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转企与市场失灵诌议
2016-03-15曾祥俊
曾祥俊
(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1)
科研机构转企与市场失灵诌议
曾祥俊
(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1)
2001年,黑龙江省政府由省科技厅牵头8厅局联合发文,对省属24个科研单位进行改革,转制为企业,并在五年内减拨事业费至零,相应完成企业法人登记。经过十余年的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转企效果如何呢?改革的目的是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与活力,打通由成果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体制机制所带来束缚。通过分析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下的24家科研院所的实践效果,探讨改革得失,提出“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格局,一方面,财政拔付经费可以保障科研行为的连续性,留住科研骨干。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与市场和企业的结合,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促进科研院所的良性发展。分类管理、“一所两制”是科研院所实现自主创新的有益尝试,将有利于科研机构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对我省经济建设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作用。
科研机构;转企;市场;实践
1 背景
2001年,黑龙江省政府由省科技厅牵头8厅局联合发文,对省属24个科研单位进行改革,转制为企业,并在五年内减拨事业费至零,相应完成企业法人登记。
2 得失
十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下的24家科研院所的实践,效果如何?
2.1 得
第一,政府形式上的改革成功:砍掉24个正处级事业单位建制,减少2 000余财政供养人员,每年节省公共支出2亿元。第二,主管部门完成减编,原所属科研单位推向市场。第三,倒逼科研人员走出去,在社会需求中寻求立项,表面上看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成果转化率。第四,科技机制放活,一批科技人才转型。极个别科技头人完成由科技富翁到经济富翁的华丽转身。第五,促进科研院所后勤管理社会化。托儿所、学校、卫生所、水电暖等后勤保障市场化。第六,提高了管理效能,二线人员缩减;开源节流意识增强,同等条件下增加了单位收益。
2.2 失
第一,政府改革之初承诺的配套政策没有兑现,至今24家单位身份未定,既非事业单位,又非企业法人,管理归口难,社会角色定位不准。第二,放弃了擅长基础性研究和技术集成再创新,与相关企业的关系有技术成果的输出者变成竞争者。第三,浮躁情绪蔓延,科技人员面临吃饭问题,自己挣工资,科研没有方向感,极度追求短平快、现得利;人心涣散,原有的组织文化被破坏,新的企业精神不能建立起来,缺乏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认同。第四,科技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科技骨干、学科带头人为形势所迫,纷纷南下或转投省内大学公益单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某自动化研究所转制三年内出走中级职称以上科技骨干22名,该所从此一蹶不振。第五,大成果难现。关键集成技术难成,经济压力、人才流失、生存环境恶劣。十年来,这24家改制院所没有一家单位求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奖励,与改革前成果丰硕大相径庭;与此相对应,对全省的科技贡献水平降低,对产业与经济的科技支撑作用弱化。第六,离退休人员退休金低,无保障。有的敏感时节,技术人员申请到政府门前静坐,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更难以体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社会和谐。
综上得出,预设转企的科研体制改革,直接导致了学科建设滑坡,人才培养断层,科技投入匮乏,社会价值感缺失,组织文化建设失序。改革前每年对我省经济发展几十亿元的社会效益大大缩水,社会功能主体价值部分丧失。
因此,总体评价,科研机构转企,失大于得!
3 讨论
提出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经济活动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方面,市场不可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干扰,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地发挥调节作用,造成资源配置失误或浪费性使用。这种由于某些局限性和干扰,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导致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情况,被称之为市场失灵。笔者认为,这就是为什么科研机构不是一转就灵的深层次原因。
至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科技创新有独自规律和周期,与市场价值规律不完全契合,制定将科研单位转起的公共政策,误把看不见的手看作万能的上帝手,实践证明科研机构转企是错误的决策。第二,科技体制改革不是粗暴地转企,裁编减人“断奶”,相反应该建立让科技人员没有后顾之忧的保障机制,给科技人才宽松的创新环境,容许探索,包容失败,而不是急功近利。第三,明确科研单位公益定位是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架构下,鼓励科技人员,科学地闯与大胆地试,把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于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结合起来。
4 怎么改?
正如科学探索无止境一样,科研机构的改革与定位也永远在路上。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和毕功于一役的官本位都要摈弃。改革的目的是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与活力,打通由成果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体制机制所带来束缚。
结合黑龙江省科研机构的实际,我积极探索以公益一类为主,“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格局。即在同一研究院所内,一部分人员为公益一类编制人员,专心从事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发,提高创新能力。其余为其他编制形式人员,稳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及经济建设。其优势是:一方面,财政拔付经费保障了科研行为的连续性,留住科研骨干。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与市场和企业的结合,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促进科研院所的良性发展。分类管理、“一所两制”是科研院所实现自主创新的有益尝试。体现和保留了科研院所的部分公益功能,使院所拥有一定自主权,将有利于科研机构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对我省经济建设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作用。
省属科研机构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在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这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职责是历史形成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公共安全对国家研究机构的要求,承载着国家对于建设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的意志和重要责任。
因此,当务之急,是借助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事求是地将24家科研单位重新定位,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步入科技创新与科学管理的正途,为科技强省、产业振兴发力。
[1] 储霞玲,黄修杰,张辉玲,等.广东省农业科研机构转制的效果评价——以广东省农科院部分研究所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161-162.
[2] 王向东.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 诸玲.我国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4] 陈德.国立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7.
[5] 欧阳春.国防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6] 张佳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进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02):133-134.
On the turnov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market failure
ZENG Xiang-jun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01, China)
In 2001,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jointly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8 bureaus issued a document to mak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24 provin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into enterprises and to allocate their business to zero within five years, and accordingly complete the registration of enterprise legal persons.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 how is the effect of the turnov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is to stimulate entrepreneurship passion and vitality of sci-tech talents, open up the “last mile” from results to market and eliminate the constraints brought by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24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institutional pattern of “one institution with two systems” and “one institute with two systems”. On the one hand, financial fund can guarantee the continu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havior and retain the backbon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nd market,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and promote benign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one institution with two systems” are the useful attemp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to achiev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hich will give full play of the sci-tech support and personnel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situ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Turnover to enterprise; Market; Practice
2016-07-12
曾祥俊(1964-),男,硕士,教授级高级政工师。
G311
A
1674-8646(2016)23-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