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6-03-15胡金富
胡金富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胡金富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机遇。通过对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反思,从创新工作理念、规范教育原则和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创新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部门的教职员工,都要通过新媒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教育培训,逐步培养成为一支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又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1]教育者除了需要利用传统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应该着力从新媒体技术使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两方面加强锻炼,积极将自己打造成一名懂技术、精理论、晓规律的教育者。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工作理念,要探索建立起一套针对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包括教育素材的选择、加工制作、运行维护、网络管理等,待条件成熟,高校可以筹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室”,进一步做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工作。
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不再是单一、被动的接受者,大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对象;另一方面,他们时常也承担着主动传播者、教育者的角色,把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到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传播给朋辈群体,如果深受感染的话,并且会积极与之分享交流,亦会使其他大学生受到影响和冲击,思想、行为、观念、思维等都发生改变。这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暴露出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教育者要弄清受教育者到底需要什么,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新媒体文化精品创作过程,用自己喜欢的内容、形式、风格传递给其他同学,提高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点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兴旺发达,其关键在教育,而立德树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政治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国家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网络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政治原则没有变、不能变,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利用新媒体技术理直气壮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平台开放和平等互动的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育者的灌输这一根本手段来实现的,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些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由封闭变成了开放的,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平台,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教育者借助这些开放的新媒体技术平台,可以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主动传播,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两种途径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飞信、QQ、Email都能够实现即时交流、进行平等互动。使用新媒体手段,可以消除很多交流障碍,能够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大学生将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拿来与教育者讨论,当发现自己的思想与教育者的思想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总是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教育者的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三)坚持贴近现实与把握虚拟相结合的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我们党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秉承这一传统,具体而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三服务”,把服务现实、服务生活、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现实的原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现实,就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政工作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洞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分析研究,精心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做好网下现实性的具体工作,还要积极占领网络新媒体平台,这里给学生提供了无穷魅力的虚拟空间,他们的足迹遍及每个角落,这就需要教育者主要学习新媒体技术,努力利用专业的知识来掌控虚拟空间,弥补现实环境中教育的不足,坚持贴近现实与把握虚拟相结合的原则,努力融合网下现实和网上虚拟两个世界。
(四)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形式创新的原则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为时代进步发展服务的,所以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要超越传统话语体系的束缚,不断创造出体现时代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国情变化而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随网络新媒体技术革新而不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教育者需要尊重这种变化和差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选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提高实效性,要摒弃“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模式,努力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适应新环境、新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优化,要不拘一格,形成多元化,富于创造性。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的领导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离不开新媒体技术平台,所以,建立一套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的领导机制,是保证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置性环节。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党委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由高校党委统一管理并组织实施,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完成。高校要立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团结协作、专兼职队伍结合,师生各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团、工、学既分工负责又团结协作的工作格局。[2]此外,还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胜任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包括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大学生骨干分子,这支队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理论水平,[3]过硬的新媒体技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善于洞悉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引导机制
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信息数据的海量性、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性、信息传递的即时互动性深深地吸引了现代人。大学生在享受新媒体时代方便快捷的同时,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尚缺乏有效的辨别力,有时候在面对一些政治敏感问题显得手足无措,需要及时教育引导。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和把握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出现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后,网络舆情出现集中时间段,教育者要通过校园BBS论坛、百度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校内外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状态变化,为教育引导本校大学生做好预警,避免出现大学生不理性恶性事件。高校要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引导正确认识新媒体,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4]加大对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也要主动培养获取信息的意识,提高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和信息免疫的信息素养。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机制
网络新媒体出现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校内,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习活动,传播的手段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面对面灌输,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从现实的“小”世界延伸到一个虚拟的“大”世界,从面对面单向的主动传播发展到虚拟世界里的师生双向互动。包括大学生在内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都被“互联网+”时代改变,我们生活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因此,新媒体时代,教育者需要统筹安排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两个空间,即现实的“网下”空间和虚拟的“网上”空间。由于网上的问题有时是现实的反映,现实的问题往往通过网络来交流,所以教育者要两手抓,两者都不可偏废,不能以网络空间的思政工作替代网下面对面的沟通教育,要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互补机制,确保全方位,双领域,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保障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保障,解决一些实际需要问题,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开发、人才队伍的新媒体技术培训等,这些要素恰好就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新媒体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新的机遇,广大思政工作者要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发出适应新媒体平台的教育产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全新的大学生学习互动社区,精心组织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融入教育活动,开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特色服务内容,把教育大学生和服务大学生有机结合,增强学习社区吸引力。此外,要广泛开展教育者的新媒体技术培训工作,确保思政工作者人人掌握新媒体的优势,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教育实效。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582)
参考文献:
[1]朱剑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2.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175.
[3]蔡金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5,(5):58.
[4]吴俊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26.
[5]赵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