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2016-03-15高志影刘得水费洪新李丽波卢长方张晓杰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高志影,刘得水,费洪新,李丽波,卢长方,张晓杰(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高志影,刘得水,费洪新,李丽波,卢长方,张晓杰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也是一类心境障碍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对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采用现代化手段研究传统复方的机理,为中药成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抗抑郁药;中药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也是一类心境障碍性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突出表现为情绪障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执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额叶损害。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仍不明确,因此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便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
1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1.1单胺能假说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最早提出的应激性抑郁发生的单胺能假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单胺类递质是指多巴胺、NE和5- HT。研究证明,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或增加它们在神经突触间隙浓度的药物,都有改善情绪、治疗抑郁症状的作用。临床上,患者服用此类药物的数分钟内,其体内神经突触间隙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增加,可是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却要一段时间(2~6W)后才有所缓解,还有部分患者服用此类药物,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基于此假说的抗抑郁药物,把抑郁症这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仅仅归结于由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减少,显然过于简单。
1.2抑郁症非单胺类神经递质发病机制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非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抑郁症发病机制被发现。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亢奋假说提出应激可激活HPA,HPA轴亢奋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免疫功能异常假说提出抑郁症的发病与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另有研究指出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并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得到病理学方面的支持。人类海马终生具有产生神经元的能力,神经再生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热点,推测抑郁症发生是由于神经可塑性损害,即神经元的存活与凋亡才是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由此而提出海马神经元再生障碍假说。
2 抗抑郁药的研究
2.1抗抑郁西药的研究情况
尽管对抑郁症的治疗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常用的抗抑郁治疗西药,根据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分为5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及其他非典型抗抑郁药。经典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目前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已与受体耦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成为目前抗抑郁研究的热点之一。
2.2抗抑郁中药的研究情况
近年来,抗抑郁单味中药药物抗抑郁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单味中药对实验动物行为学和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发现了具有抗抑郁活性的贯叶连翘,成为中药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抗抑郁药。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发现许多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中药药材。比如李云峰等从普通棉籽中提取的总黄酮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李明亚等进行小鼠尾悬挂试验、大鼠强迫游泳试验,发现石菖蒲的活性成分与抗抑郁药氟西汀相当。崔承彬等从中药巴戟天中分离到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水溶性低聚糖,并采用动物试验综合评价了其抗抑郁作用,抗抑郁效果良好。Hemmeter等研究发现,银杏中的成分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降低CRH活性,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张峰等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用柴胡进行处理,通过检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变化,得出柴胡可降低前额叶5-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具有抗抑郁作用。
目前临床上抑郁症治疗药物多是西药,长期服用化学合成抗抑郁药容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严重影响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中药复方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采用现代化手段研究传统复方的机理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用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大量古文献记载,经过近些年
的研究,证明中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关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多停留于临床方面,缺少植物化学研究的有效试验,方剂的组成不确定,质量缺乏标准,造成调研结果的可靠性较差。因此研究作用温和、副作用小的抗抑郁中药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一个方向。
3 展望
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抗抑郁作用具有很多优势,国内外在抗抑郁药研制与开发方面越来越重视从传统中药中寻找。当前研发新型抗抑郁药关键是寻找中药中抗抑郁活性成分,并探讨其关系,对中药抗抑郁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ossati P,Ergis AM,Allilaire JF.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unipolar depression:a review[J].Encephale,2002,28(2):97- 107.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 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 35.
[3]Wichers MC,Maes M.The role of 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 (IDO)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terferon- alpha- induced depression[J].Psychiatry Neurosci,2004,29(1):11- 17.
[4]卢恬,屠洁,王立平.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先进技术研究通报,2009,3(1):57- 59.
[5]Bunney W.E and Davis J.M.Norepinephrine in depressive reactions.A review.Arch[J」.Gen.Psychiatry 1965,13(6):483- 494.
[6]李云峰,袁莉,杨明,等.棉籽总黄酮抗抑郁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1):60.
[7]李明亚,李娟好,季宁东,等.石菖蒲几种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 (2): 141- 144.
[8]崔承彬,杨明,姚志伟.中药巴戟天中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1): 36.
[9]Hemmeter U,Annen B,Bischof R,et al.Polysom nographic effects of adju-Vant ginkgo bilob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medicated with trimip ramine[J].Pharmacopsychiatry,2001,34 (2): 50.
[10]张峰,曹仲伟,张学杰,等.柴胡对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含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 224- 226 .
中图分类号:R3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16)02- 0025- 02
收稿日期:2015- 10- 29
作者简介:高志影(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