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目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之我见
2016-03-15邢海燕
邢海燕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目标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之我见
邢海燕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在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革新。因此,对于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这不仅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了经济社会的需求,更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在职场中持久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助益。
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公共基础课;职业发展;公共基础课改革
现代企业选才的依据不仅是凭借学生的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更看重其职业素养以及包括沟通能力在内的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才是专业与学习能力。此外,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特别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改变当前高职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倾向,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多角度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不断变化,指导其在职场多种能力的自我学习和提升,同时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1 关于职业核心能力
1.1 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职业核心能力”于1974年由德国教育家Mertens提出,之后被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沿用,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基本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指职场所需要的、具体专业技能以外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两个方面。它不仅为人才自我完善和提升提供助益,更是帮助人才迅速适应各种职场环境、社会环境的助力器,同时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1.2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例如人际沟通、自我管理、问题处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当今社会,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进入职场时所应培养和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估也日益成为学习培养人才、企业选择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
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着重培养,以及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不断提升,不仅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更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方式和途径。它能够指导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适应各种环境或岗位的变化,并且帮助学生随时更新自我素养和综合能力,从各个方面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助益。在2008年召开的第四次APEC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变得愈加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必须不断适应新技术变革,而且一生中将多次更换职业”。
2 现状分析
2.1 当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焦点问题
2.1.1 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历史沿革
第一次浪潮:在高职教育开办之初,随着高教司第一个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的发布,课程改革达到高潮。但是由于本次改革保持了学科体系不变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所以课程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较多,没有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第二次浪潮:21世纪初,《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发布,使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达到了高潮。随着招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不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能,轻素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放在次要位置,片面追求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第三次浪潮:当前,随着德国海归学派学者带回的相关研究和著作,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受到了国内学者青睐,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崇,而在这样的课程改革大潮中,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步履艰难,前途渺茫。
2.1.2 当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体系重构热潮的过程中,大家的目光和焦点都集中到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上,随着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的引入,专业课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而由于长期以来大家普遍对于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导致公共基础课成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重灾区”与“荒废区”。当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公共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过于宏观。按照理论课程“必需、够用”并要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以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话,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将彻底打破,但公共基础课不仅仅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性功能,更具有重要的人文教化功能。第二,课程设置未能突破学科框架,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发挥不到位,服务学生成才成长的能力差。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普遍较为欠缺的人文素养关注度不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强化对于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盲目、机械地对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进行删减、压缩,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工作倦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公共基础课的功能提供顶层设计,即:公共基础课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服务;为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两大任务。
以上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随着高职生源质量的下降,文化基础捉襟见肘,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缺失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深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2 当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2.2.1 改革的国内背景
当前我国针对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现代职业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对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二是以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学校治理;三是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方式。
我国领导人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通过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鲁部长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一是要坚持全面育人;二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三是要加强课程融合。鲁部长还指出,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2.2.2 改革的国外背景
新时期新形势对于高技能人才也提出新的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造学习型社会将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同时更加注重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养成。OCED(经合组织)21世纪技能标准为:不仅仅要培养遵守纪律的生产线工人,而是要他们成为有主见、独立的公民,能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在对技能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对常规及非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的需求降低,对非常规解析和交互的需求增加。
APEC(亚太经合组织)指出:劳动力市场对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需求旺盛,而对传统的技能需求正在下降,青年需要掌握一整套“核心工作技能”。
欧盟2006年12月在“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参考框架建议”中提出了8项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即:母语能力、外语能力、数学及基本自然科学技术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公民能力、独创性和创业能力、文化意识以及文化表达能力。
2.2.3 新时期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新任务
2015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系统地回答了《意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职业教育的公共课改革指出了方向。《意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四点加以落实:一是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二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当前,行业企业在录用技术人才时更看中的是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有:
第一,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正如专家所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职业素质教育是什么(做一个合格职业人的教育)、做什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有责任心和能力、要有爱心和行为、树立绿色环保观念、培养职场安全意识等)、怎样做(具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做中不断学习以及终身修炼意识)。课程要充分体现思想性、工具性、前瞻性,突出实用性、形象性、启发性的特点。
3 实施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以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等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类基础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为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储备基础知识,更是为他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重要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必然发生根本而深刻的变化。在改革与建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功能定位。从服务学生成才成长的角度出发,明确公共基础课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根据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需要,整合与拓展教学内容,开发模块化、单元化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出发,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变革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较好,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教学,大作业综合课、能力训练营、技能竞赛、成长记录册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积极性,促使教学成效最大化。第四,改进评价手段。变终结性评价即采取闭卷笔答形式,一考定成绩的形式为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完成一项完整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这样更加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 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学校作为文化传递的场所,在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基础课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奠基石,不仅为其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还在其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及推动作用。只有在教学方案、培养模式和考核内容上对公共基础课进行多维度、全方面的升级和革新,才能够使其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大助益,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改”,必须要“变”。
[1] 董刚.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12-12.
[2] 周建松.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把创新发展的基点落到学生身上[N]. 中国教育报,2016-02-02.
[3] 王铁军,汪政. 超越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运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The view on the reform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
XING Hai-yan
(Xiamen Softwa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men 361000, Chin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system,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has also followed by innovation. Therefore,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ersonnel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which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eets the needs of economic society, but also provides a powerful support to help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 Vocational basic courses; Vocational development; Reform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2016-09-20
课题项目: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JG2014003)
邢海燕(1978-),女,硕士,讲师。
G712.3
B
1674-8646(2016)23-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