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2016-03-15王晓飞
王晓飞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08)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王晓飞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08)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对于命运和自由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觉醒,并能够为此而抗争,但是当时的男权社会不会给女性自由的机会,女性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意识觉醒;矛盾结合体;边缘化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的产物,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改变促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金钱观,利益观念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恶化,而在这个时期,男权主义尤为严重,女性的地位低下,他们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因男人而活,为男人而活,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一些作家们通过对这种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展示了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
在作品中他们通过不同的女性形象来揭露社会,批判社会,并试图改良社会。一个个鲜活而又典型的悲剧形象都是对所在的社会的揭露和声讨,他们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叛逆意识,同时又挣脱不出资本主义腐朽社会的枷锁,成为了矛盾而又复杂的结合体。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为命运而抗争
在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多数都对于自己命运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她们逐渐的认识了自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需求,并有着为改变命运而做出的抗争。
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安娜是彼得堡贵妇人的王室后裔,贵族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美丽高贵,举止高雅得体,单纯善良在当时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就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他有着有钱的丈夫,聪明伶俐的儿子,可以说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但是冷漠官僚的丈夫扼杀了安娜的一切个性,安娜意识到了这是种牢笼般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自由,想要爱情,她要反抗,她要勇敢地去最求自己想要的,因此当沃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一下子爱上了她,并为此而牺牲了家庭,失去了一切,甚至生命。
我们再看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由于生活所迫沦为了以出卖肉体而生存的妓女,进而成为了红极一时的交际花,但是玛格丽特深知自己的处境“不过是个人尽可夫的下等女人”,“一个快乐的时候比痛苦还要悲伤的女人”。她意识到了自己可悲的命运,并为此而做出了抗争,她与年轻英俊的阿尔芒相爱想逃脱这种纸醉金迷的腐朽的生活,为了爱情而牺牲了一切,最后也失去了生命。夏洛蒂
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可谓是一篇千古佳作,主人公简爱也是受到大家喜欢的一位女性形象。简爱出身低微,是个孤儿,又长相平凡,上帝没有赐给她出众的容貌,也没有荣光的身份,但是简爱对于自己的价值有了清晰地体验和醒悟。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利,追求平等。并为此而抗争,在舅母家里她反抗舅母家里人的不公平,在孤儿院里她反抗虐待。在对待婚姻上她也极大地体现了自己的追求及抗争精神。她爱上了与自己身份悬殊的罗切斯特,但她没有自卑,而是勇敢的坦坦荡荡的去爱。因为她坚信人人平等。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时,没有接受罗切斯特远走他乡而成为情妇的提议,毅然决然地离开。这更能看出简爱的为命运而抗争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勇敢,这种对自身价值的醒悟使得她与罗切斯特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们再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笔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她是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过着贫困生活的女孩,就是这样一个孤单寂寞缺爱的女孩却对年轻英俊的作家R先生产生了最干净最纯粹的爱情,并为自己的爱情献出了生命。她在这种爱情中不求物质上的回报,不求肉体上的贪欲,她用自己的坚韧、忠贞和骄傲来坚持自己的爱情,她用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付出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从小女孩时起他就单恋着R先生,她全身心的爱着他,却从不让他知道,在与R先生激情缠绵了三日后,她也没有诉说自己就是曾经的邻家女孩而是希望自己能够被记起,她坚守着这份骄傲,因为她意识到了爱情不是乞求也不是怜悯和同情。当她生下了孩子后独自抚养着孩子过着及其艰辛的生活,这时他也没有去乞求R先生的施舍,甚至R先生也不知道孩子的存在。她只是不希望他们的爱情建立在责任和同情的基础上,他勇敢而又坚强的独自爱着,至死R作家也没能记起她。这种爱并不卑微而是一种骄傲。
二、矛盾复杂的结合体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们悲剧命运的产生不仅仅有着社会的因素同时也与他们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她们在渴望自由,实现自我的同时也顾忌重重,她们既想挣脱当时社会礼制的枷锁,追求自己的自由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本身所固有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形象是矛盾的,他们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首先我们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安娜不想成为虚伪,冷漠,自私自利又残忍的卡列宁的玩物,她勇敢地公开了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向当时的虚伪的道德和家庭秩序挑战。安娜是勇敢的,为了爱情她牺牲了一切。
