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表达艺术
2016-03-15王洁雪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科学系哈尔滨150010
王洁雪(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科学系,哈尔滨150010)
中国古代的表达艺术
王洁雪
(黑龙江财经学院人文科学系,哈尔滨150010)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整本小说运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周进、范进等一批知识分子,为考中举人付出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批判和嘲讽了当时社会的吏治腐败和科举制的弊端。《儒林外史》是一本典型的讽刺小说,白话运用成熟,人物性格刻画细腻,鲁迅称之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我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讽刺手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学名著中,《儒林外史》无疑是璀璨的明珠之一,它成熟运用了白话,细腻刻画了人物性格,尤其是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吸引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儒林外史》中运用灵活的讽刺艺术。
1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征
1.1《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题材具有真实性
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作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真实不能成为讽刺”。《儒林外史》在题材的选择上非常注重真实性,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都存在人物原型和事件原型。例如,《儒林外史》中的马纯上是以冯粹中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迟衡山在现实中的原型是樊南仲,等等。在事件的选择方面,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中,中举的范进形状若狂,范母乐极生悲,还有严监生临死之时点了两根稻草不断气等情节,在现实中都有迹可循。在环境的描写中,吴敬梓先生更是力图追求客观事物形貌的极度真实,用平常的场景,自然真实的生活形态突出事件的发展。例如,范进在汤知县家吃酒的一段场景描写中,吴敬梓先生用平白朴实的语言描写了汤知县家中宴席上的摆设和事情的发展,表现了范进中举后举杯不前、退前缩后的忸怩作态,刻画了他中举前后的心态变化,从侧面表现了范进人物性格中虚伪、做作、丑恶的一面。在《儒林外史》的创作过程中,吴敬梓先生注重搜集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对这些题材进行细致的概括,用简洁的刻画,丝毫没有渲染的白描手法,从细节入手,用环境来衬托人物性格,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既没有通常小说中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通常小说中夸张的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是讽刺艺术的典范。
1.2《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力度具有适度性
通常小说总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打动读者内心,而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并没有着重夸大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也没有对故事情节进行铺垫,以期达到先抑后扬的文学效果。仅仅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就使《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意味被读者明确体会到,不深不浅。夸张的写作手法是讽刺小说的常用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先生对于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描写不乏夸张却又具有适度的讽刺力度,揭露了社会制度的荒唐和人类灵魂的扭曲。针对不同的人物,吴敬梓先生采用了不同的手法讽刺和不同程度的夸张。例如,对于极端吝啬的守财奴严监生,他具有富可敌国的钱财,仆妇成群,米烂陈仓,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极端吝啬,舍不得给自己的小儿子买肉吃,自己也不吃不喝,骨瘦如柴,生病时舍不得给自己买人参。这段描写运用了适度的夸张手法,突出了严监生吝啬的一面,揭示了人物性格。对于马二先生的善良,吴敬梓先生也不吝言词,描述了他富有同情心,为了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不计较个人得失,施以援手,导致了自己后来生活的苦难。这段不吝钱财,不图回报的描写感人肺腑,同时也在细节方面继续揭示他人性中迂腐的一面,他对匡超人说“这世界上,除了文章举业,没有别的出路”。
1.3《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手法具有客观性
对于《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吴敬梓先生并不掺杂个人主观感情因素,仅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描写,尊重描写对象的客观性,让读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发展。吴敬梓先生通过对人物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描写,向读者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唤醒读者的警醒,批判和嘲讽了当时社会的吏治腐败和科举制的弊端。以前文中提到的马二为例,马二在《儒林外史》中的形象是一位科举制度的追随者,吴敬梓先生原本应该十分厌恶这样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在文字中暴露自己的厌恶,而是通过马二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自然而然与作者一样厌恶马二。另一方面,吴敬梓先生虽然对马二极度痴迷科举制度不满,但是并没有忽略马二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从马二慷慨解囊,帮助匡超人走出困境能看出,马二这个人物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受科举制毒害太深。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手法运用中具有客观性,同样的例子还有范进、匡超人、周进等典型的人物。
1.4《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刻画具有细腻性
《儒林外史》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造型得益于讽刺艺术的刻画具有细腻性,细节描写就是刻画的典型手法。吴敬梓先生通过细节描写抓住作品中细微且具体的典型情节,用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节,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揭示文章主题。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具有以小见大,用细枝末节从侧面表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先生多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加深了读者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疯言疯状,胡屠夫想给别人银子时的虚伪,马二勉励匡超人的荒唐,汤知县宴请宾客时的做作,等等。吴敬梓先生在对生活非常熟悉的基础上,着力刻画了一些典型的细节,丰富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旨。所谓的“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说的正是《儒林外史》,吴敬梓先生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特殊的讽刺技巧达到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高峰。
2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时代意义
《儒林外史》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当时社会各类人追求“功名利禄”的表现,揭示人性中丑恶、虚伪、贪婪的一面,强烈抨击当时社会官吏腐败,制度混乱,人们价值观倾斜,礼教文化的没落。这本名著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文字资料,吴敬梓先生的讽刺艺术也因此被人们所熟知,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儒林外史》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嘲讽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现代人文明程度和高考制度的思考,促进人们提高自身修养,进行高考制度改革。因此,两百多年前创作的《儒林外史》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
3 结语
《儒林外史》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离不开吴敬梓先生创作讽刺艺术题材的真实性、力度的适度性、手法的灵活性和刻画的细腻性。《儒林外史》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国际汉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针对当代的文化背景,《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它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引起人们对现代社会风气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吴敬梓.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刘大杰.《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54.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16)02- 0116- 02
收稿日期:2015- 11- 19
作者简介:王洁雪(1982-),女,辽宁新民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