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2016-03-15雷子强孙怀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教化荀子

雷子强 孙怀安

(1 冠县一中,山东 冠县 252500;2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雷子强1孙怀安2

(1 冠县一中,山东 冠县 252500;2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荀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对整合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荀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可以看出:人“恶”的本性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客观需要;“人能群”奠定了道德教化的思想基础;“涂之人可以为禹”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能。荀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要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统一起来;要注重小事和细节;要注意环境的影响。

荀子;道德教化;思想政治工作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荀子正处在历史大变革时期,面临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处在新旧两种制度的激烈碰撞和冲突时期,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失范”的特点,尤其在思想领域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何整合思想领域,并最终达到规范和统一,这正是荀子所思所想的。基于此,荀子提出了道德教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思想。在改革潮流中的当今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思想领域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社会的各个层面亟需规范和整合。荀子所生活的年代与当今社会相比,都处在变革和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荀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社会如何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对多元化的思想进行整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荀子的整个伦理道德体系以“性恶论”为起点,以成为“圣人”为终结,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化性起伪”。荀子在提出“化性起伪”理论后,又把这一理论推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身上,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到“化性起伪”,做到“涂人之可以为禹”。而人人能成为“禹”的前提则是要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克服人身上所固有的“性”,逐渐养成“圣人”所应具备的德性才能。荀子所提出的上述道德教化的发展脉络,为我们研究荀子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前提。

(一)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1.人“恶”的本性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

性恶论是荀子道德教化的逻辑起点。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这里所讲的“性”是指凡是一个生命个体所呈现出来的本性,都是人生来就固有的东西,如“情”“欲”“知”等等。与孟子的“人性善”理论相反,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性恶》)。荀子认为“好利”、“疾恶”、“好声色”等都是人性所体现出来“恶”的方面。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怎样对这一“恶”的本性进行改造则是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人性“恶”的特点,荀子认为要改变人性恶的本质就必须对人进行道德教化,提出“化性起伪”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这里的“伪”则是指人经过后天学习教化而养成的德性才能,而若人人都能做到化性起伪则必会形成“涂人之可以为禹”的局面。

2.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客观需要

荀子在提出人性恶的同时,又指出了后天的客观环境对人性“善”或“恶”形成的重要影响。荀子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劝学》);“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这里荀子强调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重要影响,而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就会出现“可以为尧禹,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荀子·荣辱》)的不同结果,就会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而要实现在恶劣环境中培养人的“善”的本性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对人进行道德教化,通过道德教化来减弱不利环境对人的影响,逐渐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二)道德教化的可行性

1.“人能群”奠定了道德教化的思想基础

人性既然是恶的,如果任凭这种“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纷争和混乱,那么如何约束、克服人性的恶,荀子认为必须要有等级制度的约束。荀子指出:“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性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瞻也。故是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荣辱》) 荀子认为,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无法得以满足,只有产生等级差别,量其才录其用,按贡献大小给予适当报酬,才能使人民彼此相容,和谐生活。荀子指出:人一方面有获得个人利益的个体属性,同时人又能做到“能群”,根据个体所在的不同的“群”获得不同的利益,即只有服从、遵守社会规范和制度,按照一定的等级差异形成社会组织,才能达到“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局面,而这则明显是人社会属性的体现。而要实现从人性恶到“群居和一”的转变则需要道德教化这个手段。因此,可以看出“人能群”为道德教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为道德教化能够实行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可行性支撑。

2.“涂之人可以为禹”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能

荀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化性起伪”,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地位,而这则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特点。荀子指出人具有化性起伪特点的原因在于人具有追求个人最大利益,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愿望。荀子认为无论你是属于“降在皂隶”(《左传·昭三年》)的王侯将相, 还是属于“农与工肆之人”(《墨子·尚贤上》)的普通百姓,在追求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享受美好人生方面都是平等的。荀子指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之所生而有”,“是无待而然者”,“是禹桀之所同”(《荣辱》)。以上述论述为基础,荀子继而指出人人在趋善方面,在进行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同样也具有相同的权利和愿望。荀子指出“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儒效》),认为平民百姓通过后天不断的道德修养,通过不断的“积善”也能够成为道德修养高深的圣人。既然人人具有“可以为禹”的美好追求和愿望,那对人进行道德教化,人人接受道德教化就具有了可行性。