但是安娜的爱情又是依赖性的,而不是独立的。她能够勇敢的追求爱情却不能独立的经营爱情。她摆脱了家庭的牢笼却又成为了攀附沃伦斯基的藤蔓,她的一切都依赖沃伦斯基认为沃伦斯基是自己的一切,失去沃伦斯基她就会失去一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卡列宁的虎牢逃出的安娜又亲自把自己投入了沃伦斯基的羊牢,并成为了沃伦斯基的负担。安娜并未完全摆脱当时礼教的束缚,并不是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形象。她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看《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身份低微,相貌平凡的简爱能够勇敢地与贵族罗切斯特相爱,她大胆地追求人人平等是一个自强不息,永不屈服的女性形象,但是简爱的倔强不屈中也一直存在着自卑的心理。首先是外貌和体质上的自卑,小时便觉得自己的体格不如伊莉莎,约翰和乔治亚娜,既难过又惭愧。她认为如果自己聪明开朗,美丽顽皮些,里德太太就会宽容些,她的孩子们就会热情些。她觉得自己不好看,所以周围的人都不喜欢她。其次是身份和地位的自卑。简爱总是选择呆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经常躲在帘子后面,她一再拒绝罗切斯特的礼物,她不敢相信罗切斯特会爱她,一直怀疑罗切斯特的爱。她证实,“最让人寒心的就是我想起我和我自然而然而又不可避免会爱上的人之间隔着一个更大的大洋—财富、地位、习俗”。正是由于自卑简爱不敢轻易接受罗切斯特的愛。由此可以看出简爱性格中的两面性,既勇敢又自卑,是个矛盾的人物形象。
三、难逃被边缘化的现实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她们渴望自由,追求个体的解放并且也有着为理想中的生活而抗争的精神和行为,但是在男权社会里她们的抗争也只是徒劳,最终也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缘由。安娜的悲剧既有其自己的原因又有外在的因素。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发生巨变的时期。深受封建礼教和社会风气所束缚的安娜对于自己为追求爱情和自由所做的行为非常的矛盾和自责,她无法放弃渥伦斯基,又不能原谅自己抛夫弃子的行为,最后只能成为依赖沃伦斯基的一株藤蔓,而不甘被捆绑的渥伦斯基最终也放弃了安娜致其死亡。安娜悲剧的外在原因,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是男权盛行的时期,安娜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嫁给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毫无爱情和幸福可言,因此英俊的渥伦斯基成为了她的一切,可当时的社会不能接纳她的这种行为,尽管沃伦斯基也深爱这安娜,但花花公子出身的他只把爱情当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责任感,又不能放弃奢侈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这是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渥伦斯基对安娜的抛弃导致了安娜的卧轨死亡,而沃伦斯基是深受封建礼教所荼毒的形象,他就是当时的社会所孕育出的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导致了安娜的悲剧。无论安娜如何的抗争,她也不能挣脱,只要社会不变,她只能是悲剧。
珍妮姑娘的悲剧必然性。珍妮姑娘生活在资本主义男权社会里,她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必然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里男权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男人是生活的主宰者,女人是男人的消费品,附属品,女人们地位卑微,男人们不允许女人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需求。珍妮姑娘与布兰德的感情经历是以物资为基础的,布兰德的富有及慷慨施舍使得珍妮姑娘爱上了这位老绅士,她们没有平等的地位,也没有合法的婚姻,突然死亡的布兰德没有给珍妮留下任何的财产和名分,却给他留下了私生子。未婚生子不被社会所容纳,这不仅仅是布兰德的罪孽,更是男权社会对女人的不容与残害。珍妮与雷斯特的感情经历更加注定了她的悲剧必然性,生活在资本主义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雷斯特也只是把地位低微的珍妮当成了玩物,他表面上爱着珍妮,但是当财产与珍妮作为选择时,他毅然决然的抛弃了珍妮而选择了财产,这不仅仅是一个男人抛弃了一个女人,这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抛弃。当然,珍妮的悲剧也有着一定的内因,对物资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对家人的无私奉献及牺牲都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但无论是对物资生活的追求还是对爱情的追求都与当时的社会密切相关,是社会塑造了珍妮,珍妮是当时社会的典型贫苦女性形象,而她的悲剧更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她无法摆脱自己悲剧的结局。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的,但是在男权社会里无论她们如何的抗争也必然会成为悲剧人物,只有在男女平等,和谐的社会里,文学作品才能塑造出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性形象,也只有在人人平等的自由社会里,女性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注: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徒生童话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比对研究”项目编号:W2015204)
[1]安娜·卡列尼娜[M].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珍妮姑娘[M].傅东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简爱[M].石松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M].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茶花女[M].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