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2016-03-15陈莉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青少年

陈莉蓉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太原 030009)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陈莉蓉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太原 030009)

摘要: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进程,互联网的多元性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价值指引,互联网的互动性改变了青少年的言语风格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教育与社会舆论引导两个重点路径综合展开,不可偏废。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高歌猛进,互联网元素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推进,更是将互联网对我国的影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背景下融合与创新的外部压力使得诸多行业已经遭遇转型革命,可以预见,与社会紧密关联的教育活动也必将面临整合与再造。”[1]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攸关青少年个人健康成长的顺逆得失,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亡成败。在互联网思维下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思审视、革新突破,是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环境对青少年成长主要影响的分析

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从年龄结构来看,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占比为21.4%,10岁以下低龄群体的占比与往年相比也有所提升,且互联网继续向这部分人群渗透;从职业结构来看,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2]。可见,青少年成长已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互联网环境之中,且受其影响与日俱增。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进程。互联网是一个对全民开放的体系,不论年长年幼都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享受同样的资源。通过互联网,青少年能够轻易感触到现实世界中受其年龄所限难以接触到的社会面,使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较之传统社会的青少年更早地步入了真实的社会。这种成长环境的变化加速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使其不易像传统社会的青少年那样,能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安心接受正统教育、平和从容淡定成长,这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互联网的多元性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价值指引。互联网世界比现实世界有更为宽松的表达环境,各类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中均有一定的市场,非主流的价值观在互联网环境中更易生存与传播。流量和点击量是互联网站利润来源,其盈利模式决定了运作模式,互联网经济 =“眼球经济”+“回头效应”= 蝴蝶现象[3]。在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面前,为了追求“眼球经济”和“回头效应”,难免会在选择提供的信息时朝向不健康、非主流、亚文化的趋势,进而使这些信息传播的价值观念“庸俗化”。互联网中多元价值并存,非主流、“庸俗化”的价值有其生成与传播的内在驱动的现实,对青少年思想的塑造与行为的养成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给青少年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互联网的互动性改变了青少年的言语风格和思维方式。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使互联网的互动性得到了空前加强,通过信息的不断传播与互动,青少年利用各类媒介工具搭建了符合自己兴趣意愿的群体信息平台,形成了具有青少年特点的言语风格。另一方面,互动性加强使互联网信息生成与传播的及时性极大提升,“虽然网络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但是它同时也在影响最为复杂的思考和情感的深度”[4]。“网络阅读模式致使人只有信息而没有思想,成了空洞冷漠的空心人。”[5]青少年言语风格的变化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指明了革新方向。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路径的提倡

依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基本精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长期以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被寄予厚望,依照《意见》精神,学校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在完成这项使命的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不再像传统社会青少年那样,生活在自身有限经历与书本预设的相对理想化、受保护的社会环境中,而是时刻通过网络在关注真实的社会。真实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都在随时感染和冲击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并塑造着他们的思想与人格。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尤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转型带来了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变化,利益多元、纠纷增多、矛盾凸显,信仰危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这些现实问题与互联网中多元的价值指引,甚至“庸俗化”的价值取向相结合,对尚未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其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有一些价值观念必须作为原则来坚守,作为主流来推广。如果青少年被互联网中非主流或者“庸俗化”的价值影响过多,进而对感知到的一些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理解,那么,意图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等方式使青少年树立主流的价值观念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可见,如果互联网网站中形成的舆论场、青少年自媒体平台中形成的舆论场与学校意图传递、推广、确立的主流价值观念大相径庭的话,学校将很难顺利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教育与社会舆论引导两个重点路径综合展开,不可偏废。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路径的展开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

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组织失灵”与“本领恐慌”的现实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本质上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价值的传播。传统社会,学校掌握着信息传播主导权、信息解释话语权,以及由此衍生的组织青年的巨大优势[1]。而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不再被组织所垄断,青少年可轻易从互联网中获取各类所需信息资源以实现“自我教育”;网络的多元性对组织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使组织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容易被当然地信赖;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不再乐于接受传统的以上对下的意识形态灌输式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面对如此的“组织失灵”与“本领恐慌”,革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所难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观念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激烈的竞争性,主流的价值观念不可能被青少年当然地认同,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推广传播,才能占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市场,不进则退。第二,内容革新。应该不断地进行供给侧改革,分析市场的需求,最大化地将主流价值与青少年的切身需要相结合。目前,三方面的需求应该为思政工作所关注:一是意识层面如何认识自身的成长环境,包括宏观层面理解中国转型的道路抉择,中观层面明白社会大环境与自身的融合,微观层面正确处理德才、知行、博专的关系等;二是能力层面如何适应成才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甄别、处理、利用网络信息,如何开展网络协作以提高网络素养、媒介素养[1]。第三,方法革新。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应多采取平等性、民主性、沟通性、重说服力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的具体思路

网络环境下社会舆论引导主要包括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与网络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两个方面。传统媒体更具有权威性、正统性和严肃性,其舆论引导作用在整个社会舆论引导中占据基础地位。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一般会经过相对严格的审查,一般能够坚持以主流价值的推广为导向。但传统媒体也有其不足之处,相对严肃的话语体系会使青少年有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其引导作用,这一点在官方媒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传统媒体应该注意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其话语体系与关注焦点,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网络新媒体在价值传播、舆论引导的便捷性、时效性与有效性方面较传统媒体有一定优势。心理学研究表明,网络使主流观点的传播更具隐蔽性和渗透性,更易融入日常生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很好的潜隐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意识形态隐性载体[6]。网络新媒体的不足之处在于,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审查较为宽松,甚至有些情况下不易监管,能否体现主流的价值观念存在问题,这一点在自媒体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尤为明显。因此,要注意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管与引导,如人民日报等传统官媒的微信公众号带着主流价值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以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菊,张勇.关于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3-21.

[3]郑秀芝,程雪峰.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3).

[4]楼巍,张志伟,黄静.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5]韩晓东.共青团构建健康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成长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

[6]刘娜.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主流观点的认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责任编辑:曲占峰]

收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GH-13125)

作者简介:陈莉蓉(1981-),女,山西浮山人,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16)03-0155-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