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016-03-15朱艳阳向连兵

关键词:培养

朱艳阳,向连兵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杏子中学,湖南 娄底 417717)



大学语文教学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朱艳阳1,向连兵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杏子中学,湖南 娄底 417717)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使其适应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然而,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依然意识薄弱,对该课程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功能重视不够,导致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大学语文教学要尽量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接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层面进行改革,着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实用型人才;培养

在倡导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当下,高校课程教学务必从自身特性出发,结合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和突破,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体现其服务社会的应用性特点。大学语文作为面向高校本、专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使其适应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然而,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依然意识薄弱,对该课程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功能重视不够,导致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陈旧,不与授课对象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培养其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为其现实人生提供指导;教学方法教条化,依然局限于分析字、词、句子、段落的“填鸭式”、“高四语文式”套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机器,课堂枯燥乏味、了无生气,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有害无益;教学考核形式传统、单一,仍旧沿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判断、论述等,许多题目考查死记硬背的能力,难以体现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造成了负面影响,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层面探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求如何加强课堂教学实用性。

一、紧密结合学生心理与社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思路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视,处于日渐边缘化处境,甚至有部分高校取消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改变这一窘况,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层面进行调整、改革。就笔者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注意两点。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能够指导实际生活,解决现实人生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象通常是已具有一定中文功底和文学修养,有较好赏析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大学语文教师如果依然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解析词句、段落、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等,无疑是干着引领学生学习“高四语文”的勾当。这种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提升知识、学以致用的心理需求。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设计与学生心理相结合,力求对学生生活和人生道路有所启迪和借鉴。

比如,当我给学生第一次上课讲述导言部分时,会重点强调大学阶段开设、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跟他们讲清楚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即不再将字、词、句、点、段落等的分析理解作为教学要点,重点在于通过阅读和赏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把握其中的文化,并且发展想象与联想能力,从而拓宽思路、突破专业思维定式;因为这些对于学习与从事任何专业的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正是现代教育强调文、理、工科交叉渗透的重要原因。这样,将学习目标与其现实效用结合起来,学生对大学期间依然开设语文课程感到困惑甚至不满的情绪顿时一扫而光,对其现实意义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接触文学作品时,要善于捕捉其中的“人学”,即理解文字画卷中的亲情、爱情与友情,人际关系的基本准绳,人的权利与责任、尊严与使命等,因为这些是每个人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石。并且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大至清华、复旦的学生投毒案,小至大街上的“踩猫事件”,景区观景树上的“某某到此一游”等,告诉学生,如果真正学好了大学语文,领会了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了高尚的人文情怀,这些大大小小的悲剧就难以上演了。这样,尤其对理工科学生而言,更能释解其对大学语文的偏见,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其实用价值,从而欣欣然乐在其中。

在选择和讲解具体的文学篇章时,针对学生比较隔膜的、不太愿意接受的古代和外国文学作品,我提出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具体做法是,挖掘古代作品的应用价值与现代意义,发掘外国作品中的精粹,与现实相结合,力求“为我所用”。

古代文学部分离不开讲述《诗经》,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对作品内容作一定的拓展。一方面,强调儒道等传统文化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对国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然后对《关雎》之类的经典诗歌进行个案分析,将古代爱情与现实婚恋两相对比,肯定坚贞纯洁的爱情观。另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养、人格智识与西方近现代科学、政治、宗教等结合起来。我以道家文化的影响为例:17-18世纪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在《老子》中发现了上帝的名字,从而以中国文明证实上帝的无处不在,并且影响了“《旧约》形象学派”,此后,追随者们多次召开关于上帝、神、道的学术会议,直至今天还被延续下来;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述其施政纲领,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一时“纽约纸贵”,版权价值达13万美元;科学方面,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从而为其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基础,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道家的科学民主精神并确定了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主要地位,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认为道家思想“无为而不为”具有“自组织”和“自发运动”思想,与西方传统相结合,能导致一种面向未来的自然模型。

同样,对于外国文学部分,我也遵循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接轨的原则。接触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十九号房》时,我围绕女性自我与男权文化的关系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深入了解女主人公苏珊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事业,成为贤妻良母后却深受父权制压抑而深感内心空虚、失去自我的两难处境。随后,从实际出发增加教学内容,设问,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下中国,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苏珊”,是如何形成的?当代中国女性出路何在?不少学生结合身边的“小三”、“小四”现象,认为目前中国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存有漏洞,不利于保障女性权益,其次是中国男性依然无法彻底摆脱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观念的束缚,甚至部分女性潜意识里也认同于传统思想。然后,由我作小结,引入女性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情况等课外资料,并且对当今中西婚姻制度和中西男人对待家庭婚姻的态度作比,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任重而道远,尚待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后,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女性学生尤其要独立自主、自尊自爱、善于保护自己。