二、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荀子在对人进行道德教化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法,其道德教化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对当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统一起来

荀子认为,在对人进行道德教化过程中,要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统一起来,要充分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人人都具有“为禹”的潜能,那么决定人成为小人还是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则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于受教育者能否有一个好老师。荀子认为教师是对人进行道德礼仪教导的执行者,他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一定会偷窃;如果勇敢,就一定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一定会作乱;如果明察,就一定会搞奇谈怪论;如果善辩,就一定会大言欺诈。人要是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会很快通达事理;如果勇敢,就会很快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会很快成功;如果明察,就能很快理解一切;如果善辩,就能很快论断是非。所以有老师、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宝物;没有老师、不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祸害。从上述荀子的表达足可见教师在人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既然教师的作用重大,那么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呢?荀子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荀子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还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上述荀子对教师的要求对当今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进行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有崇高的信仰,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示范和榜样;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深刻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循序渐进。

2.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荀子除强调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外,还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学习和教化过程的艰辛要有心理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持之以恒。荀子指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此外,荀子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进行道德实践,而实践则是通过做“小事”来完成的。荀子指出:“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强国》)在此,荀子特别推崇做小事的人,认为他们比只做大事的人能积累的更多。

从上述荀子的论述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告知学生,进行道德修养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好高骛远,只等做大事,要从小善做起,只有经过这种不断的“积习”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深的人。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小事和细节

荀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强调,要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必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做起,让道德教化无处不在。荀子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是以“礼”为基础的纲常伦理,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达到了“礼”的道德境界,对个人来说则能“矫情养欲,规范行为”,“养人之欲,治人之术”(《礼论》);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则能“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君子》);在日常生活方面,道德教化则更能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达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从以上荀子的描述来看,道德教化不仅可以调节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生理上使人健康,同时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起到修身养性的功效。荀子的道德教化不是高高在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做到了日常化和生活化,使道德教化处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言行中,变成普通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够亲身进行实践的东西。而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高大上的特点,只存在于课堂上的空洞的理论和说教,严重缺乏行为上的实践,这无疑会造成课堂上讲的和课下做的严重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极差的局面。因此,我们当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无疑要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要以道德教化能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指导人们生活实践为目标大胆对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真正能提高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环境的影响

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荀子注意到了环境对人道德养成的影响,提出注错习俗的思想。“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天地也。”(《荀子·儒效)安心于习惯风俗的影响,能使人先天的本性发生变化;专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就可以形成习惯。习惯风俗能改变人的志向,安心长久地接收风俗习惯的影响,就能改变人得本质。所以专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就能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做到同天地自然规律相一致。荀子又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渐者然也。”(《劝学》)

以上两段话荀子表达了两个思想。一是人们首先要自动选择好的、有利于自己道德修行的环境,而摈弃使自己的道德受损的环境;二是在这种好的环境中要专心致志地接受影响,使自己的思想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不能受到来自不良环境的诱惑,这样人的思想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里荀子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应有主动性和意志性,应主动选择好的环境并靠自己的意志力去维持。荀子认识到了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好坏两种不同的环境,关键在于人们如何选择。荀子的上述思想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向受教育者充分阐明选择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对于人道德修养的重大影响,要教育广大受教育者主动远离不良环境,抛弃不良思想,而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如此以往整个社会风气就会逐渐变好。

[1] 王易,管章梅.荀子的道德修养论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6,(3)

[2] 朱锋华.论荀子的道德教化及其主要实现方式[J].求索,2006,(3)

[3] 赵国付,陈光连.论荀子的德行教化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9,(5)

[责任编校:张勇]

2016-03-03

雷子强,男,山东冠县人,冠县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B222.65

A

1009-5462(2016)01-0042-03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教化荀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和谐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