在寻觅着,“未果”着。而“村民”,其实就是在“刘子骥”寻“桃花源”时候的旁人,他们淳朴而善良,不忍心看到寻寻觅觅却冷冷清清的结局,于是他们就一边在默默地去帮助“刘子骥们”寻找,一边也在冷静地以劝说的方式去打消主人公的念头。而“桃花源”自然就是这部剧寻找的受体,受体中最大的共性就是无法实现。所以,通过大致归类,读者和观众可以首先感受到这部剧在人物安排上极强的统一性。

当然,不同类别的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关系。例如“刘子骥”类与“村民”类,是一种典型的对立关系:《暗恋》里的江滨柳,在病榻上的他历经了人生中的许多沧桑之后,他的心已经渐渐变成了黑色,忧郁而迷茫,一直在默默吞噬着未果的现实。而在病榻旁照顾江滨柳的小护士,她是活力的,有着没有历经沧桑的单纯,她的角色形象明净直率,没有沉淀后的成熟感。

护士 :那你这四十多年,一直都在想她?

江滨柳 :有些事情不是你说忘就能忘得掉的。

护士 :谁说的!像我,我的那个男朋友小陈,你见过的嘛!

江滨柳 :他怎么了?

护士 :我们两个礼拜以前分手了。

江滨柳 :啊?!

护士 :这两天我都努力在想啊,他长什么样子啊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哎!哎哟你不要这样看着我啊。那你为什么到今天才要找她呢?

在文章中,两者一暗一明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对比放在《桃花源》里老陶和桃花源人的关系里,也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巨大暗与明的反差。其实,无论是《暗恋》还是《桃花源》,“刘子骥”类黯然神伤的主角和“桃花源人”类明媚阳光的配角都是十分地相似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的感受到,这种人物角色上类别之间的对立,和类别内跨剧组的统一。

(二)剧本在抽象中的对立统一

1.《暗恋桃花源》中悲剧喜剧的对立统一

导演: 老弟!你不说我还不好意思说。你的喜剧我看了很伤心!陶渊明是我最崇拜的了,你怎么可以把他糟蹋成这个样子呢!

袁老板: 好好好,你不说我也不说。我看了你的悲剧啊我好—想—笑—!

导演: 什么话?

袁老板: 什么话!你自己看看,一个快要死的病人,从床上爬起来,嘴里哼着歌去荡秋千啊! 这叫什么玩意儿?还有啊,白色山茶花怎么演?你演给我看,你演,你演!

通看全局,这句话是两位导演互相争执时对对方作品的一组评价。从情节的角度看,这组评价里带有两戏相互嫌弃的意味,但整体上,却也是《暗恋桃花源》对自身悲喜性质的一个定位。

《暗恋》的确如它的导演所安排的悲剧模式来发展,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分别,江滨柳的思念成疾,本身就是一出悲伤的故事,哪怕是最后两人见面了,读者和观众也不免唏嘘感叹两人的有缘无份。但是,为什么《桃花源》的导演将它定义为喜剧呢?其实原因有二,表面上,《桃花源》的导演(也是袁老板的扮演者)是在还击《暗恋》导演,并且对《暗恋》这部剧排演的方式感到滑稽,但从深层意义上讲,其实《桃花源》的导演,从心里就不认为《暗恋》是一部悲剧。我们不妨看看《桃花源》这部剧的情节,它在前期里非常搞笑,演员动作和语言的设计让受众根本感受不到老陶历经里的“悲催”感,整体上老陶更像是一个丑剧演员,把自己难过的事情逗乐给人看。然而在最后,老陶从桃花源里回来,发现家里被自己“成全”的春花与袁老板生活得十分悲惨,这种精神上的打击让这部剧顷刻间建立出的喜剧感被打垮,最终的老陶,逃避的路已然被封死,前进的路也看不见方向,甚至把自己的幸福牺牲了之后,也没有换得他人的美满。

这种彻尾的悲剧和《暗恋》截然不同,《暗恋》里,江滨柳最后还是遇见了云之凡,实现了自己的多年心愿,现在的两人尽管遗憾,但是依然有各自的美好生活,结局里带有着新生活的希望。所以,“我好想笑”这句话在剧中出现本身就暗示着《暗恋》里的最后一种以笑去收尾的结局。

同理,《暗恋》导演说“我很伤心”的意义,并不单单指他对《桃花源》剧组改编的不满,更说明了《桃花源》就是一出伤心的剧。所以,悲喜的《暗恋》和喜悲的《桃花源》就构成了悲剧喜剧统一的故事,给读者、观众以一种立体全面的审美感受,共同展示了这部剧表现出的寻寻觅觅里幸与不幸的内涵。

2.节奏的对立统一

《暗恋桃花源》的节奏感是这部剧的亮点之一。良好的作品节奏不仅可以凸显整部作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而且可以让受众者产生一种快慢鲜明的美感,从而在阅读和观看期间有效减少了审美疲劳和厌倦心理。《暗恋桃花源》的节奏正是如此,整体上快慢鲜明,交织有力,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呈现在整部剧里。

《暗恋》的节奏从整体上是缓慢的,情节的变化在每一幕里都是缓慢发展的,阅读当中体会到主人公对话都是逐字逐句去说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首先,江滨柳、云之凡、护士、江太太,这四个人物都很有修养,赖声川在描写其对话的时候,字数并不多,但是表达非常清楚。其次,《暗恋》中的场景——静谧的月光下、安静的病房里,这些从环境上都在渲染着慢节奏的氛围。并且,在整个《暗恋》里是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的,有的是江滨柳无法言说的思想煎熬,这样就再次展现了这部剧整体上并不热烈的特点。