这样,尽管古代文学和外国作品在时间或空间上与我们相距遥远,但只要将课堂授课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深入挖掘其现实意义价值,就能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自觉深受启发、从中受益,既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作用,提升了人文素养,也提高了鉴别、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将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在教学内容和思路设计方面下功夫。

(二)切合社会现实需求,重视应用文写作

众所周知,应用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可见,应用文与人们关系密切,无论哪个行业和阶层的人士都避免不了与应用文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应对校园生活,或是以后的职场工作,应用文写作能力自然不可或缺。诚如叶圣陶所说:“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然而,据笔者经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应用文写作,或者要素不齐全,或者结构不完整,或者语言不通顺,甚至有些连最常用的书信格式都能出错。这样的人才,自然不是社会所需。难怪当今中国人才市场上,一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素质过硬的、合格的人选,另一面却是大量毕业生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找不到工作。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基础课程,教师理所应当结合学生现状与社会需求,将应用文写作列为教学重要内容,在理论讲析的基础上作个案分析,然后布置学生做纠错、模拟写作等练习。这样,既磨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又迎合了社会需求,为其未来的职业人生奠定了基础。

二、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推行互动式教学方法

当前,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按照套路,一味灌输课本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学生成为被动的听课机器。这种课堂教学通常难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无疑有悖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改革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不妨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力求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然而,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依然存在于部分师生间,教师高高在上、主导学生,此种关系无疑不利于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自由,公平、民主地对待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获得其尊重和爱戴,学生也会因此而变得生机盎然并萌生出学习热情。因而,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协作的关系是我们大学语文课堂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务必转变观念,放下权威架子,与学生平等、真诚相处,鼓励他们与教师大胆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对老师的敬畏、胆怯心理就会消失,自主性得到加强,就有可能由被动的听课机器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思考者、合作者,满怀热情投入课堂,一种轻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得以形成,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由此确立。

更为重要的是,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如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推行互动式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落到实处。

第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设计。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遵循中学语文教学程式,由作者生平经历入手,介绍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划分层次、总结层意,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分析写作特征。这种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包揽一切,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那么,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由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譬如,在教授戏剧《雷雨》一课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去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分小组演出,每小组表演一幕。演出结束后,组织讨论戏剧中主要角色的社会内涵、性格特点,各小组表演是否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所演剧情、人物特征、剧本现代意义等。这样,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策划,对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在设计讨论问题、预设临场如何准确、迅速回答学生的疑问、补充学生可能考虑不周的方面等环节下功夫。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胆识,提高其阅读理解、交流表达能力以及舞台表演等艺术素养。

第二,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设计。

互动式教学,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既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学生间的协作交流,能够彼此补充认知的盲区和偏颇,开拓视域,提高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因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堂设计务必将学生间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

使学生课堂互动得以实现的途径是教师布置的问题讨论或任务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务必考虑问题或任务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要能起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力的作用。比如教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十九号房》时,可以围绕女主人公苏珊为照顾家庭、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却又在家庭事务中失去自我、找不到人生意义的两难处境,结合当前生活中的现实婚姻爱情,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辩论。这样的论题很有现实价值与意义,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再如,在关于通知、请示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妨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学、练习,之后分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工作进行点评,并总结应用文写作方法。这样,将课堂学习与学生兴趣点、生活与工作实际相联系,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枯燥乏味,又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了应用文写作方法。

三、构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的大学语文考核一般由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等,占总成绩的 30%左右;期终考试成绩主要以笔试的形式评定,占总分的70%左右。这样的考核体系一味注重知识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考评体系,侧重学生能力体现。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打破以知识评价为重点的传统测评体系,建立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具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大学语文考核要克服传统成绩评定中只关注总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的弊端,采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即既注重学生学习结果,也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学者所说:“学生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程监控。”[1]具体做法是,将评价机制渗透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如日常举办的专题讨论、演讲、戏剧表演、诗歌背诵等。

第二、考核内容要多元、开放。大学语文考评内容要在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应用写作等能力纳入测试范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互动、作业完成质量等,酌情给分。

第三、考核形式要多样。传统的学生成绩评定往往偏向书面形式的评价,强调量化评价指标,忽视口头形式和诸如团队协作面貌、沟通交际能力等不便于量化的评价指标。大学语文教师要突破传统做法,施行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形式,采用项目研究、学生参与等新型评价方法。

笔者的从教经验表明,考核方式的过程性、内容多元性、形式多样性,一方面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提高其主动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督促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辨水平和沟通能力等。

当前,正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课堂教学无疑要与社会实际相接轨,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服务。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思路,推行互动式教学方法,构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能使学生既扎扎实实掌握语文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与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3.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