《桃花源》的节奏是极快的,从整部剧来看,前期的喜剧部分基本上都是靠它撑起来。而台湾的喜剧,最大特点就是以丑角接连不断地经历倒霉事件,利用肢体和无厘头的话去引发笑点,为了达到效果,它整体的节奏是非常快的。《桃花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里肢体描写非常丰富,且在人物对话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些“你这个这个这个这个”,“我那个那个那个那个”等一系列适用于剧场表现的“废话”。在同等的表演时间下《桃花源》的对话频率更高,动作幅度更大,说话语速更快,整体节奏感很强。当然,这种强烈的表现还是非常符合人物设定的,老陶、春花、袁老板都是“下里巴人”一类,他们可以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老陶独自一人打鱼的时候也可以极尽吐槽。更重要的是,《桃花源》里有着接连不断的冲突,使整体气氛非常热烈。

一慢一快的节奏,通过整剧的情节就串联了起来,起初两部剧交替上演,节奏感在两部剧的走向中互相对比明显地展现了差异,使快慢更加鲜明。随后两剧融合表演时,节奏感相互中和达成统一,成为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模式,之后到高潮部分里,《桃花源》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尖锐,悲剧和伤痛的色彩越来越浓,而《暗恋》也随着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相见将剧情密集地推进了一大步,整体上的节奏共同突发式地越来越快。直到《暗恋》的猛然收尾才将紧密的节奏瞬间冲垮,留下来深长的意味。

所以,节奏的对立统一,让《暗恋桃花源》这部剧显得张弛有度,可以给读者和观众先带来感性的刺激,之后再带来理性的回味,具有美的色彩。

二、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中的对立统一因素

(一)台湾社会混乱与清晰的对立统一

《暗恋桃花源》无疑是一部以“混乱”为开场的作品,本身一出体系明晰的现代悲情戏,偏偏在排演其中又搬来一个剧组,争夺场地不算,甚至又把新的完全不搭调的古代剧硬塞到舞台上,甚至还有一位寻找刘子骥的女人不断地在干扰排演的正常进行。整个舞台表现在前期处于一种“干扰-被干扰”甚至“互相干扰”的状态。

这样的设定,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台湾地区的生活现状。台湾地区的历史是一部被不同国家交替占领的殖民史,这片土地经受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的侵扰,并且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曾深入过人民大众的生活里,所以,台湾人的文化生活其实是非常混乱的,包含着很多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之间又是在相互干扰着。《暗恋桃花源》为什么广受台湾人民的欢迎,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情节的混乱安排和台湾人的潜意识相吻合,和他们的经历相吻合——台湾的生活实在是太乱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台湾也是一个颇有秩序的地方,尽管身陷于混乱,但是依然可以摸索出一条集中发展的出路。《暗恋桃花源》也一样,两部剧最终也能依靠着某种特定的秩序去清清楚楚地向观众们完整地讲述着这一大篇幅的故事,两个导演的争执、协调或相互帮助,其实就是通过共同制定秩序的过程将不搭调的文化相互统一。而现实生活中的台湾也是如此,政治、社会、生态、人们的生活……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在一盘散沙中生长出一道生机,每一个方面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将它们共同统一于台湾的建设大业中。

因此,从社会的角度看来,《暗恋桃花源》里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其实是赖声川有意识地去提炼一种美学追求,将社会生活百态融入到戏剧形式中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

(二)中国戏剧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

《暗恋桃花源》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以话剧的形式广泛传播。剧本虽然诞生于台湾,却成为了大陆实验话剧的典型。60、70年代对于台湾来说文化发展受到的阻碍较小,且文化产业刚刚有了萌芽,加上台湾自身就带有文化的“大杂烩性”,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家们创作相对自由,对传统的突破性自然就强。在《暗恋桃花源》里,“故事套故事”的复合结构、“你我相对又相融”的复杂内容、“悲剧喜剧一体两面”的双重性质,都将其和单一形式的传统话剧区别开来。但是,如果将《暗恋》与《桃花源》分别提取来看,其实就是两部非常传统的话剧剧本。它们带有基本传统话剧剧本的一切形式,剧本展现的人物形象鲜明,反映的主题明确,情节里空间与时间高度集中,并且在剧本的背后,实质上反映着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是两者的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种形式也使这部剧本在中国戏剧界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体,推动了大众对于戏剧的新的审美观念。

在《暗恋桃花源》中,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展现在了很多方面,通过浅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这部剧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更可以以这部剧为桥梁,去体会台湾戏剧,甚至台湾文化的特色,去了解中国当代剧本作品的发展。

[1] 李鸿祥,古秀蓉.现场性:论赖声川的现代剧场艺术[J].华文文学, 2005,(05)

[2] 贾伟.时间的悲剧和空间的喜剧——看话剧《暗恋桃花源》[J].社会观察,2007,(04)

[3] 王莉君.论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的多种艺术借鉴[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

[4] 崔莉.论《暗恋桃花源》中“间离”的运用[J]. 戏剧文学,2002,(03)

[5] 王晶.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对传统戏剧的突破[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6] 音希. 暗恋桃花源:赖声川的剧场传奇[J].东方艺术,2008,(09)

[7] 梁凤莲. 隐喻反讽 嬉笑调侃——解读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张力及其双面性[J]. 南国红豆,2008,(04)

[责任编校:孙爱民]

2016-02-17

王悦心,女,江苏新沂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

I207.3

A

1009-5462(2016)01-0045-05

猜你喜欢

江滨桃花源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休妻用狠招
吃虾记
《桃花源记》
九旬老太越活越精彩
心为济世挽沉疴——访广西江滨医院中医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唐伟东
桃花源里的白天鹅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